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态探讨
2022-12-16秦文平
秦文平
古代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建筑,因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形式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并逐渐形成多个古代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深厚等一系列特点,并对周边多个国家的建筑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日本、越南、韩国等。中国古代建筑在人文思想上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从单体建筑至院落组合,从院落再到城市的规划等,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如以道家为导向的“天人合一”思想等。
一、中国古建筑当中的人文思想形态分析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领域,人文思想基本上体现在建筑的布局、材料、色彩、装修等每一个层面上,它所要展现给人们的人文思想形态是非常烦琐和复杂的。所以,研究人员在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将其所要展现出的人文思想形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为森严的伦理关系
长期以来伦理关系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话题,同时它也是左右我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关键与核心。立足于人文关系,伦理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政治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1.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的基础主要是古时候的政治关系,如帝王与臣奴之间的关系,官员的级别关系,官员和百姓之间的阶级关系,将这些关系作为等级划分的前提,其在我国古代建筑当中的表现非常明显。例如,清代建筑当中的门钉,其使用并不是随意的,规定非常严格,紫禁城的门钉数量普遍为81颗,王府的门钉数量为63颗,爵侯府门钉的数量为49颗,普通官员府门钉的数量则为25颗,百姓家中的门不可以使用门钉。再如,清朝时期,门槛也是权力的象征,哪户人家的门槛高,那么这户人家权位尊贵,紫禁城的门槛最高,倘若不抬高腿,则过不去门。
2.社会伦理
社会伦理指的是我国古代社会架构当中所产生的一种 伦理关系,比如古时候会根据士农工商划分等级,所以古代建筑当中非常多见的装饰牌匾一般会书写“耕读传家”四个字。不过,在宋朝、明朝以及清朝这几个朝代,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资产的增加,大量商人的建筑表现出追求奢华的特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违反制度、跨越等级”的行为。例如,商业相对发达的山西,便出现了“山西大院”等一系列极具特点的巨型建筑。在山西最为著名的便是“王家大院”,其建筑规模让人叹为观止,总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大。
3.家庭伦理
家庭伦理是将家庭关系作为重点的伦理关系,如长幼尊卑等。上述关系主要体现于古代庭院的布局上,比如以北为尊的思想;老北京四合院将北侧视为正房并称之为“堂”,将其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堂”的左右耳房分别居住着家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内院两边的厢房居住着晚辈,女眷则主要居住在后院当中等等。此类布局方法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思想。
(二)“天人合一”理念的充分展示
“天人合一”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这种思想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该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当中也有充分展示。
1.人和自然的高度统一
人和自然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古时候书院普遍建于山野当中,利用大自然的清新氛围陶冶读书人的情操。此外,此类思想在古时候的园林建筑当中也有体现,和西方国家追求对称美的布局观念相比,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更加倾向于“随性美”,拒绝了严格一体、相互对称,充分把自然风光贯穿和融入园林布局体系,使自然风景和园林风景实现高度的统一,达到了和谐共处的目的。例如,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杜甫草堂,在结构上非常随意,但显得浑然一体,房屋与植物、山水交相辉映,将建筑隐匿于花草、园林之中,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思想。
2.祭祀建筑“天人合一”理念
在中国的各种建筑类型中,祭祀建筑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用于祭天的天坛被设计和建造成正圆形,用于祭地的地坛则被设计和建造成正方形,这与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相契合。再如,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时常被建于人口较多的村落,其中的“马”代表着吉祥如意,联系的词语包括“马到功成”等,而从远处俯瞰马头墙,则会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气势,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磅礴大气”,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礼、乐”文化的体现
礼、乐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一度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在古代,礼乐文化在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展现。中国古代人民尚祖崇礼,在村落的布局设计当中,用于祭祀的祠堂普遍建造于村落中风水最好的区域,以求得对生人的保佑。古代贵族则和寻常百姓不同,他们的祭祀普遍在自己的庭院当中进行,在礼制的制约下,各个等级的贵族所采用的祭祀乐舞“佾”数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所以,《论语》当中便出现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内容。
此外,寺庙也是古时候供奉祖宗的重要场所,我国古代对寺庙的规模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自东汉以后,寺庙逐渐与原始宗教当中的土地庙融合,在一所寺庙当中,不仅可以祭拜佛祖,同时也能够祭拜土地神、山神等等。这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深厚的“礼乐”文化思想。
二、古代人文思想在建筑当中的呈现
(一)建筑伦理形态的转变与坚守
