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家庭陪伴:“双减”背景下南京家庭教育指导创新路径探索
2022-12-15贺承瑶杨静平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南京008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0007江苏省南京五中南京0004
贺承瑶 林 静 杨静平(.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南京 008;.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 0007;.江苏省南京五中,南京0004)
2021 年7 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明确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2021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意义、原则、实施方式及法律责任作了明文规定,引起了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关注。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切实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共同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南京市教育系统进行了全方位、多项目的探索。其中,“线上家庭陪伴”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载体应运而生。
一、线上家庭陪伴是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的产物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极大普及,网民规模日渐增大,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家庭人际交往方式。线上联络代替了书信沟通,视频问候代替了电话电报,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亲子居家工作或学习,相处时间变长,致使亲子冲突频发,给家庭教育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4.6%的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水涨船高,教育心态不稳,容易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观念裹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育儿态度。面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家长们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一时之间难以适应。严重的家庭冲突引发的青少年危机事件时有出现。新的时代下,家长亟需科学的理念、稳定从容的心态及有效的应对方法来迎接家庭教育的新挑战。
经济和社会变革,复合疫情多变,触发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井喷态势,传统的学校个体心理咨询工作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中,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协助家长变革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教养方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实施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旨归。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南京市教育局进行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创新,推出了家校共育十项举措,成立了南京家长成长学院,组建了家长服务中心,开通了家庭教育咨询专线,开展了基于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状况的联合家访,探索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吹哨报到”机制,实施医教协同、警校合作,形成了以家长为着力点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格局。其中,“线上家庭陪伴”成为极受欢迎,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方式之一。
南京市心理名师杨静平带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疫情到来前后创造性地建构了一种家庭教育指导的新实践范式:“21 天双陪伴”[2],即父母借助家庭之外的专业资源,以家庭养育孩子的真实情境和信息为素材,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由专业陪伴师连续21 天实施记录分析,配套积极正向的理念和浅显易懂的技巧或方法,支持被陪伴父母读懂孩子的情绪,欣赏孩子的个性,理性平和地解决亲子冲突,体验无条件的爱和高质量回应,营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做出养育孩子的最佳实践行动。在这种“手把手”式的双陪伴过程中,父母提升了家庭教育胜任力,稳定了自我系统和家庭微系统,逐步实现了“幸福家庭”的模样。“21 天双陪伴”模式在江苏多地进行了项目化的探索与实践,深受家长欢迎,社会反响良好[3]。
但是,这个模式有着较强的自限性,除家长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外,对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反思及坚持度也有一定要求,且需要陪伴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适用于家庭亲子关系问题较为严重、具有较强改变动力的家长群体。2022 年以来,面对家庭教育需求井喷和陪伴师缺乏的现状,南京市教育局将“精密版”的21 天陪伴改良为更具普适性和发展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于2022 年暑假启动了“线上陪伴行”——亲子陪伴八月夏令营的实践探索,为家庭教育指导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二、线上家庭陪伴的优势、实施方式及实践效果
(一)线上家庭陪伴的优势
由于家庭的自组织性、隐私性、动态性等问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仅仅是为家长开设讲座、进行一些沙龙研讨或亲子活动等,这些举措虽然也能帮助家长们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但始终难以解决从理论到实践“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仅凭听来的理论课程和书籍的阅读,家长们仍然存在知行不统一、理论难以运用在现实家庭生活之中的瓶颈问题,在孩子出现问题和遭遇亲子冲突时又重回老路,容易反复,从而失去家庭教育的信心。
线上家庭陪伴就是陪伴教师线上走进家庭,走到家庭教育的现场,通过活动观察、研讨引领、日志对话等方式,手把手地、切实地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看似细微但实则影响深远的事件进行反思和再建构的过程。其优势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线上的交流空间较为安全、保密,对家庭的正常生活不构成干扰。
第二,线上的交流便利、快捷,打破了时空或场地的限制,特别是在疫情之下,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服务。
第三,线上的陪伴可以实现及时的反馈、贴身的指导,家庭生活的微观场景能够被陪伴师敏锐地观察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从而帮助家长充分地理解家庭教育相关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方式,真正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实战能力。
图1 线上家庭陪伴的实施步骤
第四,线上陪伴也是心理支持,对处在焦虑中的家长来说是有力的抚慰,能让家长获得信心和力量,增强家长情绪的稳定性,使他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冷静处理亲子之间的冲突。
