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心雕龙·程器》中“器”的含义及其理论作用

2022-12-16夏梦林

名家名作 2022年18期
关键词:才干引申为刘勰

夏梦林

一、引语

《程器》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九篇,《程器》篇中“程器”的意思就是要衡量文人全方面的才能。“程”是衡量、考核的意思,“器”是指“材器”,包括文学才能、政治才能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现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一是代表实用价值这个含义,引申为人的“才干、才能”。二是表示利器,引申为“才能”的含义。三是指品德修养。四是喧嚣的意思,本文不做分析。其中“实用价值”和“利器”代表的含义都是指“才能”,文章结尾处代表的含义是“品德修养”,“器”字的这两种含义正是刘勰“程器”篇所强调对人才考核的两大标准。本文就“器”在文章中的不同语境及不同用法来分析《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的不同含义的同时研究其理论作用。

二、“器”字的不同含义

(一)实用价值

“器”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开篇的第三句话,“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1]刘勰指出《周书》中评论人才是以木公选材、制器、染色作比,不仅强调要注重实用价值还要重视文采。“器用”在这里的表层含义是“实用价值”,从一个真实具体对人有作用的实体物件引申出指物的“实用价值”这个抽象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的“器”应由“实用价值”引申为人的“才能、才干”,刘勰所要强调的是文人不能只注重外在,要注重自身才能的提升,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器”字最初的含义是“皿”,指的是像碗盆碟之类的容器,后普遍与工具等意义连用,因此“器”的语义引申为具有某种用途和目的的工具,指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而后“器”字又不断突破原有的指涉范围,从原有的指器皿到指所有具体有形状的物体。《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将世界划分为“道”与“器”两个哲学层面,这里的“器”是指与无形的“道”相比有形的存在。《易经·系辞》:“形乃谓之器。”这里的“器”指的是器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称之为“器”。《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这里它的含义都是指用来装东西的器物。再比如,古代将木工工作时用的曲尺称为“器直”,供玩赏的器物称为“器玩”,“器”的这些含义统一都是指真实、具体、可触摸的器物。《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何晏引包咸古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2]后用以称赞人的多才。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3]器物一般都具有单一性,只具备一种固定的功能,这里是指君子不应像器物那样局限,只具备一种功用,强调文人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这里“器”字由“器物”引申为器物的“用途、功能”,而刘勰的“器用”是由“实用价值”引申为“才能,才干”,这两者的引申义不同。

“器用”的含义最开始也是从“器”的本义出发,代表“兵器、武器、食器”等具体实物含义,如在《国语》中“器用”就是指兵器和农具。“器用”早在西汉时期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中就被引申为抽象含义,将“器用”比作“人才”,《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中“ 盛(徐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裴松之注引晋虞溥 《江表传》:“ 盛忠而勤疆,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4]这里的“器用”也引申为抽象含义“才干,才具”,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下》:“ 宠奉事先帝,深见委任。若以岁月言之,宜蒙受功劳之报;以才量言之,应受器用之赏,不可以机微之故,以伤辅政之德。”[5]这里的“器用”是作动词“重用,使用”的意思。由此可见在刘勰之前,“器用”这个词就被引申为抽象含义,不同的是刘勰这里的“器用”是表示“实用价值”,将“器用”作为实用价值这个含义来使用。刘勰从“器”的本义出发,从对人们有用的工具,引申为抽象含义“实用价值”,实际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才能、才干”。联系上下文,“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文采”指的是加在器具上的色彩,此处的含义是指文章的华采,“器用”指的是实用价值,这里刘勰引申为要重视人的才能、才干,要有真材实料,而不是空有其表,即刘勰强调评论人才既要注重实用又要兼及文采。

(二)利器

“器”字在《文心雕龙·程器》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五段开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1],这里的“器”是指“利器”,锋利的武器。“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这里的“器”本义是指“利器”,后人将“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概括为“藏器俟时”,比喻学好本领,等待适合施展的机会。因此刘勰此处的“器”应理解为它的引申义“才能”,指的是人能够保全自己的卓越才能或超群技艺。关于“利器”的用法,在《后汉书·虞诩传》中“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5]也与刘勰此处用法相同,差别在于《后汉书·虞诩传》中是将“利器”比作的是杰出的英才,而刘勰此处“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中的“器”是指人的“才能、才干”,但总体上都是从它的实义引申出来的抽象含义。

(三)品德修养

“器”字在《文心雕龙·程器》中第四次出现是在文章的结尾,“雕而不器,贞干谁则”[1],这里的“器”是指内在品德素养,与之相对应的是“雕”,“雕”是指华美的外表,“器”是指内在的品德修养,这是从“器”的本义引申而来,“器”通俗地说就是“东西”,器具,就是用来装东西的器皿,因为器具能容纳东西,因此此处刘勰引申为更深层的含义,指一个人的“内在品德”,人就像容器一样,如果徒有华美的外表而腹中空无一物,则会华而不实,刘勰在这里强调的是卓越的文采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支撑,优秀的人才应德才兼备,空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终将被世人所唾弃。