古代建筑当中的伦理意识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建立—推翻—打破—再建立的一系列过程,最后便出现了不同时期差异化的建筑布局和设计风格。中国古代基本上可以用“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来概括,在上述过程中“统一”时期所制定的建筑设计、建造规定,往往会在“分裂”时期被打破、推翻,发生逾越的现象。同时,逾越的现象也会在国家统一以后,被全新的王朝所接受,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制定出一些全新的建筑等级规范。中华民族自形成礼乐文化到清政府被推翻,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上述制度在建筑当中的体现也尤为明显。《礼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段话充分展现了那个时期严格等级制度之下的建筑规则。之后,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这种等级制度遭到了挑战。《论语》中孔子就提出了“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的提问,指出管仲在建筑设计上的僭越现象,但不能对管仲进行严正指责,表明我国建设上僭越现象在当时诸侯、士大夫中的普遍性。汉代逐渐放松对建筑形式的要求,并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只有在君主和诸侯国的门前才能建阙,但到了汉朝,阙已被士大夫们僭越,所以官府明文规定在主要官署的臣子墓前都不允许建阙,并且还对阙的建筑形式作出了规范。尽管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建筑的标准还在持续变化,但这些变化都具有自己的内涵。如在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体制规范中,黄色一直是最高贵的色彩,在五行中土居中央,土为黄色,只有天子才能采用,而天子的服饰则称为皇袍,有“黄袍加身”之说,只有在天子居住的场所或主要的寺庙建筑中才能采用黄屋面,其他人不能在建筑装饰中采用黄色。再如在我国的古代建筑制度中,不管什么朝代官员府邸的房屋数量和建筑面积都必须与其官位等级相符,否则就会判定为逾越之罪。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理论基础,在建筑方面的运用深受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诸多观念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思想。这些设计原则在古代建筑施工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建筑选址
我国古代对房屋的选址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和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中国古代的村庄规划中,设计者主要根据周边山水形势,选取最好的建筑地点。在安徽省歙县棠樾村规划选址中确定以富亭山为屏障,面朝沃野,来自黄山的丰乐河自西向东流过,其总体布局遵循了“枕山、环水、面屏”的基本设计原则,这样的环境给其开发建设提供了条件。
2.建筑布局设计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中,天人合一理念也得到有效的运用,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大自然的汲取和应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隐士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古代建筑布置中借用大自然的一个方式。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中,将天然风景纳入建筑设计场景中使之作为建筑设计场景的一部分,在建筑设计方面称之为“借景”,是古代“天人一体”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如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将楼阁与江水有机地融合,构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景致。二是在建筑设计格局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设计中,除了对大自然的借用之外,通过对住宅的布局和装修符合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的住宅建设中,设计者应根据地区天气条件(如降雨、风向、日照等)特点,决定窗户的多少、大小、方位等,使房屋的环境设置适应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而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舒适度。
3.建筑风格的选择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风格选定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工作。但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施工建设者通常都会选用适应中国各地气候、地理环境等特点的建筑风格,以达到建筑物和大自然的有机统一。如在我国云南地区的竹楼结构建筑中,在使用了本地南竹材料的基础上,大量使用小楼构造以减少潮湿天气对人的侵害,而沈阳故宫中所使用的建造木料均是中国东北原始森林里的圆木,而砖石构造材料则是在本地制作,这些建筑物大量使用了火灶、砖楼等构造,使之具有明显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的建造特点,同时提高了中国东北高寒天气下生活的舒适度。
(三)礼、乐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表达
礼、乐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主要部分。在礼乐的影响下,我国古建筑形成了以下特点。
1.重视祭祀建筑
在儒家典籍《春秋·左传》中明确提出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政治思想,把祭天上升到和战斗一样的重要地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古代将其和宗教建筑形式进行了融合,在各地进行施工。另外,由于这种建筑形式常常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常常有史学和学上的重要意义,如山西晋祠、应县木塔,都是这种建筑的重要代表。在我国古代祭天建筑中较为主要的建筑形式是明堂,而明堂最初建于周朝,汉、唐就有帝王修建明堂的记录。我国古代正殿空间中最高的木建筑为唐代武则天时建于洛阳的大明堂,由此可见祭天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2.乐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舞蹈、乐曲都是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人就有了在葬礼中用舞蹈和乐曲的记录,周礼制度产生以后,舞乐就成为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建筑物中,“庭”是舞乐演出的重要场地,此处的“庭”最初是指堂阶前的院子,后来发展为厅堂,演出与跳舞者在厅堂中进行演出。《江南逢李龟年》中就有“崔九堂前几度闻”的词句。因为演出的需求,建筑物中大厅的建筑面积会大大增加,使在宴席中的跳舞演出更加便利。在私家玩乐中,部分权贵的建筑物群中还设置了乐楼或戏楼,以供私家玩赏。这都是乐文化对建筑艺术形成巨大影响的直接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将继续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事建筑领域工作的我们,需要在充分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合理的创新,为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