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芯”廊下 如歌如画
——金山区廊下镇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2022-12-15■何洁
■何 洁
稻浪千层忙丰收,霜染秋枫万里晖。深秋时节,漫步在廊下,举目望去,高耸的水杉、金色的银杏、烈焰的红枫、葱茏的冬青、满枝的红柿与金黄稻穗相映成趣;错落排布的农家院落与现代创意民宿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11月,走进金山区廊下镇,可以实地探寻上海远郊纯农地区乡村升级的“流量密码”,为更广袤的乡村提供振兴参照。
早在2007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金山考察时就提出了“三个百里”的重要指示。自此,以廊下镇山塘村为首的村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有形”到“有魂”的美丽重塑,从“敢想”到“敢干”的创新变革,从“奔富”到“共富”的先行探路,这是廊下镇全面践行“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理念的生动案例,也是打造“乡村形·农业芯”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花果厨房、廊下飘香”田园小镇的初心写照。日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廊下正朝着这样的目标,跨步向前……
一、新农村从“物”到“人”重塑乡村之魂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成就非凡。廊下始终坚守“农业立镇”的初衷定位,创建成为上海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廊下郊野公园在沪上率先开园,并成功晋级AAAA级景区;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联盟;持续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廊下中央厨房产业、“蘑菇小镇”纳入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特别是依托“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叠加、“健康需求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双重趋势引领,以及“国土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两项工作先行试点,廊下呈现出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十年前提到廊下就是服装厂多,十年后的现在想到的是郊野公园、开放林地、健康步道、明月山塘景区,都是些亲近自然,又能运动的时尚地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廊下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正创新谋发展、敢闯敢干求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展现了“乡村形·农业芯”的无限魅力。
回首廊下这十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思路决定出路,用活政策抢机遇。面对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人心的良好机遇,主动谋划、先行先试,使“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成为全镇上下的思想共识和工作标准,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土地综合整治等多项利好政策。
一花独放不是春。以山塘村为蓝本,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为抓手,全镇12个村实现抱团发展,变“一村美”为“村村美”。山塘村的蝶变仅仅是廊下镇乡村美丽重塑的一个缩影。
“以前就我们老两口住乡下,小辈们都住在市区,小孙子逢年过节才回来。这几年埭头变美了,树林里有了步道,还有专门骑自行车的车道,现在小孙子每个星期都吵着回来住,每个小长假都会回来和我们团聚。”家住山塘小集镇附近的张阿婆笑着说。
“节假日里廊下更加热闹,我爸爸还把自家种的吃不完的蔬菜瓜果拿到景区门口卖,不仅有了事做,还能赚点零花钱。”中华村的小富介绍他爸爸现在是典型的“六金”农民,打工有薪金,经营有现金,分红有股金,房屋有租金,土地有流转金,养老有保险金,一个月的收入相当可观。
廊下从最初农家乐时代的乡村1.0版本,到村民用“三变”总结自己生活的变化,“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民房变客房”的2.0版本,再到如今把红色基因植入乡村建设的3.0版本。一个个有“内涵”又有“颜值”的村落在廊下焕新而生,展示了江南田园风貌,植入了健康生态理念,留下了一抹乡愁记忆。这十年,廊下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二、深融长三角“朋友圈”乘势而上蝶变跃升
风从东方来,潮涌长三角。2019年,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上海金山与浙江嘉兴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全面启动。位于沪浙毗邻地区的廊下,联合本区吕巷镇、张堰镇与嘉兴广陈镇、新仓镇“抱团建群”,探索出“党建引领下,共治善治(Governance)、团队(Group)协作、以绿(Green)生金(Gold),共建都市后花园 (Garden)”为内涵的“G5+”绿色生态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路。经过几年探索,被列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和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第一批“最佳实践”名单。近日,“田园五镇”更是写入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被“点名”为3个多元活力的示范性“小镇联盟”之一和5个闲适优雅的“乡村联盟”之一,成为具有国际品质、江南韵味的栖居典范。
近年来,廊下镇抢抓发展机遇,放大区域地理优势,乘着这股东风,主动融入发展大局,依托毗邻优势,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合作版图从“南北山塘村”8平方公里拓展到“田园五镇”255平方公里,工作经验被提名“全国乡村振兴先锋榜”。
