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路径研究
2022-12-14孙晋海郭迎清
温 悦,罗 亮,孙晋海,郭迎清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2021 年7 月,为有效解决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角度出发,针对教育短视化、功利化问题进行整治规范,以期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压缩了学科类培训市场的生存空间,使体育在内的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趁机起势”。“双减”政策落实“减负”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增加接受体育等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因此,作为非学科类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在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等方面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我国体育培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培训行业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作为青少年在校外学习运动技能、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体育培训逐渐受到家长和青少年的青睐。在“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培训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体育培训需求增加、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在监管、营销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制度不全面、监管不充分、教学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路径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青少年体育培训”“培训市场”“双减”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并查阅相关政府官网等,明确“双减”政策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其次,采用逻辑分析法,综合思考分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机遇、面临的现状,遵循全面精准、科学合理、运转协调原则,提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治理路径,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的理论内涵
治理(Governance)是新型的社会管理过程[1]。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对“治理”做出概念界定:治理是个体和公共机构管理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20 世纪90 年代后,“治理”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并逐渐衍生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等概念[1]。市场治理(Market Governance)则是“治理”在市场层面的运用与延伸。在最初时期,学者认为市场治理是新形式的政治权力[2]。伴随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学者对市场治理内涵界定不断变化,有学者认为:市场治理是市场主体或机构获取政府权力,并实现市场管理的过程[2],市场治理的政治色彩淡化,并逐渐趋向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理念转变。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治理在我国市场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内学者针对“市场治理”概念有着不同认识。刘成斌[2]与袁涌波[2]认为市场治理是政府与市场运用制度对市场进行扶持、规范与约束等,强调制度在市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李红昌[2]认为市场治理是市场参与各方通过交流、协商而形成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安排的过程。总体来看,虽然学者对“市场治理”的解读存在差异,但在市场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参与的关键观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市场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各方主体协同合作,对市场环境、市场秩序、市场质量、市场保障等方面开展有效管理,以期维持市场稳定,推动市场发展,最终使市场各方利益最大化并实现市场善治的过程。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是指以体育教学指导等培训服务为交易对象,面向青少年提供“人力”型服务的体育市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是有效补充学校体育教学空当、满足青少年多元体育需求、维护青少年基本体育权利、培育青少年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场所。纵观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因起步较晚,具有基础薄弱性和发展脆弱性;因市场受消费者与生产者主导,而表现出功利性特征;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培训需求为目的,体现了培训市场的服务性与多元性。“双减”政策后,伴随培训市场需求增加,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市场格局呈现高度分散性,由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不足、市场准入门槛与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出现过度市场化及资本裹挟等问题,成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面临的新压力和新挑战。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是规范培训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管理水平的前提,有助于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规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发展,有利于厘清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更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现存不足,有效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不仅有助于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环境,促进我国体育培训市场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体育市场治理与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均有重要价值。
2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机遇
体育教育与培训业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关注度逐渐提升,青少年体育培训成为体育产业增长的新亮点。“双减”政策颁布,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增加而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纵观“双减”政策前后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环境变化,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1 国家政策支持: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提供支撑
