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智学校“4+3”转衔教育模式研究

2022-12-15尹润枝李俊强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培智智障劳动

尹润枝 李俊强,2

(1.广东省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2.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 广东湛江 524048)

残疾人就业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举措。据统计,现中国残疾人整体就业率为43%,智障人士的平均就业率不足10%[1]。如何针对培智学生未来生活和就业提供适切而有效的教育服务,为其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筑牢基础,是评价培智学校办学质效的重要指标。

智障学生从学校生活逐步过渡到社会生活,参加劳动就业,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开展残疾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残疾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

基于上述,我们以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下简称“学校”)为实验单位,运用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智障学生特点,围绕其教育、康复、生活适应和就业需求,实施“4+3”转衔教育,构建基于多方资源支持的智障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4+3”转衔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理论界定。转衔: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面临着角色、任务和生活形态的改变,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2]本研究中的“转衔”界定为智障学生从学校生活逐步过渡到独立或半独立的成年生活,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的动态发展过程。

“4+3”转衔教育模式:特指“4”方资源支持与合作(学校与职业院校合作、学校与社区机构合作、学校与文化场馆合作、学校与爱心企业合作),培养学生“3”方面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职业技能)。如图1所示。

图1 “4+3”教育转衔教育模式

(二)理论建构。

1.政策支持下培智学校劳动教育的新探索。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3]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引领下,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智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进程缓慢、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依据国家政策规定,针对智障学生特点和自理、自立的需要,结合生活与就业需求实施劳动教育,探索培智学校有效教育的新思路。

2.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下的培智学校教育新视角。生态系统理论[4]告诉我们,人的问题都是情景中的问题,智力等类型障碍人士就业问题也是其个人发展与整个就业环境不协调导致的结果。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迅速发展,从义务教育阶段向两头(即:学前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延伸,为特殊学生适应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提供教育保障。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转衔教育研究课题,坚持生态系统观,依据生本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从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视角,实施适合其生活适应与自我服务需求的转衔教育;从环境支持的视角,建构社区、单位、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多方资源支持的实景化学训服务体系,为特殊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3.个别化教育理念引领下培智学校有效教育新方略。智障学生异质化特点突出,须施以个别化的教育策略。因此,我们研究“4+3”转衔教育模式,遵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确定教育目标,按照学生特点和现实条件,实施多方资源支持、多元教育方法推进的转衔教育服务,通过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职业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基于智障学生特点、适应社会和劳动就业目标的有效教育实施策略,为其进入社会后实现“生活自理”和“支持性就业”奠定基础。

二、“4+3”转衔教育的目标设定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因此,实施转衔教育,应以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和自我服务为导向,其中:适应生活,指具备社交、健康、安全防范等基本能力;自我服务,是指具备独立生活、劳动就业、自我决策等社会化技能。

(一)基于生本,制定个别化转衔教育目标。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其次,智障儿童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的学生,其特殊教育需求各不相同,须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因此,学生入学伊始,学校就对其感官知觉、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与沟通、认知等领域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报告,定位学生的能力基础,坚持“当教则教、当训则训”的原则,按照“好照顾、好帮手、好家人、好公民”[5]的培养方向,制定个别化转衔教育目标,为其生涯规划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个别化转衔教育目标

(二)基于需求,制定发展性转衔教育目标。结合地域特点、校情和学情,从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及其回归主流社会的需求等方面综合考量,制定发展性的转衔教育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发展性衔接教育目标

三、“4+3”转衔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依据目标,以课程建设与实施为着力点,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多方资源支持,构建基于生本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一)课程建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课程。实现转衔教育“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三个目标,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关键。我们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坚持以生为本、学用结合、彰显特色的原则,对初、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校本转衔教育课程体系。如表2。

表2 转衔教育课程

(二)资源支持。生理和心理缺陷缩窄了智障学生社会交往的渠道,其适应复杂绚丽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多元立体的就业环境,亟需社会化的资源支持。因此,我们广拓资源,争取职业院校、文化场馆、社区机构、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的广泛合作,构建转衔教育模式的支持体系。如表3。

表3 “4”方资源支持

(三)实施策略。

1.基于教康结合的智障学生基本能力评估。以评估为起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础,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我们运用功能性评估和学科评估相结合,全面评量学生的缺陷和基础。其中:功能性评估,主要运用《学生粗大运动康复评价表(88项)》《感觉统合评估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构音障碍检查表》等评估工具,对学生运动能力、感官知觉、语言、生活适应等方面进行精准评估;学科评估,主要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学生学科学习基础进行评价。评估频次为每学年全面评估一次,每学期阶段性评估一次。依据评估报告,适时调整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保证转衔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基于多学科整合式教学的课程实施策略。学校坚持实施个别化教育,运用一般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在综合主题的框架下,实施多学科整合式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订制式”教学,彰显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现以教学劳动技能课《和面》为例,介绍多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表4 劳动技能课《和面》教学方法

3.基于多方资源支持的职业教育实施策略。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教育,需要教育、康复、实践和实训等全面结合。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搭建多元、立体、合作的转衔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适应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机会。

实景化的社会实践。在酒(茶)楼、公交公司、肯德基、中式餐厅、嘉荣超市等社区服务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组织学生开展“品尝粤式早茶”“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点餐”“购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沟通与交往、健康与安全、出行与购物等方面的技能。

文化艺术类课程实践。学校与东莞市文化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莞草编织、醒狮、陶艺等特色专业课程;每年与莞城步步高小学、东城第三小学、东城中心小学等学校合作举办艺术创作和展演活动。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助残日等市内大型活动现场、超市等进行现场展示和售卖。

职业培训和实习实践。学校开设烹饪、烘焙、果蔬种植、现代家政服务等专业课程,并与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职业课程研究;实施亲子同训,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在学校超市进行理货、销售等培训和实操;与天福超市、唯美陶瓷、益力多公司等爱心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4.基于智障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转衔教育分段实施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转衔教育应遵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按照小学、初中、职业高中等不同阶段,确立实施方向,并依据前文提出的转衔教育目标,明确各学段的转衔教育实施重点。如表5:

表5 分学段确立转衔教育方向与重点

四、成效与反思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实施“4+3”转衔教育,广拓资源、全面推进,探索了教康结合、启智育能的特色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办学质效。

(一)取得成效。

1.研究成果丰硕。学校围绕“教康结合”“生活化教学”“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家校合作”等方面,共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15项;共获得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省级成果一、二等奖8项;共40余篇研究论文获得发表或获奖。

2.教育效果显著。学校劳动教育与非遗特色课程“‘1+N’课程”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质课程项目立项;“医教结合”项目被评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在课程的带动下,学校教育质量显著。对比学生入学评估与各学段专业水平评估报告,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均得到明显提升,一技之长得到发展,实现了“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教育目标。其中:共14名学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广东省南粤好少年”“东莞市好少年”等省市级称号;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艺体比赛,共获得72项奖励。2021年首届职高的4名毕业生中,2人成功就业,2人成为家庭的“好帮手”。

(二)反思与建议。

1.加强宣导,营造接纳与支持的氛围。社会舆论和接纳度是影响智障学生生活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级残疾人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社区、学校等应加大对智障人士劳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宣导,一方面号召更多的单位机构企业加入转衔教育工作中,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不但需要必备的技能,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有的智障学生存在拈轻怕重、遇挫即退、刻板任性等性格,影响其职业的发展和持久性。因此,学校不但要重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也应注重从康复、心理辅导、性格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等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培智智障劳动
以课例《牧童谣》为载体培智学校优质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