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建设发展思考

2022-12-15阿不力克木阿巴百克热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消防

■ 阿不力克木·阿巴百克热 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

经过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之后,国家为了强化灾害救援能力以高效处理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对消防救援队伍作出了调整,并组建了专业的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由此,推动了消防救援队伍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消防地震救援队伍曾奔赴过青海玉树、四川雅安参与地震救援工作,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经过实战后全面增强。借助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这一历史机遇,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发展愈加专业化,但同时我们还须掌握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存在的问题,如上层的统筹规划不够全面、团队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救援工作考评机制未能确立、跨区域救援能力较差等。对此,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应通过改革转隶这一机会,努力克服制约队伍发展的众多因素,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责

从现有的空间结构来讲,当地区发生地震时,其所呈现出的伤害属性将全部作用于地区内的建筑结构及人员身上。类似各种基建类设施、商业区、住宅、交通都将被严重损毁。地震灾害直接影响着发生地震的整片区域,所以在进行救援工作时,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必须分工明确,高效且精准地开展救援。但单个救援人员的能力终究是微薄的,无法做到不眠不休、高负荷的独立处置整场灾害事故。因此,必须将整体救援工作细分为各个清晰的救援任务,并恰当分工给个人,才能有效保证救援工作开展的时效性,达到最佳救援效果。而消防地震救援人员接到的灾害救援处理任务则是按照其自身所处的岗位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地震覆盖地域范围分配的。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是搜救地震幸存人员,借助医疗手段降低受灾死亡人数。另外,地震可能会导致建筑损毁、泥石流、海啸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即次生灾害,所以消防地震救援人员还应提前精准预判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保证各类施救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二、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系统的发展现状

(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机制的运行

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内的多部有关地震灾害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实际救援时应以地震灾害发生地的省级部门的领导决策为主,构建了“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四级响应”的地震应急救援体制机制。若发生了特大或重大地震灾害,灾害发生地的省委、省政府应组成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决策震后应急救灾工作。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总指挥工作,由省政府其他相关领导、警备司令员和地震救灾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成立一个团队,负责抗震救灾的副指挥工作。而军队、武警、消防部门以及负责灾后应急的其他部门则抽调人员作为搜救团队的成员,负责具体搜救工作。消防地震救援队伍是实际搜救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负责的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快速搜救灾后幸存人员帮助他们脱困、得到有效救治,此外,还须预判并处理地震引起的二次灾害,抢修某些建筑设施等。

(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是针对国家级特大地震灾害的救援队伍,二是针对地方性地震灾害的救援队伍。

国家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是由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救援队共同构成的。其中,国际救援队的成立时间是2001年,成员抽调于国家地震局、解放军工程部队以及武警总医院,成立初期的成员人数是230 人。2008年之后,人数增至480 人,这一救援队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找出并营救被埋在因地震损毁的建筑下的幸存者。中国救援队成立于2018年,构成人员主要来自北京消防总队,总数约为200 人,主要执行地震和地质等各类灾害救援现场处置任务。

地方性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在我国31 个省和90% 市县都有设立,主要的搜救成员来自部队、武警、消防部门、地震及地质灾害处理部门,且地方性地震灾害救援队伍的救灾设备配置得也很全面,包括搜救设备、医疗器械、通信设备、动力支持工具、个人防护用具等。此外,自发形成的救灾志愿者队伍就全国而言约有数千支,有39 支志愿者队伍得到社会广泛承认并具有较为专业的救援能力,他们的搜救装备较为齐全,有保护自身安全的防护用具、适用于野外生存的各类工具和定位仪、搜索有生物体的生命探测仪器和搜救犬等。

我国为了强化这些地震灾害救援队伍的搜救能力,于2016年起草实行了《中国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工作指南》。该工作指南是从五个大的方向评测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的,分别是团队的组织管理、对幸存人员的搜索效率、营救效率、事故现场的医疗技术手段、团队的后勤管理。按照众多具体的评价标准将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型、中型、重型。评价标准包括救援队伍总体成员数量、每次参与救灾的出勤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救灾实际范围的大小、队伍的人员结构、队伍高层的领导决策能力、灾害现场的统筹能力、队伍先锋的工作效率、现场幸存人员的搜索营救能力、救灾时间的长短、灾情信息的收集能力、现场通信手段的先进程度、医疗技术水平、处置灾害的灵活机变能力、救援设备的维修情况等。另外,《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能力建设指导意见》从九个方面出发,对救援队伍的多项能力作出了规定。这九个方面是侦察灾情的机器设备、搜寻及救治幸存人员的装备、动力照明设备、通信设施、急救手段、自身安全防护工具、后勤配置和用于救援运输的车辆,而意见作出了规定的多项能力指的是快速准确地收集灾害信息的能力、针对灾害情况的果断决策能力、灵活高效地参与救灾的行动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对受灾人员的搜索、营救、医疗救治能力。

(三)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场所的配置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场所可通过演练和培训强化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我国的灾后救援水平。中国的地震灾害救援演练基地是由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及国家陆地搜寻和救护基地构成的。

