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取向

2022-12-16蔡志良

中国德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融和真善美公民

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诉求。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们懂得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以真善美融和为价值取向,使其成为公民生态素养的核心。

求生态之真。要以生态整体观的恢宏视野,统筹各类学科知识,以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事实有完整的认识。一是认识天地万物及其发展规律,习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必需的知识条件;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立体认识、对自己的行为给自然可能造成结果的全面认识、对人类对自然应承担责任的整体认识;三是人与人的关系上,正确认识生态正义问题和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行生态之善。人是自然之子,对自然应该充满道德关怀,永远善待生态环境。一要敬畏自然万物,顺应自然规律;二要尊重自然的道德地位和权利;三要充盈仁爱万物、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怀;四要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行为;五要养成爱惜环境、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创生态之美。“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劳动创造美”。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引导人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更要增强创造美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以真善美融和为价值取向,不是诗意畅想,而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两个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生态责任观、“绿色适度”的文明生活观指向了人的生态素养的提升。生态环境教育走过的从环境保护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再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路径,意味着从对具体行为的要求进阶到对生态素养的期待。由于生态危机的严峻性、两难性,以及国际局势的波谲云诡而带来的人类生态行为的不稳定性,以提高生态素养调控人的生态行为的呼唤不断发出。

反映在人身上,生态文明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造就生态公民,而生态公民的基本素养就是掌握生态环境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充满生态道德情怀、具备生态环保能力、践行生态环保行动、具有生态审美情趣,这些具象性素养的深度沉淀和高度凝结,则是真善美的融和,而这就是综合生态素养的“基因”。

猜你喜欢

融和真善美公民
杭州亚运会圆满落幕
论公民美育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花开富贵》画题诗
融和,让阅读教学回归课程本真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