田园五镇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做得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处处体现着国家战略。三年累计发布“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项目165个,先后编制完成《沪浙“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战略规划》,设立浦东干部学院长三角“田园五镇”现场教学基地、长三角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农创学院,建成“明月山塘”跨省景区,成功举办两届长三角“田园五镇”山塘论坛、沪浙乡村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在这块面积总计2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推动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由单座“盆景”向整体“风景”转变,走出了一条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内源增长的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之路。
“田园五镇”通过做出先行区这个“棋眼”,做活长三角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棋局”。先行区建设不是五镇简单叠加,而是文化、资源、产业、空间、政策等多层次、多维度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通过党建联心、文化联姻、发展联动、民生联建、平安联防、人才联育的“六联”合作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成果,逐步放大“田园五镇”的整体优势和溢出效应,最终实现体制机制上的优势聚合、产业功能上的优势互补、政策措施上的优势叠加。
“田园五镇”是国家战略在落实过程中,基层自发进行的自下而上的探索。这种探索没有上级政府的压力,没有在规定时间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资金、政策的保障,只有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获得最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摒弃狭隘的级别思维、本位主义,为发展谋,为长远计。所以,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有理想、有梦想,有为民谋福利之心,否则无法行稳致远。也许,这就是“田园五镇”的独特魅力。
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这种独特魅力的吸引下,廊下重新找到发展的坐标,对标“打造跨省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践区”先行先试,发挥毗邻共富联合体、马拉松“十村联盟”等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携手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今后,廊下还将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理念,紧抓聚焦廊下发展机遇,立足“田园五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基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在优化空间中寻找价值,在空间设计中提升价值,在项目统筹中创造价值,推动实现农业优质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食变”折射“时变”守护市民菜篮子
一粒米里看世界,两根箸间话市情。中国人的“吃”文化,承载所有美好的记忆。十年间,廊下从远近驰名的“服装之乡”转型成全国有影响的“中央厨房”。十年变革,十年历练,让这个地处偏远的上海远郊小镇成功蜕变,散发出阵阵“美味”。
我们的饭桌从空空荡荡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有啥吃啥”的基本需求,到科学膳食的健康追求……“吃”的变化,见证我国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不断迈进的时代变迁。廊下抓住机遇,从一天能够固定解决几十万人吃饭问题的同时,引入更多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企业落户,至此“中央厨房”2.0版本正式上线。
十多年前,小小的廊下镇有着大大小小100多家服装企业。当时镇上的纺织服装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达85%以上,“穿在廊下”实至名归。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曾经的龙头企业不断衰退,廊下闻势而动,果断调整产业定位,将“穿”转移到“吃”,结合地产农作物丰富的优势,重点建设“中央厨房”食品加工运销体系,打造“吃在廊下”的品牌。
现在说到廊下,脑海里总要浮现一连串的数字。上海鑫博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串起“从田头到餐桌”一体化完整产业链,实现各类食品日产量80吨,每天解决35万人吃饭问题;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亩产值200万元,蘑菇年销量达15000吨;松林生态楼房养猪场年出栏8万头优质商品猪,等等。廊下“中央厨房”的第一个10年,架起了农田到餐桌的桥梁。
镇党委书记沈文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继续做好‘吃在廊下’的文章,不仅仅要解决人民群众吃饱问题,更要让大家感受到‘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幸福感。”这十年,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运行新常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打响上海“湾区食谷”品牌。
