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对人工油松幼龄林生长变化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2022-12-15左利萍席忠诚姚富海郭廷健
左利萍 畅 杰 席忠诚 姚富海 郭廷健
(1.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 甘肃庆阳 745000;2.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 甘肃正宁 745300;3.甘肃省烟草公司庆阳分公司 甘肃庆阳 745000)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松科常绿针叶乔木树种,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等特点[1],是西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 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 庆阳市人工油松林面积也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部分造林地块密度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庆阳地区油松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林木枯死、 病虫害发生等诸多问题。 造林密度确定是人工林经营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林分密度能够改善人工林群落结构,也会影响林分冠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改变林地的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引起群落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林分植被的生长[2-4]。 研究显示,造林密度和树体的生长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影响造林后林木的胸径、冠幅、蓄积、枝下高等生长指标[5-7]。 同时,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和影响程度,是科学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生态效益的关键[8-10]。 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土壤水分以降水补充为主要来源,土壤水分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植物的生长和生存[11-12]。 降水和植物的生长共同影响着土壤水分的变化,尤其是不合理的栽植密度导致植被过度消耗土壤水分。 如果深层土壤水分不能得以补充,造成土壤水分出现亏空,进而导致土壤退化,将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导致部分植物个体死亡,群落衰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13-14]。 本研究以庆阳地区新造油松幼龄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密度油松幼龄林随林龄增加生长变化差异,同时,对人工造林地土壤的水分含量、容重进行了研究,与相邻的未造林地进行对比, 分析不同密度下油松幼龄林生长和土壤水分特征, 旨在为油松林高质量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 研究区域概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端,习称“陇东”,地处北纬35°15′~37°10′、 东经 106°20′~108°45′之间, 海拔在885~2 082 m 之间。 属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域,大陆型气候,降雨量南多北少,2013-2021 年降雨量平均值为 614.62 mm, 最高为 737.4 mm(2013 年),最低为 477.9 mm(2016 年),降雨年度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 月,土壤类型为黄绵土。 研究区域概况和2020 年气候年际变化分别见表1 和表2[15]。
表1 样地基本情况
表2 2020 年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情况
调查区域现有森林主要以人工林为主, 主要栽植树种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下分布有少量的灌木, 主要为胡枝子 (Lespedeza bicolor)、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酸枣(Ziziphus jujuba)等。 低密度造林地林下草本盖度较大,盖度在70%~90%之间,高密度造林地林下草本盖度在30%~50%之间,主要有白莲蒿 (Artemisia sacrorum)、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荠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的设置和调查
2.1.1 生长调查 调查选取与庆阳市气候条件相近的庆城县、 西峰区和宁县, 以2014 年实施的人工造林为研究对象, 尽可能选择苗木整齐、 海拔、 坡向、 坡位等立地条件一致的地块, 选取初植密度为1 650 株/hm2、3 300 株/hm2和 9 900 株/hm23 个密度阶梯设置调查样地,样地面积为600 m2,分别在造林后第 2 年(2015 年)、4 年(2017 年)、7 年(2020 年)、8 年(2021 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栽植树种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当年新梢生长量,分析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地油松生长的影响。
2.1.2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 在调查样地内沿对角线方向设置3 个土壤采样点,除去地面枯落物,沿土壤剖 面 按 0 ~10 cm、10 ~20 cm、20 ~30 cm、30 ~50 cm 4 层采集土壤样品, 用体积为100 m3的环刀采集样地土壤,每层取样品3 个,现场称量,带回实验室烘干后计算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和单位容积的烘干土质量,获得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容重。 在造林地块附近立地条件相近的未造林原生地设置样方作为对照,研究人工造林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2 计算公式
土壤容重:rs=G×100/V×(100+W)
土壤含水量:W=(W1-W2)/W1×100%
环刀容积:V=Πr2h
式中,rs 为土壤容重(g/cm3);W为样品含水量(%);G为环刀内湿样重;V为环刀容积;r为环刀内半径;Π 为圆周率(3.141 6);h为环刀高。
2.3 数据处理
采用WPS 表格进行数据统计,SPSS 19.0 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苗木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苗高的影响 不同密度油松林随着林龄增加树高生长变化趋势见表3。造林第2 和第 4 年(2015 年和2017 年)调查结果显示,低密度(1 650 株/hm2)与中、高密度的油松高生长差异显著,中、高密度高生长差异不显著;林木生长到第7 年(2020 年)时,各样地林木生长差异不显著;造林第8 年调查林木高生长表现为低、 中密度差异不显著, 高密度样地林木高生长与中、 低密度差异显著。 从高生长变化情况来看,林木总体还在生长期,每个年度的林木树高都在增加;从变化规律来看,低密度林木树高生长基本稳定,中、高密度林木高生长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高密度的林木随着时间推移树高增长变小。
表3 不同密度对造林地油松树高的影响
3.1.2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苗木地径的影响 不同密度油松林随着林龄增加地径生长变化趋势见表4。 造林第2 年(2015 年)低密度样地林木地径和中、高密度林木地径差异显著,低密度的林木地径明显大于中、高密度林木地径,中、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地径差异不显著;随后几年调查中,样地内林木地径生长差异显著。 从地径变化情况来看,前2 次调查低、中、高密度造林苗木地径变化基本一致,造林第7 年(2020 年)和第 4 年(2017 年),高密度的造林地径增加明显小于低、中密度造林样地;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地径随时间推移增加减小, 造林第8 年地径生长仅比前一年增加0.33 cm。