经过分析总结得出“器”字在文中主要代表了“才能、才干”和“品德修养”两种含义,在作“实用价值”和“利器”含义时,“器”字所指代的是人的“才能、才干”。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器”所指代的是人的“品德修养”。“程器”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了刘勰对文人标准的要求,探讨从“器”字所指代作家自身的才能和道德品质两层含义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三、《文心雕龙·程器》中“器”字的理论作用

“器”字最先用于人物品评,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中:“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6]这里陈寿将“大器晚成”中的“器”字引申出“有才能,才干,人才”的抽象含义,“大器”是指那些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才。刘勰将“器”字从人物品评中引申到文学评论,开始重视“器”在文学作品上的用途,具有一定的先进思想意识。“程器”篇的“器”字在《文心雕龙》中意义非凡,“程器”篇承接了《文心雕龙》前面对创作理论的论述,转而探讨作家主体对文学的影响,提出衡量人才要从多方面考虑,体现出刘勰作为文人自觉意识的觉醒。“器”字在文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指“才能、才干”,二是指“品德”。而这两点正是刘勰“程器”篇中强调对人才考核的两大标准。

(一)才能

刘勰在文章中首先强调的是文人要有才能,创作首先要求文人具备创作的才能,才能是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文心雕龙》的前半部分刘勰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创作原则、方法和技巧,可见刘勰对培养创作才能的重视程度。汉代选官制度开始,选拔人才重视对人物品德和声望的考核,魏晋时期起初品评人物重才,后受玄学的影响,人物品评开始转变为重风采,往审美方向发展,刘勰针对这种风气进行了深刻反思,于是提出要重视德才兼备,试图匡正时弊,以正风气。刘勰在“程器”篇开篇就提到了文人创作才能的重要性,“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1],木材需要被砍削制作成器具然后再染上朱红漆,既要追求工具的实用性,又要重视美观。刘勰在这里暗示文人的成才不仅要重视文采还必须练就卓越的才能。“器”字表意是“实用价值”,实际上代指的是作家的“才能”。同样在文章的第三段,刘勰再次提到“器”,“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1],将利器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机会,刘勰传达的观点是文人要具备基本的才能,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施展。这里强调文人要养精蓄锐,突出了积累知识、提升才华的重要性。刘勰在文章中强调的才能实际上包括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两个方面,王元化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阐述了学文本以达政的思想,笔者赞同王元化的这个观点。刘勰认为文人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文学作用,更要将这种作用报效于国家,实现政治教化的功能,在文学和政治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品德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德”的重要性,提倡以德立身。刘勰强调文人品德的重要性其实是对我国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儒家强调文人要知行合一,才能明道。文与德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一个人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要知行合一才能履行圣人之道。文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还需注重品德的修养。文人要写出优秀的文章需要美好品德的支撑。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强调将“立诚”与“修辞”联系在一起,强调文人品德修养对文章创作的重要性,刘勰强调既要重视才能又要重视品德修养,实际上是要求文人要“德才兼备”。刘勰意识到“文人无行”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举出了文人有才而无德的例子,提醒文人要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随后又列举了屈原、贾谊、邹阳、枚乘、黄香、徐干等六位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的文人楷模,阐明了文人要德才兼备的主旨。重视文人的道德品质,是因为文人的品行往往可以主导文章是否优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文人德才兼备才是经世治国之才。因此刘勰强调要重视文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是为规范文坛风气,为国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文心雕龙》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晰采”三大板块,今之研究者又“剖情晰采”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大板块,前二十篇属于“创作论”,后五篇属于“批评论”。《文心雕龙·程器》正属于“批评论”中的最后一篇。“剖情晰采”前二十篇是结合“论文叙笔”中论述写文章的具体要求,通论文章的创作理论。后五篇是对前面所论述的补充,提到了创作过程中还需考虑的其他因素。前面论述具体创作的方法和原则,后面刘勰提出了身为文人不仅要写得出好文章,还需要考虑一些主观因素,这些因素对文章的创作也十分重要,在“程器”篇中就强调了“才能”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强调的是文人应兼修品德和才能,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层面上,通过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建功立业,才能成为后世之典范。《文心雕龙·程器》是第一篇强调要重视文人发展前途的文章,前面具体论述文人应该如何创作,后面进一步深入,论述除了要知道如何创作之外还需考虑文人自身的因素,重视创作主体的主观作用,提倡文人要重视文德。“程器”篇补充了刘勰论文创作以外的内容,丰富了《文心雕龙》的内涵,使《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四、结语

《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现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但都是从它的本义衍生而来。刘勰在“程器”篇首先指出文人要有才能,且提出了才能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要重视品德修养,强调了文人除有才有德之外,还需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文章要发挥经世致用的社会作用,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作用。而这两点内容正是“程器”中的“器”字所包含的深意,要了解刘勰“程器”篇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器”字在文章中不同语境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刘勰用“器”字作为衡量人才的准则,主要是从本文讨论的“器”字的两大内涵出发。“程器”中的“器”字即告诫文人既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才能,又要重视品德的修行。“器”字寓意丰富,含义深刻,未来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深意。

猜你喜欢

才干引申为刘勰
兔死狗烹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学会闭嘴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从小学习创造 培育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才干
神奇汉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