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可谓是“政策高度密集区”[2]。近年来,体育培训因参与途径便捷、授课方式灵活、课程教学专业、组织形式多元等特点而逐渐成为青少年在校外参与体育锻炼、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渠道,培训行业发展亦逐渐受到国家重视,体育培训市场相关政策文件相继颁布(见表1)。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将校内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联合治理,形成校内校外双管齐下的“减负”思路,体育培训被定义为非学科类培训,在政策层面定义了体育培训的学科性质,并指明了培训市场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关系,在大幅压减学科培训市场的同时扩大了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双减”政策颁布后,《课外体育培训相关规范》等配套政策制度陆续出台,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筑基固本、稳中求进,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支撑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表1 2019 年以来国家针对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2.2 社会资本涌入: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增添动力
近年来,居民体育参与热情上升,体育培训行业呈现高速井喷式发展[10]。据统计,2020 年体育培训与教育产业总产值已达2023 亿元(如图1),相比于2015 年增幅达1775.4 亿元。“双减”政策颁布后,政策红利触发资本嗅觉,大量资金涌入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国内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已产生超13 起融资或并购事件,总计金额超过5 亿元,如宾果运动宣布获2000 万元A 轮融资等。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纷纷转型,瞄准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如新东方与悦胜体育合作,开展体育素质教育培训。“双减”政策颁布两个月内,体育、艺术培训企业新增3.3 万余家,较2020 年同期相比上涨99%[11]。2022 年初,马术、橄榄球、冰雪运动等小众体育项目培训机构逐渐兴起,机构数量分别达到4633 家、886 家、1540 家,相比于往年同期,增长趋势明显[12]。由此可见,由于“双减”政策的红利,刺激大批社会资本进入青少年体育培训“蓝海”,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增添动力。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数量增加,推动了我国体育培训市场规模扩大,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图1 2015-2020 年体育培训与教育总产出与增加值统计图
2.3 教育观念转变: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观念[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14]。《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均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表明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之中考体育“指挥棒”作用,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双减”政策颁布是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为青少年减负减压的同时,助力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问题,加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思想转变。“双减”政策颁布,促使青少年空闲时间增加、学科类教育培训支出减少,另外,家长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注度提升,因而将更多目光转向青少年体育等素质教育类培训[15]。据相关统计显示,2021 年,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报名课外体育培训班,青少年体育培训参与度达到86%,相较于2020 年上升12个百分点[16]。由此可见,“双减”政策有效推动教育观念由“重文轻体”向“全面发展”转变,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机会与需求增加,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当前我国新生儿人数每年增长为1800 万,存量达2.2 亿,未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潜力较大,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广阔[17]。
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态势向好。“双减”政策出台后,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相关政策制度陆续颁布,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教育观念逐渐转变等发展机遇促进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格局趋于均衡、环境不断优化,助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良性发展。
3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的挑战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且整体趋势向好。伴随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必须在服务供给与质量要求之间达到平衡,并朝向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有效开展市场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体育培训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18],在宏观调控、监管机制、服务质量、运营保障等方面尚面临一定的挑战。
3.1 政府宏观调控效用不足而影响市场环境
3.1.1 市场发展制度基础有待夯实
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外部机制。我国市场发展是政府不断完善市场制度、推动各类制度变迁的过程[7]。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市场发展中对制度基础的完善作用。纵观当前,“双减”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但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过程中,因制度基础薄弱而抑制了政府对市场环境的优化效用。首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待厘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核心问题。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惯性还未消除,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受到羁绊,进而导致政府职能在市场治理中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等现象,致使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资源出现重复配置、错误配置及配置真空等问题,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市场竞争制度有待完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必须制定相关制度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由于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竞争制度不健全,导致行政垄断、隐形壁垒、市场分割等非公平竞争现象,出现价格战、广告战等恶性竞争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营商环境。最后,权益保护制度仍需健全。伴随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因缺乏政府对微观事务干预而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不足,出现虚假宣传、信息泄露、退费困难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因此,亟待健全权益保护制度,保障市场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3.1.2 市场发展规划体系尚未完善