位于北京凤凰岭的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综合性地震灾害搜救训练废墟建筑群和废墟训练场,建设了多个场馆,包括虚拟仿真训练馆、地震救援训练废墟、体能和技能训练场、安置和训练搜救犬场馆、救援装备库等。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主要开展救援的指挥领导、救援方案的推断演绎等相关的模拟训练及幸存者搜救、次生灾害救援、反恐怖演习等相关的实战训练。训练基地承担着对国家和各省地震救援队、民间救援力量的培训任务。该基地自建立至今,每年接受培训的人数约8 千人,单日接待访问人数最高2万人,训练教官15 人。

始建于2007年的国家陆地搜寻和救护基地建立在多个省份,包括辽宁、重庆、浙江、新疆、广东、河北、甘肃和河南,各省基地都装备全面,可应对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综合性的救援队伍训练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例如甘肃兰州的搜救基地成立后给来自30 个省市的3500 多位救援人员提供了地震救灾训练。其内容包含救援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搜救流程和具体方式、保障搜救安全的措施、救援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房屋的结构和损毁类型、救援中传递信息的标识体系;还有实际救援时的操作技能,如搜寻生命体、破除拆卸建筑物、顶撑、支撑及移除垮塌建筑营救幸存者、搬运等。

三、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现存不足和相应措施

(一)现存的主要不足

1.团队救援能力薄弱

专业的救援能力对于地震救援工作而言不可或缺,可以保障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但我国的消防地震救援队伍于近年才成立,导致救援能力还存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救援人员的构成并不科学。现今的消防地震救援人员大多来源于消防救援队伍,具备物理、建筑、医疗等专业知识的救援人员较少,另外众多救援人员缺乏地震救援经验,所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技术专业性皆不足。二是救援队伍缺少训练。目前针对地震救援行动所需的技能训练和相关考核都比较匮乏,用于救援训练的设备不足,多数救援人员都未经历足够强度的救援训练,造成他们的救援能力和实操技术的专业度低,各人的救援水准差异较大,救援队伍的集体救援力量较为薄弱。

2.应急救援器械设施不齐备

应急救援器械设施是开展救援行动的物资保障,缺少了它们,队伍的救援能力将大大降低。但我国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设施仍不完善。一是这些器械设施的构成不够合理,多数为救火消防设备,地震救灾设备以及通信、医疗设施都较为短缺,且质量水平较低,难以应对地震救援行动。二是一线救援人员的救援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各地消防地震救援队伍中救援设备的种类、质量参差不齐,某些救援队的通信、医疗设备尤为短缺。还由于地震救援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救援设备,所以会导致设备数量不足。三是中国制造的设备较少。包括生命探测仪在内的多种重要搜救装备都购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自主研发水平较为落后。而破拆器械中虽有一半产自中国,但其安全性能仍比进口工具低[1]。

(二)相应措施

1.完善各项规范,增进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程度

一是制定出健全消防地震救援队伍体系的各项规范,明确规定救援队伍的作用、成员数量、岗位职责和救援设备的配备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团队体系。二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编定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各岗位的认证标准,明晰划分众多救援岗位的等级分类、职能和具体技能要求,对这些岗位进行上岗资格考试并对在岗人员定期展开培训考核。三是按照明确的标准区分各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等级并定期检测。根据对各等级救援队伍能力的要求,逐渐推进队伍能力检测进程。四是形成一套全面的地震救援行动流程,健全上下联动的四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体系,优化对消防救援人员的分配过程[2]。

2.增加救援实战演练,强化团队的实际救援能力

一是建设更多的地震救援训练设施和场馆,增强国家级搜救基地的影响力,其中尤其注意建设综合性的地震废墟训练场馆、体能锻炼场馆,尽量在各救援总队普及地震救援训练馆。二是掌握科学正确的地震救援理论,吸取以往地震的经验,立足于当前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要求,编定高水平的地震救援培训教材。三是强化地震救援技战术专业训练,加大在模拟训练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快地震救援训练向模拟化、实战化转变。利用定期的实战演练机会,锻炼救援队伍的默契程度、执行救援工作的行动力,强化他们的实际救援能力[3]。

3.提高救援设备研发水平,提供高端先进设备

一是制定客观科学、细致全面的消防地震救援设备完整目录,通过明确设备的配备数量和构成比例,促使救援设备更为齐全。要注意例如生命探测仪、顶撑杆、救援工具车等重要器械的配置是否到位,增强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事故处理能力。二是团结各类自然灾害有关部门的专家,利用现代社会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加大对地震救援设备的开发力度,最终为地震救援行动提供质量轻薄便于携带、智能操作的高端设备。三是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加入地震救灾装备的开发过程,借助高新技术及制造企业的平台,利用国家优秀的生产能力,开发并制造各种适合中国地震灾情的救援器械装备,改变进口产品主导地震救援先进设备市场的现状。

四、结语

我国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正在持续改革,要求拓展应急救援的灾害种类,整合救援队伍和应急资源,提高救援效率。由此,消防地震救援队伍在地震救援中的价值将日益凸显。但当下的消防地震救援队伍仍有人员结构单一,知识、技能薄弱,救援设施不足等问题,难以应对多发的灾害事故。所以,应完善各项建设规范,强化救援训练,加大设备开发力度,促使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更为完善,救援装备更加先进,进而推动中国消防地震救援体制的不断进步,增强我国对地震灾害的抢险救援能力。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消防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