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廷·巴特尔草原之子 牧民英雄

2022-12-15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巴特尔草场牧民

|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他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草原,成为牧民们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从繁华城市到扎根草原,从普普通通的牧民成长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一直辛勤耕耘着……

他是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插队到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一名普通牧民,一干就是40 多年;他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习惯,并通过种植沙柳、杨柴、榆树等,改善了草原生态;他带领牧民探索产业脱贫之路,组织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和旅游产业;他在农牧民培训基地当“讲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牧民宣讲党的惠牧政策、生态保护、科学养畜和理财知识,把自己几十年钻研摸索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牧民。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他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草原,成为牧民们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从繁华城市到扎根草原,从普普通通的牧民成长为“七一勋章”获得者,他一直辛勤耕耘着……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

扎根牧区草原人

廷·巴特尔1955 年出生于呼和浩特。他出生的这一年,他的父亲廷懋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廷懋还先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巴特尔”在蒙语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虽生长在父辈的光环下,却下决心自己做出一番事业。20 世纪70 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的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在蒙语中,“萨如拉图雅”的意思是明亮的霞光。可在廷·巴特尔的记忆里,当时那里的生活却说不上明亮:牧民住的蒙古包黑黢黢的,毛毡上打着补丁,很多人家里连像样的被褥也没有,照明是棉花捻插在羊油里面点燃,写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时间。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

“阿巴嘎旗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平均降水量仅为23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 毫米。由于寒潮、大风多发,自然条件恶劣,全嘎查80 户牧民多半是贫困户。我们来了,乡亲们却把家里最好的吃食都给了我们这些城里娃,晚上睡觉怕我们挨冻,还脱下皮袄给我们盖上。”廷·巴特尔回忆道。

看到嘎查贫穷落后的面貌,很多知青只要一想到今后的生活是这样,内心总会怀念城市的生活,时常憧憬着重新返城。廷·巴特尔却没有抱怨,而是在心里暗下决心:从今以后,扎根牧区,不走了,一定要帮大伙儿过上好日子,就算再苦再难,也要逼着自己去适应这里的生活。

不过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得从头学起,首先是语言,然后是骑马、放牧、打草等在草原上生存的基本技能。这些对于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来说都不是事儿。他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没过多长时间,就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牧民。

因为能吃苦、善学习、爱思考,廷·巴特尔很快成为知青“标兵”,在21 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老将军廷懋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78 年开始,与廷·巴特尔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由于他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大家都质疑他“就是来镀金的”“肯定会第一个离开”。然而,廷·巴特尔一次次放弃返城机会,选择留在草原。

父亲廷懋曾经征求过廷·巴特尔的意见,留在草原还是回到城里?“草原太需要建设了,我留在这里能为草原多做些事。” 一边是陪伴在亲人身边,一边是扎根在牧区,为建设草原贡献自己的青春,廷·巴特尔没有犹豫,直接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就这样,廷·巴特尔开始了从“将军之子”向“草原之子”的转变。

1993 年,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一次面临考验,按政策他可以随父亲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这次机会非常难得。但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已经围封的草原和他亲手绘制的蓝图,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留下来。他对父亲说:“这里的牧民太穷了,我有点文化,我要留下来。”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2022 年9 月8 日,廷·巴特尔在库房查看工具

留在草原上的廷·巴特尔,在主持推行草畜双承包制工作时,主动把当时全嘎查比较好的牲畜和草场分给其他牧户,而把植被状况较差的草场和体质最弱的牲畜留给自己,并将集体的棚圈、马车、拖拉机等全部分给牧民。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牧业革命引路人

1983 年起,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牧民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为缺少科学引导,很多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于是,他向牧民反复宣传:“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收入……”廷·巴特尔挨家挨户号召人们围栏轮牧,可大多数牧民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他的说法。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时任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政策与当地特定的小环境进行对照后,敏锐地意识到,搞草原生态建设不能盲目遵循一个模式。他卖掉自家60 只羊,率先将自家300亩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在休牧的草场上播撒草籽,搞棚圈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牧民们看到效果,纷纷效仿这一做法,也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2 年9 月8 日,廷·巴特尔展示在自家草场拍摄的野生动物

“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原负荷,还得从养殖上做文章。”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廷·巴特尔提出了减羊增牛的“蹄腿理论”。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养1 头牛的收益和5 只羊的经济收益大致相当,1 头牛有4 只蹄子,吃饱了就卧着,而5 只羊有20 只蹄子,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4 只蹄子和20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 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

