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史性写作的修辞方式与美学特征研究
2022-12-16杨晓琰
丁 艳,俞 静,杨晓琰
(1.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2.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诗作为我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整个近代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地影响。而这类诗歌中往往折射出当时的历史面貌,为研究近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当然,诗作为一种文学产物必然带有深刻的文学性,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美学倾向,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新诗史性的成因分析
(一)新诗的形成和发展
新诗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进入近代社会后,传统古体诗严密的格律要求,难以适应人们抒发感情的需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诗顺应这一历史浪潮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
新诗最初倡导用白话文写作,胡适的《尝试集》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是新诗的开辟者之一,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则在思想艺术方面,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为新诗地位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流派,例如,以冯雪峰、汪静之等诗人为代表的湖畔派,以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此外,也有象征派、现代派等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流派。这些流派的诗人们在整个近代文坛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其作品依旧作为经典文学作品被人们所品鉴、赏读。
新中国成立后,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流派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朦胧诗”从在民间刊物《今天》上刊登诗歌开始进入大众视线,被视作朦胧诗代表作的《回答》(北岛)和《致橡树》(舒婷)都刊登在该刊物第一期。[1]再有,新诗在体式方面也大致经历了摆脱格律的束缚、使用白话文进行诗歌的创作、进一步修复诗歌格律、演变出新诗的散文之美、民歌体的出现和发展等典型的发展阶段。[2]新诗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之始就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抒发的情感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二)新诗中折射的历史
新诗的重要萌芽和发展阶段都处于我国的近代社会,而近代社会在我国历史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我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内部军阀的混战和后来两次世界大战蔓延的战火,这些因素使我国的社会环境长期处于一个不安定的状态之下,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群众难以觅得安身之所;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又是我国同国际接轨、解放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刚刚结束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下移、传统陋习的摒弃、新思想的大范围传播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为中国带来了崭新的救国思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序幕。因此,这个时代既是一个充满屈辱和苦难的时代,也是在苦难中获得新生的时代。
处于这个时代的作家们的创作,往往在饱含丰沛情感的同时,还怀有丰富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对社会阴暗现实的批判等,而在新诗中就体现为用诗来抒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等情感。同时,民族意识的觉醒等积极因素也能在新诗的创作之中觅得踪影,在诗人的笔触下得以展示和宣传。不少新诗中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之情,例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象征着被列强侵占的领土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呼唤。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的土壤中得以萌芽发展的新诗,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前进而随之发展与完善,在诗歌的内容和体式上都逐渐与时代要求和特征相契合,并反映出那个时代所富有的特征,成为人们回看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诗的“史性”也可以由此而体现出来。
二、新诗史性的修辞方式分析
(一)抒情手法的广泛使用
抒情作为五种基本表达方式之一,在新诗乃至整个文学范围内的使用十分广泛,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一定情况下可能是无意识的使用。优秀的诗歌能够被创作出来,很多时候都得益于灵感的迸发,而灵感的产生可能就是在某一个感情亟待抒发的瞬间。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人想要抒发自身情感的产物。也正因如此,抒情手法的应用在整个诗歌界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古今中外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和认同。
在新诗中,抒情手法同样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在新诗的实际创作中,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运用。在诗歌中得到运用的抒情手法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等,这些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中也十分常见,并得到许多著名诗人的青睐,这种较为含蓄的抒情方式,贴合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含蓄之美,而这一类的抒情方式,在新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诗人通过对景、对物的具象化特征进行主观描写,借所描写之事(或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感情寄托在该事物之上。
抒情在新诗中的特点也部分地体现在与西方史诗的对比之中,从与西方的史诗对比来看,中国近代新诗的写作弱化了叙事,减少对故事完整性叙述的同时,加强了对抒情手法的运用,甚至抒情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为直白而热烈。
