“双碳”目标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对策研究
2022-12-16吴睿智
吴睿智
(广东白云学院)
党中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持续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以期在长远和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乡村生态振兴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协同关系
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双碳”目标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乡村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区,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地,在乡村生计脆弱区与生态战略区一般具有较高的重叠度,所以在建设乡村、改善农民生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原则,实行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当地生态保护制度,优化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组织召开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落实中央精神,强调农业农村领域同样是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是完成“双碳”目标的潜力所在,能够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战役中作出积极贡献,需加快完善相应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并推动其各项措施的实施落地,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好支撑和更大贡献。此外,2021年6月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农业农村固碳减排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着落实完成“双碳”目标的使命和担当。落实“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充分发挥减碳和碳汇潜力,多维度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融合思考
(一)农业农村固碳减排空间巨大
一直以来,固碳减排主要聚焦在能源消耗较大的领域,对农业农村固碳减排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数据,发现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成,其中有八成可以通过农业生态系统抵消,而我国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12%,暂位居全球第二,农业固碳减排空间巨大。可见降低碳排放量不能只由工业企业承担,农业也应是主力军之一。
首先,农业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关注其碳循环的过程是必须的,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碳源效益、碳循环过程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生态脆弱区域,频繁的农业生产不仅会提升碳排放,还有可能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种类,破坏和恶化原有的生态系统。
例如宁夏地区种植的硒砂瓜,为当地农户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宁夏地区中部本就属于干旱地带,基本属于种植禁区,当地人采用旱地压砂的方法种植出了远近闻名的西瓜珍品。但因为部分农户追求高产,不合理施肥,连年重茬种植,导致出现硒砂瓜品质及产量逐年下降的同时,也导致砂地退化。更重要的是农户不断抛弃老砂地,继续开垦新砂地,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土地荒漠化,有损生态修复,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当地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要求部分连年种植硒砂瓜的地区逐步停止种植,并且有学者发现,在被停止种植的压砂地上尝试种植党参、金银花等耐旱作物,既能保护土壤环境,也能实现经济丰收。
农业生态系统既可以是碳源,也可以是碳汇。碳源主要体现在农业废弃物、土地能源利用、农田、生物燃烧等,碳汇主要体现在土壤和农田作物中。因此,一方面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另外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以此双向达到固碳减排的作用。比如通过保护性耕作、有机施肥、农业管理等手段和措施提高耕地和农田的固碳增汇能力,降低农作过程中碳排放量,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污染处理、环境整治等,既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还能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土地,发挥乡村天然有效的减碳固碳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农业生态系统因为土地管理方式或利用方式的不同,可以从碳汇转化为碳源,所以一定要规范种植并且作好监督。据研究发现,目前中国整体的农业生态系统还是能发挥较好的碳汇功能,田云等通过调查发现,1998-2010年期间,中国农业生产碳汇量和净碳汇量保持增长趋势,但据部分研究者推算,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年碳排放量也会逐年增长,碳汇压力较大。此外,农村生活和建设也增加了碳的排放量,比如农村能源燃烧、排污、家畜粪便等,均需要纳入管理完善中。
(二)绿水青山固碳能力强
乡村本身就拥有农地、林地、草地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养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固碳增汇最好的资源。
比如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十分巨大的碳储库,在碳循环和碳汇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调控作用,森林固碳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的优势。森林的碳汇过程主要是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以此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因此,做好森林经营,将为固碳奠定坚实的碳汇基础。据国家林草局统计,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2亿吨,未来预计将以每年2亿吨的碳储量增加,折合碳汇7-8亿吨,2012年至2021年间,全国累计完成森林覆盖面积12亿亩,其中的50%左右是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的,有效改善了我国森林覆盖落后的情况,森林植被的潜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固碳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因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未来碳汇也将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需加强人工造林,加大森林储备,例如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就是人工造林的典范,经过50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80%,稳稳地守护着京津冀。
因此,广大乡村应结合自身特点,反思现有发展模式,发挥乡村优势,优化固碳品种,将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有机融合。
三、“双碳”视角下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新挑战
(一)相关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已经出台的乡村振兴政策都提到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路线,但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需要时间,“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融合是新思路和研究,未来还需较长的时间摸索与实践。我国地域辽阔,各乡村地区地貌地理特征、环境状况、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建设基础、农业过程等均不同,研究区域广且复杂多样,导致碳排放量计算及核定、碳交易模型及运作模式、政策制定及实施都比较难,体系未建立完整,路径实施还不清晰。