锚定转型蝶变不停歇,加快释放存量、培育挖掘增量,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前几年落户廊下的欧本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咖啡饮料的企业。虽然企业的厂房是租的,但是欧本公司的董事长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却毫不吝啬。厂区设计得宛如一个小花园,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就算是工厂内的地面,也是请来了德国技术团队全程施工,地面成本是普通食品企业的8倍。他总是说,食品企业就是要做到尽善尽美,所有的环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谈及为什么这么舍得在一个租赁的厂房里花钱,他坦言,“我看好廊下这个地方。不论是从周边的产业布局、生活环境,还是政府人员对待我们企业的态度,廊下都让我觉得舒心又有信心。我们公司落户以后,我就叫上好朋友‘谷田稻香’‘邵氏食品’的老总都来看,现在他们公司都在我隔壁了。”说着他指着一个新造的厂房和一块空地介绍起来。他和其他企业老总们都觉得廊下生态环境好,产业分布集中,客户来公司谈生意成功机率高。都说廊下政府是没有围墙的政府,没想到廊下政府里的人也没有“心墙”,不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都十分亲切,政策讲得透,服务做得好,大家相处得都像朋友。
于是,廊下工业区的企业接踵而至,一栋栋食品企业大楼拔地而起。类似“欧本”这样的企业在廊下越来越集聚,走进米其林餐厅的牛排、情人节爆款的马卡龙、为一碗好饭的谷田稻香、高端牛排供应链萃阳楼、百联集团旗下百联利安等。廊下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越来越坚挺,“底气”越来越充足。“新血液”源源不断涌入,曾经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规上企业,如今优质食品企业集聚廊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四、“老包袱”变“新财富”解锁现代农业科技密码
廊下地处偏远,在上海最西南角,作为纯农地区过去经济落后,一直被戏称为上海的“西伯利亚”小镇,“农业”标签一度成为廊下挥之不去的“老包袱”。
2003年开始,廊下镇建设金山现代农业园区,过去的十年以执着有效探索上海都市现代农业而声名鹊起;2021年,又以廊下为核心区成功创建上海市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十年,廊下镇始终坚持探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以“一菜、一菇、一茄、一米、一猪”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中央厨房集聚区、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和种源农业集聚区,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和价值含量。
现如今,廊下镇域内有终年化蘑菇生产基地的“菜篮子”、松林生态楼房养猪场的“肉案子”、天母果园等优质水果的“果盘子”、万亩粮田和农科院节水抗旱稻的“米袋子”、光明乳业的“奶瓶子”,已经初步形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全市最大的高效高科技种源农业集聚区。除此之外,优质农业主体如:叮咚买菜、京东方智联植物工厂等纷纷落户廊下,全镇逐步向农业精细化、数字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牢牢稳住粮食这块“压舱石”。
廊下在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中高端农产品供应能力的同时,不断优化区域农产品的品种和结构,从源头上更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通过“四三二”发展布局,即万亩粮田、万亩菜地、万亩林地、万亩郊野公园等四大空间布局,经济果林带、蔬菜产业带、全程机械化为主的万亩粮田优势产业带等三大特色产业带,最大年产8万头的生态楼房养猪场以及拥有6000头奶牛的荷斯坦奶牛场等两大肉类牛奶生产基地,保障了市民的餐桌。沧海横流显本色,最是危难见初心。今年疫情期间,廊下更是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海蔬菜保护镇优势,累计为本市居民提供地产蔬菜近万吨。
“廊下现代农业的综合科研能力、经济实力和市场化程度,为上海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镇党委书记沈文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立足上海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理应在种源农业方面发挥引领创新作用,作出新的贡献。”
廊下深知种源农业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十年来,陆续引进了爱索特植物园艺凤梨组培、枫彩红枫组培、合盛矮化苹果树组培等多个植物组培项目,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育种基地、申漕虾苗繁育基地、光明乳业种奶牛基地、上海农科院蔬菜和食用菌育种基地等10多个种源项目,为廊下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效种养模式、技术和种子种苗。
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就有一个种源基地在廊下。基地专注于水稻抗旱资源的发掘、抗旱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以及节水抗旱稻实验、育种与栽培实践。2021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主持完成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廊下基地承担了资源收集到保存这两个步骤中间的重要环节,是获奖项目研发的“摇篮地”。利用项目研究成果,育成的各种节水抗旱稻,现已在全国累计推广近12亿亩,创造了1680多亿元的财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廊下镇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坚持“农业立镇”,不忘初心、整装再发,乘势而上,勇攀新高,积极推进“三个百里”建设,全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全面建设“花果厨房、廊下飘香”的田园小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