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创意织活非遗竹编

2022-12-15韩忍冬

中国新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编编织竹子

|文·韩忍冬

竹编作为古老而传统的地方支柱产业,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一代又一代匠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创新的路上走出不一样的风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国,竹子被认为是最具精神内涵和用途最为广泛的植物,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东晋名士王徽之曾暂住在别人的空院子里,叫家人种了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5000 年的中国竹文化,历经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之一,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的确,在中国,竹子渗透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用,人们都把竹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在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发展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在世界各个产竹地区,竹子都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中国竹工艺现有竹编、竹雕、竹艺家具等18 个门类,32 个流派,从业人员达30 万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四川、重庆等15 个省市,全国全年总产值达300 亿元以上。

竹编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散落民间的技艺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2008 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史前的石器时代。彼时,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简单的种植和畜牧生产使得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这便有了储存的需求。于是,他们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这个过程中,先人们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后来,先人们在使用竹编器皿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陶器便诞生了。虽然后来随着技艺的不断成熟,人们不再需要竹编陶坯,但因为对竹编的喜爱,仍在陶坯半干状态时制作出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1958 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200多件竹编器物,其中大部分都经过刮磨加工,比较光滑。这些竹器有捕鱼用的“倒稍”,有用于坐卧的竹席,还有篓、篮、箩、箅、箕等,说明这一时期竹编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

事实上,直至殷商时期,竹编的纹样才真正丰富了起来。商汤时期开始出现用竹子劈篾,编织成简易的用具,如竹排、竹篮、竹席、竹箩、竹笠等竹制工具,以及家庭日常用具和小农具,应用十分广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编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雏形开始形成。其图案越来越注重装饰性,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饰,技法也日见精细。尤其是楚国的编织技法当时已经十分发达,可考的出土文物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车马”底部发现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到了东晋,竹编就已经非常精细了。相传东晋诗人许询见到一把用竹篾编织成的精细团扇,爱不释手,欣然题诗一首:“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良工”“妙思”就是指竹编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巧妙的编织构思。

唐宋时期,竹编的工艺美体现得愈发明显,供达官贵人赏玩的花灯、龙灯等均由竹编工艺完成。明清时期,随着竹编匠人的不断增多,竹编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大多游街串巷上门加工。当时,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到了明代中叶,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精美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金大圆盒等。

到了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蓬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有超过150 种编织法。

纵观竹编历史,各地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文化:浙江竹编以奇巧细腻、造型美观、精品迭出、花色繁多而著称,品种多达上万种,其中嵊州、东阳、浦江、新昌、武义、乐清、宁波、杭州等皆为竹编产地,尤以嵊州、东阳、新昌竹编最为突出,嵊州享有“中外竹编第一家”的美誉;四川是我国重要竹产地,竹编创作既讲求精细,又强调充分体现竹材的自然美,以瓷胎竹编和竹丝扇最为著名;福建是竹编出口大省,产品多以毛竹为原料,粗细兼备,其中宁德以篾丝竹枕闻名,泉州擅长以仿古工艺编制各种古色古香的花篮、花瓶、罐类,永春竹编则引入漆器装饰,制作的竹编漆器工艺品有一种华美的艺术魅力;云南竹编异彩独放,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多饰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纹饰,日用品居多;安徽、湖南、广西、湖北、贵州等地竹编也各有千秋。

几千年来,我国竹编工艺品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各个流派异彩纷呈,成就了一个竹篾编织的绚烂天地。

老技艺的新玩法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竹编工艺面临着一些问题。在不少地方,竹编技术只掌握在一批老一辈的匠人手中,年轻人对竹编不感兴趣,不愿学习,技术传承方面后继乏人的问题较为严重。同时,由于专注于竹编工艺的新鲜血液较少,在产品的设计研发方面也就突显薄弱,产品种类与风格形式大都固守传统,缺乏创新。而且,与塑料等制品相比,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竹编产品,其制作往往都靠纯手工,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在快消费时代,其目标定位也并不清晰。

但可喜的是,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数字时代的开启,竹编这门老手艺已经打出了新的玩法,也逐渐重新回归曾经的耀眼。

编竹,既是广东省罗定市泗纶镇人的营生方式,也是小孩们玩耍逗乐的比赛,如今更是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家乡的竹林让沈美娟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她毅然返乡,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运营思维结合,带领乡亲们编织着更大的致富梦。“镇里老一辈们把全部精力放在买卖等传统经营上,但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和期待更多了,他们追求实用,也注重商品带来的情感、情绪价值。”在沈美娟看来,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注意力竞争,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善竹编这一传统手艺的文化和灵魂。“2018 年,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刚兴起,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行业风口,马上就在各个网络商城和短视频平台运营账号。”

“要让竹编的非遗文化走向千家万户,本质上需要这种文化关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在沈美娟心里,传承家乡的竹编文化和做强竹产业是根,造品牌、讲故事就是节节高的竹身。根扎稳了,竹子自然长得又快又好。

广西钦州灵山县平南镇盛产竹编制品,曾经家家户户都以竹编为生。在父亲的熏陶下,刘霞冰从小对竹编非常感兴趣。

后来,当地竹篾匠们慢慢放弃了这门手艺,在外打工的刘霞冰,决定回家帮父亲把竹编继续做下去。

2020 年9 月,刘霞冰开启了直播带货生涯。“有的时候会直播到晚上12 点多。”刘霞冰说,“直播有时候只有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人。”只要直播间有人,刘霞冰就会坚持直播下去。

刘霞冰表示,转机出现在2021 年3 月初,有一名网友在她介绍菜篮的视频下留言,建议改成猫窝,既通风透气又环保健康。刘霞冰看到后找到一位竹篾匠改良了一下,做了个视频介绍这个猫窝,没想到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从那以后,有不少网友来刘霞冰的直播间买猫窝。随后她又听从了网友们的建议,将猫窝又细分成了单层、双层、三层,还推出猫咪出行收纳背包、猫咪解闷隧道等实用单品,深受网友们的喜欢。

事实上,竹编不仅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翻红,更是走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2022 年11 月7 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人流如织,“形之美”板块展示的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的竹编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是竹编的进博会吉祥物大熊猫‘进宝’,旁边是竹编的梅花,都是纯手工编织的。带有竹编隔热层的建水紫陶茶具既美观又不烫手,是我们的热门产品。”宜良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加云向观众一一介绍竹编产品。

同样是在进博会上,湖南竹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杨春香介绍,企业立足传统竹编技艺,融入现代加工工艺,制作精美的竹篮、竹刀叉勺等中西方环保餐具,不仅让传统竹编工艺实现了量产,年销售额也节节攀升,2022 年预计可达4000 多万元,主要出口欧美。“刚才又有一家企业来谈合作。”杨春香说,一家北京的高端酒店想定制环保餐具,一眼就看中了竹之源的竹刀竹叉。

2022 年11 月,第15 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的竹编手艺匠人郭建苗带来的竹编手艺制品几乎售空。“现在纯天然的竹子和手工制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还有人找我订购大批量订单,考虑到手工编织较慢、工期较长,我们还在协商。”他说。

在广东省信宜市,竹林种植面积保有量超20 万亩,从事竹编工艺的达6 万多人,每年出口2 亿件,金额达10 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非洲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编作为古老而传统的地方支柱产业,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一代又一代匠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幸福和梦想。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创新的路上走出不一样的风采。

猜你喜欢

竹编编织竹子
体验编织的乐趣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