表4 不同密度对造林地油松地径的影响
3.1.3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苗木冠幅的影响 不同密度油松林随着林龄增加冠幅变化趋势见表5。造林第2 年(2015 年)低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冠幅和中、高密度林木冠幅差异显著, 低密度的林木冠幅明显大于中、高密度林木冠幅,中、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冠幅差异不显著;随后3 次调查中,样地内林木冠幅生长差异显著。 从冠幅变化情况来看, 造林第4 年(2017 年)和第 2 年(2015 年)调查中,冠幅增加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 造林第 7 年 (2020 年) 和第2 年(2017 年)变化中,冠幅增加为中密度>低密度>高密度;造林第 8 年(2021 年)和第 7 年(2020 年)调查样地中林木冠幅变化和前2 次调查变化基本一致,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冠幅随时间推移增加减小,造林第8 年地径生长仅比前一年增加10.33 cm。
表5 不同密度对造林地油松冠幅的影响
3.1.4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苗木当年新梢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油松林随着林龄增加年度新梢变化趋势见表6。不同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当年新梢生长量差异性结果为造林第2年(2015年)和第4年(2017年)一致,表现为低密度和中、高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新梢差异性不显著; 造林第7 年(2020 年)和第 8 年(2021 年)一致,低、中密度造林样地林木新梢差异性不显著,高密度和中、高密度差异性显著。 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低、中密度样地林木新梢生长量逐年增加,高密度造林样地林木在前2 次调查中,表现为增加趋势,后2 次调查中逐年减小。
表6 不同密度对造林地油松当年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3.2 不同密度对油松幼龄林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
土壤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重要场所,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植物生长状况。 研究显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改良土壤性质, 增强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抵抗力[15-16]。 从不同样地垂直剖面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可以看出,高、中、低3 个密度人工油松幼龄林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近地表(0~50 cm)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低密度样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中、高密度土壤水分含量;通过与未造林原生地比较,低密度人工油松幼龄样地在0~10 cm 和30~50 cm 土壤层中水分含量高于对照(未造林荒地),在10~30 cm 土壤层中水分含量低于对照; 中密度林地不同土壤层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 (未造林荒地)样地; 高密度造林样地0~50 cm 土壤层水分均低于对照样地。 土壤高、中、低3 个密度人工油松幼龄林林地垂直剖面土壤平容重差异不明显, 总体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低密度人工油松幼龄林林地样地土壤容重均略低于对照(未造林荒地)样地,高密度造林样地土壤容重高于对照样地(附图)。
附图 不同密度对造林地油松幼龄林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密度油松幼龄林林木生长差异分析
从林木生长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初植密度对人工林平均树高、地径、冠幅和年度新梢生长均有影响,随着林龄增加,3 个密度林分林木生长变化差异性不一致。 低密度(1 650 株/hm2)和中密度(3 300 株/hm2)样地林木树高随着林龄增大越来越接近, 高密度(9 900 株/hm2) 林木生长随着林龄增大明显低于中、低密度, 可见密度过大对林木树高生长有一定的影响;3 个密度油松林木地径和冠幅差异性一致, 在造林第2 年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龄增大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地径和冠幅增长值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林木木当年新稍随着造林时间推移,低、中密度样地生长值逐年增加, 说明新梢生长在缓苗期生长量相对较小,苗木适应环境后生长加快,但高密度样地林木当年新梢生长量随林龄增大生长逐渐减缓。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密度对林木树高影响不大,在一定的林分密度范围内影响不显著[7-19];但也有研究表明, 林木树高与林分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0-21]。 研究表明,胸径和冠幅的生长受密度变化的影响显著,韩照日格图等[22]通过研究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油松的冠幅和胸径开始逐渐变小;李世界[23]等的研究发现, 油松林在 13 年前林木胸径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 13 年之后,林木胸径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本研究冠幅和地径变化规律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高密度样地林木高生长到第8 年有减缓趋势,说明初造林密度过大时,随着林龄增大,油松生长量增大,林木生长对空间资源竞争加剧,从而使得林分密度对油松的影响加强。 林木平均树高、地径和冠幅均受到密度的影响,从样地实地情况来看,造林后第8 年高密度样地林木已出现严重的烧膛现象,树体普遍较弱,林木生长缓慢。
4.2 不同密度油松幼龄林土壤特性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幼龄林样地土壤水分含量和容重有差异。 低密度人工油松幼龄林样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中、高密度,说明低密度林地土壤持水能力更好; 通过与对照样地 (未造林地)比较,低密度林分土壤在0~10 cm 层中水分含量低于对照,其他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中密度人工油松林样地各测定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 说明人工造林较原生未造林地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但土壤表层受外界影响较大,降水入渗、表层蒸散可能是导致0~10 cm 土壤表层含水量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高密度造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略低于对照,这可能是造林密度过大导致林木水分消耗大,从而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 这与施政乐[8]、路远[9]、杨磊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林分密度过大、生产力过高导致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超出天然降雨的补偿能力,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水平衡。 土壤容重大小反应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性能越好。高、中、低3 个密度造林样地土壤容重值相近,中、低密度林分土壤容重小于对照区(原生地未造林地)样地,说明人工造林后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得到改善,高密度造林样地土壤容重高于对照样地, 说明造林密度过大,不能改善土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