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过程中,通过放权于市场虽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因市场经济存在的盲目性、滞后性弊端而导致市场局部性失灵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政府科学制定市场发展规划,不仅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提供系统性、战略性的行动指南,而且是弥补市场失灵、稳定市场环境,有效发挥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纵观当前,我国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的规划体系尚未完善。首先,我国总体体育规划中所涉及的体育培训产业发展规划较少,且体育培训市场专项规划仍是空白。例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主要从体育培训制度规范与企业创新两个角度,宏观性地提出了发展规划意见,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全局性规划不足,导致我国现阶段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囿于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缺失。其次,地方政府对体育培训市场发展规划不足,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重视程度不一。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将青少年体育培训列为重点项目工程。而《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发展规划条目较少,重视程度不足。最后,体育培训机构发展规划缺失。“双减”等政策激发培训市场需求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失衡局面。因政府缺少对培训机构发展规划的强制要求,部分市场主体将青少年体育培训视为短期收益跳板,忽视对市场长线发展的研判与机构建设的规划,加之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盲目建设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易导致市场需求达到饱和后,向供过于求的失衡方向发展,进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造成市场运营混乱等问题。
3.2 市场协同监管机制不畅而干扰市场规范
3.2.1 监管手段缺乏创新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不仅要求政府简政放权,同时还需放管结合。“监管”是政府维护市场规范、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抓手,而监管手段则是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的基本保障,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首先,我国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管手段相对落后,以约束、惩戒等强制性、控制性的行政手段为主,缺乏优惠、免税等激励型监管手段,市场化工具应用不足。例如:《北京市体育培训机构综合监管合规手册(2022 年)》中多次提出“杜绝”“不得”“禁止”等词汇,表现出以强制性监管手段为主导。其次,监管人员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监管过程与形式还需优化。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中监管需求与执法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监管手段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已不能满足“双减”政策后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的监管需求,易出现过度执法、“一刀切”、罚而不管等问题,执法过程中“刚性”与“柔性”失衡。最后,由于大数据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信用数据仍不完善。信用监管手段及“黑名单”制度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之中还未被有效运用,导致市场监管难度大、效率低。
3.2.2 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是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求。因此,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监管机制是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的应有之义。但纵观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机制仍存在不足。首先,随着我国“证照分离”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在完善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政府职能逐渐由事前行政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由于现有监管机制与市场发展适配性不足,市场监管机制扭曲与缺失而出现“监管真空”“监管脱节”等问题,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而抑制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其次,因体育培训市场运营涉及部门多而复杂,且体育培训监管政策尚未对部门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界定,导致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监管盲区等问题,监管机制尚未闭环。同时,各部门缺少协同监管与治理理念,易出现管理错位、互相推诿等问题。最后,在国家传统治理模式中,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实行“首长负责制”[19]。由于政府主导监管的惯性思维尚未转变,当前体育培训市场监管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因受到政府职权限制而未能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与公众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参与意识仍然较低,市场多元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3.3 市场培训服务质量不高而抑制市场活力