(二)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较难实现规模化和结构化。我国农业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为主,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统计,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近七成,导致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较难规范控制。比如养殖业的单位畜产品碳排放量较高,禽畜养殖业污染排放量超过了农业总污染源的50%,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51%和36%,化肥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碳源。再加上农村土地分布较散,农业生产活动易受本地政策、环境、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大力统一推行各项政策和办法进行固碳减排难度很大。
(三)农村生态基础建设不足
首先是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研究发现,2018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为煤炭、电力、石油、薪柴、秸秆,主要使用方式都是直接燃烧,利用率低,污染量大。然后是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农村排污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高效清洁能源供应不足,或者是排放流程未达到减排效果等。最后是农村环境保护不足,如黄土高原地区因常年对人类迁徙、耕地劳作、砍伐树木、采掘等活动监管不够,导致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碳汇能力弱,修复难度高,也伴随着农民生计困难等现象。
(四)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够
一是农民对生态污染影响机制和后果不清晰,认为自身生产生活对整体环境影响不大;二是对传统能源有依赖,转变能源方式成本高或需要技术支持,对能源使用方式受生活习惯影响,可循环再利用观念不强;三是对固碳减排技术与研究不了解,较难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思考农业生产生活,再加上固碳减排技术的效果和成本都有待完善,导致在农户中推广和实施难度较大。
四、“双碳”视角下乡村生态振兴对策
(一)尽快完善并推动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制度
一是加快响应速度。农业农村部完成顶层设计后,各省、市、县、乡应积极响应及行动,落实适合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振兴及“双碳”目标建设;建立相关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各级参与单位和个人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支持,资金进一步导向低碳发展,加强资金支持的精准度;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固碳减排技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完善农业农村碳排放监测评估标准,搭建平台,提供研究基础,监控碳排放量。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固碳减排效果
一是利用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单位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量。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进行整合、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帮助小农户进行产业转型;推荐企业和农户采用更为先进的农机设备,本地政府可联合设备商提供政策优惠,加强研发和推广各类高效高产农机设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电商销售等。
二是利用标准化,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帮助企业和农户规范生产,严格控制碳排放。比如现已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就是非常重要且有成效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三是利用循环化,在长期和根本上改善碳排放。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结合的综合经营模式,利用生态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将多个行业串联成整体生态链,达成良性循环,从碳源转为碳汇。
四是加大推出农业碳汇生态产品。一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兴农,强化农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以此衡量产品的绿色生态水平,让消费者吃的放心的同时也了解碳信息;另一方面与本地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合作开发碳汇生态产品,利用绿色低碳带动当地农产品和旅游等,宣传乡村绿色低碳产业。
五是鼓励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创新。如2021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具有较好的推广能力,对其他单位和组织开展减排固碳有一定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加强农村生态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绿色低碳研发应用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乡村科技创新,将科技下沉到一线,为乡村提供人才、知识、产业。二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加大高效清洁能源供给,可根据本地情况发展高效清洁能源。三是加强农村污染的基础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污染治理,推进污染物及垃圾循环利用。四是大规模开展绿化行动,适当退耕还林,关注水土保持,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碳汇能力。
(四)提高农民绿色低碳参与度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增强农民的绿色低碳意识;二是鼓励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到固碳减排项目,切实感受低碳生产的好处,并给予资金支持,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富民;三是打造绿色低碳小镇,开展典型示范、评比评选等活动,积极宣传绿色低碳完成较好的乡村,共同努力形成绿色低碳的思维和习惯。
(五)加强农业生态与碳循环相关的基础研究
一是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多因素分析。未来应该多关注不同农业生产及不同土地管理利用方式对碳源(汇)的影响,避免碳汇转换为碳源,防止碳源加剧碳排放。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仍侧重于单因素考虑,对多因素之间的联系仍关注较少。
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长尺度研究。未来应结合新技术如遥感观测技术拉长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尺度和时间,了解评估农业生态系统中碳汇和碳源的循环过程及布局。
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技术支撑。目前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利用经验数据放入模型中得出结果,但模型模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易真实反馈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因此需要加强研究的技术支撑,尽可能观察到多因素影响下的定量结果。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第二个百年的重要任务,在“双碳”目标下,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引领乡村走绿色低碳之路,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