面对牧民们的不理解和难以接受,廷·巴特尔率先将自家400 多只的羊群卖掉,全部改养肉牛,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实践证明,这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恢复了生态,牧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升。

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廷·巴特尔的理念和做法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被推广到内蒙古不少牧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牧民收入。

廷·巴特尔还是草原上治理沙漠的先行者。

他为了找到治沙的好办法,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想方设法引进优质牧草种子和优良树种,反复进行发芽试验,形成了“春季黄柳扦插、雨季草籽播撒、秋季平茬复壮”的种植经验,并向全嘎查推广。

同时,廷·巴特尔把自家承包的5926 亩草场划分为9 块,满足四季放牧需求,开辟了打草场、牛犊放牧草场、备用草场、经济区和生活区,各区相互隔离,相对独立。仅几年时间,他家承包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便得到了有效恢复。

“打草不拉草”,是廷·巴特尔又一实践成功的理论。在他的冬季放牧草场上,铺着一排排打下的草,冬季供牛在这里牧养,这也成了他家肉牛膘情相对好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草不拉草的好处是:第一,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同时营养充分的绿草可以保证牛在冬春季有好的膘情基础。第二,省去了拉草、储草环节和冬季每日给牛添加饲草的人工劳作。第三,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归还草原。” 廷·巴特尔的解释通俗易懂。

在廷·巴特尔的引领下,萨如拉图雅嘎查有很多牧民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建成了一处沙地柏保护区和两处黄柳基地。他还带着牧民“围栏轮牧”,让草地得以更好地休养生息,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随处可见,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牧民群众贴心人

面对草原的未来,廷·巴特尔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牧民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这是廷·巴特尔一直在思考的大事。

进入新世纪,多数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仍有20 多户牧民生活比较困难,廷·巴特尔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我们党员干部要先站出来。”身为嘎查党支部书记,他号召嘎查“两委”班子成员齐出力,慷慨捐出基础母羊,设立“流动扶贫羊群”项目,把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帮助收入过低的牧民增收。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

2003 年,他自掏腰包建起牛业扶贫公司,并承诺“公司赔了算我的,赚了都分给牧民”。之后的十几年,公司收入都拿来为牧民缴纳医保费用,对考上大学的牧民子女资助,给购买优良牛种、搞棚圈建设的牧民补贴。2018 年公司解散时,他把公司235 头牛和16 万元全部资产分给了牧民。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和影响下,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现在,当地不少牧民开始用无人机放牧,通过家里的屏幕就可以看到草场上的牛羊,还能用手机远程遥控自动提水,打草也实现了机械化……

2010 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廷·巴特尔居住的房屋附近,建起了蓝顶白墙的农牧民培训中心。室内摆着图文并茂的展板,既有他发展畜牧业的经验介绍,又有牧场生态环境和附近出没的野生动物照片。

由此,廷·巴特尔开始扮演起了另外一个角色,在培训中心当“老师”,为牧民传经送宝。他结合自身奋斗经历,向牧民传授家庭牧场建设和科学化养殖经验,阐述他最新提出的“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四个平衡理论。

每当有牧民来,不管多忙,廷·巴特尔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带牧民参观培训中心、棚圈设施和机械设备等,用通俗语言和现场演示介绍,毫无保留地与他们交流经验。“只要我的做法对大伙儿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全部传授给他们。”

廷·巴特尔和他养殖的牛

“只要他带头,我们跟着学、照着做准没错。我家现在一年纯收入30多万元,牧草长势也不错。”嘎查牧民云亮乐呵呵地说,“他带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哩。”

有一次,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0 多名想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找廷·巴特尔学习。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这股热情深深打动了廷·巴特尔,他越讲越起劲,从自己设计的棚圈设施,到自建生态鱼塘,再到家里的循环节水网络,都详细演示、讲解。年轻人学得十分投入,在他家待了一整天。

廷·巴特尔说:“为牧民讲课是我最看重的事,我讲的都是牧民需要的、能听懂的。每年有2 万多名牧民来听我的课,有的人几乎年年都来,最多有来了七八回的。”

如今已卸任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表示:“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我就是一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 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巴特尔草场牧民
祁连草场
辩说短章
英雄史诗《硕诺巴特尔》的社会关系论探讨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牧民歌唱冬奥会
新草场有多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小驯马师巴特尔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