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2022-12-15崔立宏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德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专业老师

崔立宏,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崔立宏

很高兴跟在座各位优秀的老师们一起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今天的内容是一个命题作文,接到任务之后,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对自己所从教的30年经历也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回顾,想把自己的思考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专业化”。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强调整个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这种成长既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方针政策、改革趋势、教育发展方向;又涉及中观层面的区域环境、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更涉及微观层面的学校定位、管理理念、人力物力投入。但这些并不是我今天要谈的主题。

我要讲的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则是从教育学的维度来界定的,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升。这个才是我今天讲座的重点。

那么,什么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呢?就是指教师在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方面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专业信念:专业成长的灵魂

专业信念就是对我们国家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认同与追求。明确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更要明确教育应该是抛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外在表象,探究“为什么教”的本质问题,进而实现对教育价值由自发到自觉的的本真追求。

(二)专业知识:专业成长的根本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一般的文化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任教学科的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文化知识重在“宽”,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面要广,对人类社会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有一定的常识性了解;学科知识重在“深”,从事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是每一位老师的工作常态,教师作为专门的从业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学科领域前沿的层次,还要不断探究、总结、发现、创新,体现出对任教学科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教育学知识重在“活”,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把教育学基本理论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三)专业能力:专业成长的手段

专业能力其实很多,可以很笼统,也可以很具体,但在专业成长的语境下,主要还是体现在围绕设计与实施教学方面的能力,而且可能更多地指向教学的技巧。比如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的能力、信息(知识)传递的能力、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教育影响传导的能力等等。专业能力的提升跟教师个人发展欲求的吻合度较高,也往往跟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密切相关。

(四)专业情意:专业成长的快乐源泉

专业情意主要体现的是对教师角色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等。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是文明传递与文化传承的使者,是青年一代成长的推动者和引路人,这个称谓本身就应该自带光环。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成长,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有幸福感,这是教师角色本身的应有之义,只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才不会让我们患得患失。

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三个特征。首先,它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工作、有意识地学习、有意识地实践、有意识地反思、有意识地成长,最终有意识地成为一个成熟乃至优秀的专业人员。其次,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持续地努力、持续地实践、持续地思考、持续地探索、持续地创新,最终带来持续的成长。最后,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统筹考虑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策略。

二、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我们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一些基本的认知后,接下来可能就是各位老师最关心的话题了,我们要如何实现专业成长?对此,我的思考如下。

(一)要有形而上之道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越来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种背景下内因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教师自我本体对话问题、内在需求生发问题等等,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1.定位:清楚自己在哪里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给教师带来了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新理念、新思想为教师自主成长、个性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老师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眼花缭乱的改革迷失了自我,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到底想要什么,甚至出现自我认知错位。

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入职—起步—发展—倦怠(高原)—成熟—退休”这样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追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日常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定位。那么现在你们处在哪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工作日常呢?对此,我们只有站在现实的位置上才能找准方向,才能从这里出发。

2.定向:明确自己去哪里

教师应该自我构建专业成长的自主空间,经常与自己对话,明确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来自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个体对自我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高级精神情感满足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就是要有主体自觉,有自我追求,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自己设定具体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如果你想拿到优秀课,就要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如果你想成为骨干教师,就要追求业务精干,成为同行的楷模;

如果你想成为名师,就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认可与赞许;

如果你想成为教育家,就要……

我们就是在追求具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得到锻炼、教育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育教学风格逐渐形成,最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二)要有形而下之器

刚刚有老师说了:我现在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有比较明晰的目标追求,但我究竟该怎样去做呢?是的,再高深的理论、再先进的理念,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中。要想到达目的地,我们只有积极行动。

1.常态化观察,发现成长点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特质决定了它永远是一个进行时,那我们如何让这种成长随时随地发生呢?首先要保有对教育的热爱。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如果仅仅依靠外部的压力,那培养和塑造的结果是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的。每一位优秀教师一定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基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关注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发现了他们的成长点,我们也就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有些优秀教师特别爱读书,与书相伴是他们业余生活的常态,这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今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还有些教师偏爱写作,工作中的点滴、生活中的美好、对人生的思考等都能够化作一种专业的表达,这种写作可以让教师的思想走得更远。这些都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绝佳的成长点,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制高点。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观察优秀教师是如何管理时间的。比如,他们在课上是如何安排教学时间的,他们在课下是如何规划自主学习时间的,他们在工作之余又是如何协调自我提升时间的,等等。

