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2022-12-16艾静超尹晓伟栾好利
艾静超,尹晓伟,栾好利
(沈阳工程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36)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本科高校想要转型发展,势必涉及学校建设等诸多方面,其中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同时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合理的专业布局与结构成为高校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专业布局不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与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如何科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期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专业的内涵
我国于1952年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自此以后,“高等学校中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的模式逐步形成。《教育大辞典》指出:“‘专业’译自俄文,指的是‘中国、苏联等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目前,在我国,“专业”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涉及班集体、教师组织,以及与教师组织相连的教室、经费、仪器设备等。
(二)我国专业设置依据
早在2002年,教育部批准6所大学拥有本科专业设置审批权。随着制度的实施,出现了诸多问题,后来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逐渐被撤销,大学专业设置必须根据《专业目录》的要求实施,并延续至今。2020年,我国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要求[1]。
(三)产业链
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的产业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链也在发生变化,中间环节在减少,按照当前趋势会发展成为生产—消费者,而且提供个性化的生产和设计。为统计辽宁省最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我们首先查阅大量领导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献,同时查阅、整理近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文件及工作计划,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梳理。
三、辽宁省产业经济与人才需求
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辽宁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严重,经济结构调整是产业经济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对人才的新需求。
(一)服务业人才需求增加
从相关文献整理发现,2015年以来辽宁省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逐渐超越第二产业,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由此看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从近三年的经济数据和就业数据来看,辽宁省对服务业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二)第二产业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辽宁省在“十三五”期间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且重要的变化是传统制造业实现了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导致低端制造业逐渐萎缩,高端制造业异军突起,具体表现例如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等产能过剩,这就需要淘汰部分相关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在这种局面的变化下,相关企业、岗位要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就要增加。
(三)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增加
辽宁省提出了部分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具体包括新一代新兴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生物制药、新能源、航空等产业领域,为实现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因此,对这些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
四、辽宁省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布局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设置的专业之间应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呼应的专业群。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专业布局还未形成这样的专业群,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较为生硬,很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有力支撑。总体上看,大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仍然不是很清晰,办学理念不够先进,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传统专业相对强势,社会所需的新兴专业还未获得学校的足够重视,人才培养也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极不相符。
(二)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度不高
专业发展定位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这是宗旨。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或调整某个专业时,要经过市场需求调研。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缺少市场需求调研或调研不到位,对市场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出现了专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或背离的现象。
(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完善
专业结构调整时要认真分析将要调整的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专业链是否与地方产业链对接。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机制体制不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大多只是空架子,在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不到位。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件,要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并由学校相关组织审核才能做出决策,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四)专业结构还未形成专业群布局
大部分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出现各专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未形成相互促进的专业群、交叉专业群的部分专业部门归属不统一等问题,这就导致了优势专业不能发挥优势,无法满足地方优势产业的需求[2]。
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人才,要十分重视并精准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
(一)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体制机制
1.研究辽宁省产业发展特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其产业发展独特的经济特征,辽宁省高校的专业布局和调整必须紧密结合辽宁省产业发展特征,建立由不同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和未来规划进行广泛调研,把握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需求变化方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布局,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完善动态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地方高校的专业新增、撤销及退出机制均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和可操作的专业退出机制。以就业为杠杆,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进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3.建设专业群,更好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从专业结构调整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分析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根据企业行业需求,确定专业群中主干专业的统领作用,确定专业支撑度,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宽泛性和延展性,是否需要扩大或减少专业规模,不断尝试完善专业群的设置。通过专业群建设,以期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能力,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途径
高等学校教育正处于改革之中,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前,首先要弄清目前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学校实际办学相关条件和影响因素,根据专业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就业情况等指标,制定专业调整及优化方案。
1.发展适应辽宁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战略新兴产业处于成长初期,虽不成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快速适应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通过优先发展新兴应用型专业,改造传统的工科专业积极向新兴专业靠拢;同时增设与新兴产业融合度高的应用型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2.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孕育产生新专业[4]。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学科交融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展传统专业的内涵和新发展方向,形成新课程体系,升级传统专业,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合并相近或相似专业,逐渐形成宽口径大类专业,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探索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有必要对那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适时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停招或撤销。对于有下列几种情况的专业,应陆续停止招生,以免影响学校专业总体布局。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走低,就业率排名靠后;第二,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每个专业的师资配比均有要求;第三,教学条件和设施严重不足;第四,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校内其他专业相似度高。
(三)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质量保障措施
1.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健全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评价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对于高校的专业建设管理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对专业结构优化起到保障作用。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指导和管理高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定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评估,逐渐形成完善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评估后要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并改进完善。
2.提升专业应用与服务创新能力[5]。就目前来看,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学科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无法实现专业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企业行业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需要通过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中实践型人才的比例,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也可以不定期地让学校担任相关教学任务的授课教师进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绩效考核或薪酬激励等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加大推进专业认证的实施。是否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当前形势下地方高校要将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积极主动的申请,不断促进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提升改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