(二)线上家庭陪伴的实施方式
为保障线上家庭陪伴的效能,在项目实施之初,需要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在充分讨论后,梳理以往线上陪伴的经验,确定陪伴原则,制定陪伴的实施标准与要点,规范操作步骤,并对陪伴人员进行培训,同步招募家长。在项目筹备完成后,按照“五个一”(一次集中研讨、一份陪伴日志、一个亲子游戏、一项亲子共读、一个电话交流)的内容要求开展陪伴工作。最后,进行项目总结,汇总反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障碍进行研讨与攻关。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线上陪伴的封闭环路,具体如图1 所示。
(三)线上家庭陪伴的成效
项目本身经过实践检验,在进行项目总结后发现,项目给不同身份的参与方都带来了较大触动和启发,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首先,作为项目接受方的家长,通过对其进行反馈调查及会议总结,发现在经历过14 天“亲子陪伴线上夏令营——在线家庭陪伴”后,项目对家长产生了较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在此引用一位家长的感言:“经过这14 天的亲子在线陪伴,我的感触和收获很多,每天记录日志这样的方式,让我对‘妈妈’这个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平时会对孩子进行很多的观察记录,写教育反思,但是从没有以一种不打扰、不干涉的身份来观察孩子。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总是出自妈妈的本能,会忍不住地控制、制止、帮忙,也会有担忧、不信任的情绪。通过这些天日志的书写,在陪伴老师的建议下,我尝试对孩子放手,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孩子,才发现我的孩子自律、有责任心、有爱心,已经长成一个温暖的大男孩了。我深刻体会到:放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除了在理念上受到较大的触动外,家长在每天实际与陪伴师的互动和交流之中,能够对自己家庭中的教育事件进行及时的反思、调整,重建亲子关系,调整家庭系统的偏差。这个过程不仅使家长受益,被陪伴家长的子女也直接感受到了家庭环境和氛围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家庭中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陪伴之中。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顺利抢到了线上陪伴的名额,与宋老师(陪伴师)结了伴,共同完成了14 天的线上日志陪伴。我写的日志细碎日常,宋老师的点评细致入微,给出的建议专业、温暖又便于实施。我每次写完日志都盼望着立马能得到宋老师的点评。苗苗(化名)也认真看了我们的日志,她觉得很开心和感动,很自信也很自豪。我们和宋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此由衷地感谢宋老师。”线上陪伴,引动了整个家庭的变化,让家庭中的情感流动起来、顺畅起来,亲子由此幸福起来。
其次,作为项目实施方的陪伴师,也从项目中得到了很大锻炼。陪伴师在经历过这样高密度和高联结的14 天线上陪伴后,在实际与家长的沟通和陪伴过程中,强化了其家庭教育指导实战能力,在入户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家庭运作过程中的更多细节,让指导渗透到每日生活之中,组织出家庭教育新的经纬图。家长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变化,以及家长对陪伴师真诚的感谢,让陪伴师收获了专业的成长和情感的滋养,后续带着更饱满的热情继续服务更多家庭,强化了自身的奉献和服务精神。
再次,对于项目的组织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项目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新举措和新手段,具有推广价值,指引了未来家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同时,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脉络和机理,有助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构建。此外,由于本项目采用的是新老陪伴师“师徒制”的传帮带模式,让一批家庭教育陪伴师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中迅速成长了起来,推动了家庭教育师资力量的快速培养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对线上家庭陪伴实践的反思与展望
本次在线家庭陪伴的尝试,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效的创新形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进展。总结项目经验,发现本次项目之所以取得成效,源于以下四大着力点:
一是紧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线上的方式,让高质量的陪伴轻巧地走进家庭日常教育生态之中。
二是契合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让家长不仅在理念和方法上得到指导,还能够获得来自专业力量的心理支持和同伴群体的心理共鸣,在项目的引领下组成了新型的共享社群。
三是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家庭系统的调整来优化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指导家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相机而教,优化了家庭整体互动方式。
四是发扬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引导教师在志愿助人工作中走向更高的境界,有助于推进师德师风的整体建设工作和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
展望未来,需要持续强化项目改进,在落实“双减”工作中,对家校社协同作进一步探索。
一是进一步明晰家庭教育的观念应该往哪个方面转变,需要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观念与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认识到家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在观念引领的同时,要给出让家长“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教育方法指导;要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吸收传统家风、家训、家教中的精华,增强家庭教育传统文化自信。
二是思考区域如何创造性地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整体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创新、创造一些合适的项目抓手品牌,主动落实党和中央政府的要求。给基层一些空间,鼓励其发挥能动性,让基层用符合自身情况的创新实践,提升解决本地问题的治理能力。
三是思考如何优化项目的品质,提升项目效能。可以在如下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
(1)进一步提升项目的适应性,以更为灵活的线上陪伴方式适应不同家庭群体的需求;
(2)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实效性,对于项目的前期设计、过程质量管理及后期的项目成效评估,进行更为细致的调研、讨论、分工及测评。
(3)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辐射性。
本次项目实践,创造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实践类型和范本,但由于是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不断提炼和总结经验,形成更为成熟的模式,将南京家庭教育指导的新路径描绘出来,辐射其他地区,为落实“双减”政策、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南京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