观察优秀教师是如何与学生交往的。比如,他们是怎样给学生辅导的,他们是怎样与学生谈话的,他们是怎样批评学生的,他们是这样表扬学生的,他们是怎样与同行谈论学生的,等等。

观察优秀教师是如何对待重要活动的。比如,他们是怎样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他们是怎样准备每一次展示或比赛的,他们是怎样参与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等等。

我们只有不间断的观察优秀教师,发现他们之所以优秀的原因,一边观察一边模仿,一边思考一边创新,才能寻找到与自我适切的专业成长之路。

2.常态化学习,提高竞争力

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等等这一系列的“新”,不仅给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予了新的内涵。我把它们概括为教师的“德、智、体、美、劳”。

教师的“德”——新理念。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素养”时代,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实现由“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素养目标”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体现出落实“由重智育转向五育融合,培养三有新人”的育人目标,明确“打破学段壁垒,构建一体化学生成长机制”的育人体系,优化“融通学科差异,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育人环境等与时俱进的理念。新理念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内容。

教师的“智”——新智慧。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要实现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智慧的研究者。不仅研究教师的成长,还要研究学生的成长;不仅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以学来定教。要在常态化的工作中进行研究,比如,加入名师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与同行们交流取长补短;进入高端研究室,向专业研究人员学习;还要在常态化的研究下开展工作,比如成立工作坊,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只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及教育对象的新需求,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传统的教育方式,选择更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教师的“体”——新载体。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这为数字化课堂、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持,疫情又促成了线上线下融通的常态化教学新模态。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节课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时。现在好多学校配备了平板电脑教室、电子书包、AR等专门的设施,但只有少数比较年轻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既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必修课。

教师的“美”——幸福感。有人说:如果在一个国家,校园里的老师们脸上没有笑容,那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很难看到笑脸。学生具有的“向师性”倾向决定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作用,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情绪情感、价值取向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自我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优化专业成长生态环境的意识。既要有遇到挫折“衣带渐宽”的不悔,又要能充满激情地制造“蓦然回首”的惊喜。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一个有情怀的老师、一个温暖的老师、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老师、一个育人育己的老师、一个脸上洋溢着笑容的老师、一个幸福感满满的老师,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表率。

教师的“劳”——行动力。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习任务群”“跨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等,都需要具体落实到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出台,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加过许多各级各类的培训。可以说,对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知,接下来就是在工作中落实。所以,我们要在学习课程标准中明确新的课程目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找到自我专业成长的发展点;要在落实课程标准中把握教学内容,围绕新教材找到自我专业成长的支撑点;要在实践课程标准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围绕新方法找到自我专业成长的创新点。总之,只有行动,才有成长。

3.常态化反思,增强内驱力

哲学语意下的反思是一种间接认识,洛克认为它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反思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观思考与判断评价,它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又是教师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我习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把反思分为有意识的反思和无意识的反思。有意识的反思是对自我认识充满兴趣和急迫感,期待对自己每一次的主体行为作出判断与评价。这种期待会给专业成长带来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反思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认知融入教师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这样,每一次反思都会带来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专业成长也就悄然发生了。无意识的反思是经常性的反思带来的一种思维惯性,或者说是教师角色带来的一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习惯性反思,它也是对主体行为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只是反思的目的性不强而已。这两种反思都同样有价值。在我们专业成长的初期,要进行有意识的反思,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场的教学展示或比赛、每一回的师生谈话、每一次的参训或学习,都要进行认真全面系统的反思。通过对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发现不足,寻找差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进入专业发展的成熟期以后,我们才会形成一种职业化了的反思定势,使反思不仅成为工作的常态,更成为人生的常态。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自己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反思建议:反思所得,即你收获了什么?反思所失,即吸取哪些教训?反思所疑,即还有哪些困惑?反思所长,即是否有所创新?

第二种反思建议:反思目标是否达成?反思过程是否完整?反思结果是否可评?

第三种反思建议:反思“亮点”,反思“败笔”,反思“偶得”,反思“智慧”,反思“障碍”。

总之,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目标规划,我们要关注国家总体改革趋势,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跨学科教学的思维,具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要多读书、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做一名素养化时代有“素养”的老师。

让想得到的教育成为我们看得见的风景,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奔赴下一个山海!与大家共勉。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专业老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