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22-12-15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这一系列论述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特殊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焕发生命精彩[3],成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时代课题。

一、什么是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然后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质量的核心内涵。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面向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诊断和化解之不足,主张面向全体,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4],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学生[5],其中智力残疾儿童中分化出自闭症群体且已经从“罕见病”迈向“流行病”[6]。有些发达国家已将学习困难儿童(主要是数学学习困难[7]、发展性阅读障碍[8]等)和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9]。

在我国,学习困难儿童和绝大部分超常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10],他们也需要特殊教育公平。

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原理在上述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既要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又要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异性,强化补偿性、替代性和挖潜性,避免次生伤害,不断塑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新动能、新优势。

(三)高质量的核心内涵

1.充分体现党的关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重视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11]。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特教学校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等[13]逐步规范,体现了党的基本教育主张[14]。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分别提出“关心”、“支持”和“办好”特殊教育,极大推进了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15]。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升,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服务对象从视障、听障、智障,逐渐扩展到脑瘫、孤独症等特殊需要儿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源泉。

图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表年度趋势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正心修身”、“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16],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时代新人培根铸魂。

3.坚持“以特殊儿童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学生的差异是“常态”,是教学的“资源”,来源于“社会建构”[17]。残障是一种“身份差异”而非“人身劣势”[18],应消除残疾人和非残疾人的本体论区分[19]。这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有教无类和消除歧视,提供了思想支撑。

4.彰显中医“治未病”智慧。坚持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基本原则。

5.顺应世界积极心理学潮流。汲取西方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类自身存在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的理念,通过挖掘困境中个体的潜能力量,扶正祛邪,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述评

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守正创新。

(一)有关“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精确检索“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截至2022 年11 月,总共15 篇文章,最早发表于2007 年。平均每年1 篇,鲜见C 刊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权威杂志,见图1,可谓量质双低。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20],选择《中国特殊教育》权威杂志近两年发表的文章标题包含“心理”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21]、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22]、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3]、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24]、特殊儿童心理评估[25]、心理适应及其影响因素[26]、心理灵活性和状态焦虑的链式中介[27]、自闭症者心理理论缺陷[28]、孤独症儿童评估诊断和干预的家庭心理因素[29]、心理虐待与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30]、人际敏感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1]、道德心理许可效应[32]、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3]。虽然心理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深化、细化和专业化趋势,但显得碎片化,远未形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框架轮廓和基本思路。

(二)有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截至2022 年11 月,在中国知网精确检索标题含“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合计321 篇。从学科分布分析来看,67.18%的文献(262 篇)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14.87%(58 篇)为心理学类,3.33%(13 篇)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类,3.08%(12 篇)为中等教育类,2.82%(11 篇)为职业教育类,初等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文献各占2.56%(各10 篇),1.28%(5 篇)为外国语言文学类,0.51%(2 篇)为体育类,文化类、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类、学前教育类、数学类、临床医学类、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新闻与传播类文献各占约0.26%(各1 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最新进展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新幸福教育”[34]和后疫情时代。

(三)有关“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08 年4 月,笔者首次发表《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以来,先后有《超常儿童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及《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少量文章问世,亟须加大研究力度、深度和广度。

三、如何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对象与任务、途径与方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有关教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爱弱势群体和残疾人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35],对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目标与原则

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按先后依次分为三级:(1)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开发;(2)以化解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心理困扰的个体进行干预和咨询,消除心理障碍;(3)以转衔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进行转衔和配合治疗,矫治心理疾病。其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播撒幸福阳光;激扬生命,提振生机活力;因材施教,提供精准服务;扬长避短,增进自信自强;开发潜能,提高生活学习效能;全员参与,凸显耐心爱心;预防发展为主,补救矫治为辅;倡导过程评价,即时反馈强化。

(三)对象与任务

全体特殊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整体任务是培养6 类15 项积极心理品质,其中坚毅品质对残障学生尤为重要[36],它不仅影响特殊儿童人格发展,而且影响学业成绩[37]。针对不同对象细分出具体任务如下:

1.视障儿童:发挥听觉和音乐优势,防治认知发展滞后、学习动机失调、情绪困扰、行为偏差、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

2.听障儿童:发挥对程序性材料记得好、遗忘得慢[38]、视觉敏感、形象思维发达以及因“清静”带来幸福感较强的优势[39],增强自信心,降低自卑心,提升学校适应水平,减少彼此之间的霸凌行为[40]。

3.智障儿童:开发动作思维和图像加工潜能,弥补认知功能、数理能力及抑制控制能力的不足,化解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困境[41]。

4.自闭症儿童:开发音乐绘画天赋以及阅读、记忆、计算等方面的超常潜能,扩大兴趣范围,克服或减轻重复刻板行为[42]和个体社会维持缺陷[43]、信息加工异常及情绪加工问题[44],缓解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5.学习困难儿童:开发艺术思维、动作思维和图像加工潜能,克服视觉注意广度缺陷,防治发展性阅读障碍[45]、孤独体验[46]和多动症。

6.超常儿童:充分利用智商高和工作记忆的精确度与广度和专注能力[47]、旺盛的求知欲及敏锐的感知,防治因认知能力超常而其他能力滞后引起的失衡。例如,高智商低情商[48],高智低德[49],高创造性低服从性;提高常规教学进度和难度,避免压抑超常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50];开展健全人格教育,促进智力与身心全面和谐发展[51],防治较高的自杀倾向[52]。

(四)途径与方法

1.融合教育。一是将特殊学生安置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享平等优质的教育与相关服务[53],这种做法在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4]。例如,在普通班级就读可促进自闭症儿童言语、认知和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但是当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接纳程度并不高[55]。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间的融合与接纳[56]也需要改进,应允许为超常儿童提供特殊辅导,给予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57]。二是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融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是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58]。三是医教、康教融合。

2.多元智能。人至少有语言、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八项智能,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都能取得最佳发展。例如,手指操可以改善视障儿童的精细动作,促进注意力的提升[59];通过即兴演奏和创编音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社会互动情境[60];社交沟通疗法[61]、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62]对改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和“情绪与行为”[63]有积极疗效;个别化教育计划(IEP)[64]、差异教学等能改善学习困难;针对超常儿童采用深度教学[65],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66]。

3.家校合作。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盛行,特殊儿童家长逐渐能积极面对儿童残疾、就医、入学等挑战[67]。目前,融合教育正从“物理融合”向“社会融合”转型升级[68],亟须提高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69],家校协同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属必然[70]。

4.信息技术。由于特殊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和干预的信息化工作会遇到更多困难[71],有幸的是已初见成效。例如,特殊教育服务[7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干预[73],情绪认知训练人机交互系统[7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75]。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