史诗性诗人的主观意识明显,也是其抒情的一大特征,我国近代文学代表性诗人之一——海子,就是抒情性史诗的代表人物。海子在其作品中所运用的抒情往往能够展现出诗人自身的主体意识,使欣赏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诗人丰沛情感的抒发,这一点在其代表作品《弥赛亚》《土地》等诗歌中都能够得到具体体现。此外,抒情手法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抒情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物、自身意识的抒发,对那些常常被人们赋予固定意义的历史角色、传说人物等,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的抒发,这样的观点同样能在海子的《弥赛亚》中得到直接体现。
同时,抒情使诗歌的诗性美得到了更好地营造和展示,许多史诗相较于其诗意美,在叙事方面则更加明显,而在部分带有史性的新诗中,诗性美氛围的营造也得到了作者的重视,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到诗人笔触下诞生的、富有诗歌独特之美的诗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为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二)叙事手法的应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新诗的写作手法又出现了由抒情向叙事的过渡的总体倾向。过于直白的抒情方式呈现出一种单向化趋势,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更多情况下是单纯的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样的诗歌在进行反讽等方面上稍显不足。[3]在这个时期,从王家新、西川等人的诗歌中往往可以体会出其强调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同时,该时期诗歌的平民化、口语化也有所提升,出现了于坚、韩东等诗人,他们在诗歌中提倡世俗化倾向,反对朦胧诗中晦涩、隐喻的语言。
(三)象征和隐喻
象征和比喻手法作为重要的修辞方式,在新诗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新诗对象征手法的依赖性,也可以从大量的新诗作品中得到反映。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并不是以直接物象描写的方式展示在读者的眼前,而是以一种看似转瞬即逝而又朦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这种象征的运用中暗含着隐喻,也正因如此,诗歌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被模糊化,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独立的品格和特色,诗歌修辞上的本体意义也得以展现。在新诗史性的写作中,象征也得到了频繁的应用,往往伴随着一种层层递进式的特征,能够使诗人所营造的诗歌世界更加富有其独特意境。
比喻作为最基础的一类修辞方式,在文学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在新诗史性写作中,诗人所运用的比喻手法往往更加隐晦,这使得其进化演变成为一种隐喻手法的广泛应用。而隐喻手法与象征手法的应用,在诗歌中往往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一种更加良好的状态,带给读者以更好的享受。
(四)意象狂欢和多种语言状态
新诗写作在意象狂欢的方向上,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和概括性,同时诗人的主观性质也较强,能够从诗歌中体悟到诗人的主观意志。意象的使用很可能并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它可能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一个大范围的跨越,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作者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叶舟的《眺望》中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5]新诗史诗性的写作语言状态有其独特的特点,呈现出丰富的创造性与综合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杂色语体的锻造,古诗古文及典故在新诗中被引用,口语化、民谣化程度的加深、音乐性的显现等都是属于新诗史诗性写作的重要语言状态的展现。
三、新诗史性写作的美学特征
诗歌有其本身美的规律,新诗的史性写作也能够体现出这一特征。[6]新诗史性写作整体上的美学特征,呈现出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化特征,而新诗叙事化的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学的追求。[7]
英雄主义对整个新诗史性的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与西方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的英雄主义其实与西方相较来说整体较弱,但是新诗史性的写作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英雄主义观点的影响。一方面,诗人个人的英雄主义反映在诗歌中,就呈现出一种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诗人将自己放在了拯救者的地位上,而这种“拯救”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往往难以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感受到诗人无力达成个人英雄梦想的悲哀,这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的丰沛动人。[8]另一方面,对于英雄主义秉持相反观点的新诗史诗性写作也得以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中。这一阶段诗歌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倾向进一步加深,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受到了来自诗人们不同程度的反对,形成了一股关于英雄主义“反抗化”的浪潮,这在诗歌取材的丰富性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诗史性写作的美学方面也呈现着“实与虚”的特点。一方面,史性诗歌写作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状态都是有迹可循的,这是美学范畴内真实方向的体现;另一方面,作者在相应的创作中往往也会反映出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在诗歌中往往体现为对虚构的意象,乃至幻想的描写和阐释。二者实与虚的结合使得其整体美学特征更加鲜明。[9]同时,悲喜剧的美学内涵在这一方面也能够得到体现。这一类诗歌写作中有着现实悲剧:社会生活的混乱以至于衍生出人物内心的悲恸,严重时会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以至于丧失对生命的渴求;同时,一些反讽和荒诞的写作风格在诗歌中描写喜剧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10]
四、结语
史性书写使新诗既具有“史诗”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对“史诗”的追求,新诗的风格与精神是诗人情感的外在显现,同时也是那一时期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修辞方式与美学特征正是研究新诗“史诗”风格的一个重要“入口”。通过从修辞方式与美学特征两个层面对新诗的史性书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文学体裁的先锋性与高尚的精神品格,为现阶段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和人格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