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与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2022-12-16王姣
王 姣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安全事故不时被媒体报道,大学生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大学生呈现出缺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自身安全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等现状。因此,高校亟需开展安全教育。本文就高校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与安全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当前我国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办学模式由原本的封闭式逐渐转变为当前的开放性,高校校区数量多且分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高校周边治安环境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征,高校除在校学习,还会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中缺乏风险预防意识的学生必然会成为各种风险问题发生的受害者。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办学模式也朝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大化,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决定大学生必须参与社会活动。就大学生群体来看,其生理、心理还存在不成熟特征,对社会风险的预防意识不足,面对安全风险也缺乏防范意识。三是通过安全教育,能够促使意识到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三观”、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与安全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能力差
从根本上来讲,培养高校大学生对风险的预防思维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生本身具备站在社会全局视野进行思考的观念,能够将个人与社会两者的安全观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但就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迎合现实生活对风险预防提出的需求。具体来讲:
一是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其教学内容相对偏向对大学生自身安全方面的理论内容传授。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我国天津、上海等多个地区中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调查,有超过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安全教育应集中在防灾知识、人身安全、网络安全、自我防范等方面内容,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繁杂,且知识结构也非常零散,具有碎片特征,在实际安全教育中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模式[1]。
二是高校安全教育目标比较注重对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教育,对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等一些具有危险性质的信息,高校会针对事件向学生进行通报,以此引起学生加大对自身安全保护的警示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安全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个体的安全保护教育,缺乏关于公共性的安全教育内容。
三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大多数集中在对低年级大学生教育,随着大学生学年不断增加,安全教育课程也随之减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比例分别为:大一87%,大二58%,大三45%,大四15%。此外,还有超过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过于注重对节假日的安全教育,这就看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应急性特征,不能长期开设安全教育。
四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局限于对学生自身安全风险防范的教育,没有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整体安全目标进行教育引导。虽然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风险问题,但没有对此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自身对于社会大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何对自己行为的偏差进行合理纠正,如何与外界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等,都缺乏一定的认知性,以上内容需要高校开展安全教育作为重点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力度弱
做好公共安全风险防范,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对安全风险的承担责任意识。就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来看,还不能全面实现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比较偏向于管理化教育,大多数时候都是根据上级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然后由高校中各职能部门针对安全教育布置相应的教育方案,安排相应的教育辅导员等,从整体上来看,具有明显的教育管理特征,大学生在其中属于被动性接受管理状态,没有将大学生在安全风险预防中的潜能和主动性发挥出来。
二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实施主体相对单一,通常都是由高校邀请相关专家采取报告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安全防控方面的知识,再加上辅导员只针对大学生日常安全进行教育,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化,没有将大学生作为安全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三是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负责大学生安全。还有些学生认为,如果学生在校内、社会发生安全方面的风险,应由学校、社会来承担,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安全责任应该是所有人共同承担的意识,一方面对于安全防控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若自身需求与公共安全规则两者关系存在抵触情况,大学生对于社会安全规则采取无视的心理态度。
(三)大学生逃生技能培训效果差
就风险预防本身性质来讲,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征,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应对安全风险时的逃生能力。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在面对风险时的逃生技能培训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所开展的逃生演练活动都是根据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进行的,没有专门针对逃生演练制定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一是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上的培训,没有将实践演练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当前存在很多高校进行逃生模拟训练时间远远低于理论教育时间[2];二是逃生演练训练项目相对单一化,大多数高校都是将消防演练作为逃生训练中的主要内容;三是当前高校以阶段性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大多在大学生军训阶段、“119”消防日等一些特定时期开展演练;四是逃生演练存在不规范情况,专业性不强,大多数高校都是由辅导员负责组织大学生参与,然后由学校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在演练现场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五是还有些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存在欠缺,就风险逃生演练来讲,其对于专业性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但在对学生实际演练指导上存在“力不从心”状态,使得逃生演练处于“组织逃生”环节中,没有切实将演练后的教育成效呈现出来。
三、高校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与安全教育策略
(一)转变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强化学生风险预防思维能力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公共安全风险存在的不确定特征进行分析,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安全方面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大学生对风险预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引发公共风险的因素中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因此做好落实风险预防应基于人本身的认知和行为。对于风险思维的本质,就是在面对风险时产生的规避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指的是,人在面对安全方面的问题时能够具备一定的全局性、警惕性、前瞻性意识,以此才能帮助大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把控安全问题的发展态势,在面对安全风险时能够及时对此进行预判的安全观念。因此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应将对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一是对高校现有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拓展,不仅仅局限在对安全知识点方面的教育学习,应该基于安全风险预防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大学生对未来可能需要面对公共安全风险进行预判的能力,尤其是在参与公共活动前,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由安全问题引发的后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判,并对此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提升自身对安全风险预测思维能力。
二是对高校大学生的视野范围进行拓展。开展安全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对学生个体安全方面的教育,应将其拓展至对整个社会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白自身与社会整体两者之间在安全上存在的关联性,并从中意识到安全风险是由个体与风险因素于一体的综合体,与每个人都存在着密切关联性。
三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安全风险预防的认知高度。基于安全风险防范的角度来讲,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安全风险时,人在其中不仅仅为防卫风险的状态,同时也会对风险发生、未来发展以及走向造成相应影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四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良好的行为自觉习惯,使其有原本感知安全风险,逐步转变为对安全风险的理论认知,学会如何在面对风险时正视风险、规避风险,将安全行为习惯和态度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处于对整个社会安全防控的自觉性和警惕性。
(二)“以生为本”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不论是什么样的风险,在其所处范围内的个人和群体都不能选择逃避。基于此,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个人与大众在面对风险时具备责任共同承担的意识。如果公共安全遭受风险威胁,没有人能够脱身于此。要想构建健康和谐的安全社会环境,这就需要制度在其中起到约束性作用,同时也要求社会具备责任共担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大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一是邀请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中,组织学生针对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发挥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体地位[3]。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安全教育,将原本被动性接受安全教育状态转为主动性接受安全教育。就高校大学生而言,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加入团体组织等,都可以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将安全方面的知识融入其中,实现自我开展安全知识的学习,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潜能发挥出来。三是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到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安全方面的志愿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规则的遵守意识,以及对公共秩序维护的自觉意识。
(三)提升逃生演练的实效性,培养学生逃生技能
大学生在面对安全风险时,一方面应以积极心态去应对,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对风险的应对技能。“5· 12”汶川地震,其中有所中学在2分钟之内所有师生全部安全撤离,创下了零伤亡的奇迹,带给人们非常深的印象,而这也和该所中学规范化的自救演练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开展自救演练对于规避风险而言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讲,培养大学生逃生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求大学生在面对风险时具备冷静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协同配合意识以及逃生技能,对安全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仅仅通过学习理论无法取得实际成效,这就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自救实践活动中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逃生技能,为此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加大对突发性、应急性事件的演练力度,克服当前高校在客观条件上的制约性影响,联合社会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自救逃生技能指导,并将演练作为高校安全教育中的常态工作。
一是社会化。高校应与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针对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合作,利用防灾训练基地等一些训练资源,组织高校大学生针对安全风险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二是专业化。高校可和当前社会中专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为高校开展安全演练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邀请专业人员进入训练现场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以此提升大学生自救逃生技能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切实将演练的实效性发挥出来。三是常态化。高校应与当前校内、校外中相关部门针对安全教育工作协调配合,通过构建长期性的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常态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在面对风险时的逃生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安全教育,一方面与构建安全校园有直接性关联,另一方面关系到高校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各大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教育工作计划,以此提升大学生风险预防思维,真正将安全教育的作用发挥于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