3.3.1 教学体系尚未健全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市场质量与安全底线。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教学体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因素,也是决定市场高标准建设,影响市场治理效用发挥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且多以中小型培训机构为主。据统计,2022 年初,注册资本在100 万元以内的体育培训机构数量占总数量的52.6%,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龙头企业相对匮乏[12]。市场教学体系还未成熟,技能教学不能科学化、系统化开展,影响教学质量,抑制市场活力。导致教学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有三,第一,教学计划不健全。因体育培训市场复杂多样,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培训市场教学规划不切实际。因此,教学计划通常由培训机构自行设计。但市场主体逐利狂热,注重获取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教学计划设计。同时,因单项体育协会与专业体育教育机构缺乏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办学指导,导致教学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不足,出现技能教学“脱节”、课程衔接不畅等问题。第二,教学模式同质化。部分机构为快速谋取利益,忽视教学模式创新。更有甚者利用政策盲区、监管漏洞开设“野生机构”,组织学生“攒班”开展“游击式”体育培训。存在教学模式互相模仿、简单复制,授课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等现象,导致培训机构同质化、培训模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等问题。第三,教学评价不完善。当前体育培训教学评价方式通常由培训机构自行拟定,存在较大的自主权、灵活性。部分培训机构为提升培训通过率,根据教学结果来反向制定评价方式,甚至取消评价环节,教学不再受最终的考核评价约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最终影响消费者粘性,不利于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可持续发展。
3.3.2 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是体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之一。由于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教练从业门槛较低、师资力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阻碍了市场治理进程,制约了培训市场发展活力。第一,教练准入门槛较低。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师资以机构自主聘任制为主。《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从业者必须持有相关证书。但所要求的证书专业指向性不强、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缺乏对师资教学质量、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硬性指标。培训机构为节约开支,优秀教练挂名,非专业教练教学等“偷梁换柱”问题日益增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第二,教练专业素养不一。教练专业素养体现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等方面。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师资力量主要由退役运动员和体育院校毕业生组成[17],退役运动员虽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缺乏教学理论素养等专业知识。而体育院校毕业生虽具备专业知识,但专业能力与专业实践相对较弱。导致教练专业素养差异,呈现“有理论无技术”“有技术无理论”的尴尬局面。第三,绩效考核不完善。绩效考核是评估教练能力、激发教练潜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教练绩效考核中,由于培训市场以盈利为目的,多数培训机构在教练绩效考核中对招生数量、培训人次、续费情况等关注过重,忽视对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消费者满意度等条目的考核,导致部分教练忽视教学质量而盲目追求教学数量,绩效考核的激励性弱化,功利浮躁之风盛行,阻滞市场高质量发展。
3.4 市场运营保障体系不全而制约市场发展
3.4.1 市场运营标准保障有待完善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运营标准健全与否关系着市场运营规范,影响着市场治理效能及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决定着市场未来发展。纵观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运营标准仍有待健全。第一,市场主体准入标准待优化。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主体从业标准尚未明确,自然人、社会组织、企业开设体育培训机构不受限制。如《河北省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仅对市场主体的国籍、信用及开办资金进行了简单限定。虽有助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但因缺乏完善的准入标准,易导致市场培训机构主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第二,培训收费标准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其中对价格的直接决定权是重要体现之一。但政府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仍不容忽视。“双减”政策后,政府主要对培训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但针对不同体育培训项目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尚未明确。导致体育培训收费标准多由培训机构自行拟定,并完全受市场价格机制调控。由于市场主体逐利性影响,导致乱收费、高收费、诱导收费、违规收费等问题,呈现出“市场失灵”状态,亟需政府制定相关价格标准予以调控。第三,培训安全标准需健全。安全问题是体育培训机构应关注的重中之重。《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中针对培训安全问题提出了宏观性指导意见。但不同体育培训项目微观性安全标准仍不健全,加之培训机构重视程度不足、青少年安全意识淡薄,极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湖南张家界7 岁男童在游泳培训班意外溺水住进ICU 等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出现,值得政府与培训机构警醒。
3.4.2 市场运营要素保障亟需健全
市场运营要素保障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优化运营模式、挖掘市场潜力、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基础,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体育培训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集约化程度较低,脆弱性较高。“双减”政策后,体育培训机构爆发式增长,市场运营要素保障问题逐渐暴露。首先,场馆资源短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场馆以租赁为主,自建场地较少。因我国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率不高,真正市场化的场馆较少,限制了场馆的供给。随着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增加,场馆短缺问题明显。如何合理开放体育场馆,降低社会场馆闲置率,增加场馆供给数量,缓解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场馆供需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体育培训专业人才断档。伴随体育培训市场逐渐向高质量发展,对体育培训专业人才要求逐渐提升。“双减”政策后,相关制度对体育培训从业者进行了规范,既有体育技能又有教学经验的复合型教练成为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且体育培训师资配备方面要求超过10 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 名执教人员。因此,伴随体育培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缺口也将愈发明显。最后,运营资金扶持力度不足。为防止“卷钱跑路”问题出现,国家规定体育培训预收费不得超过三个月,且要建立银行专用账户等。虽然确保了消费者预付费用安全,但培训机构日常投入经费压力随之增加。因资金扶持不足,现金流无法保证,机构建设场馆、创新业务积极性受到影响,尤其是小型培训机构将可能受到资金链断裂的冲击并影响发展。
4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治理路径
“双减”政策激发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活力,但因市场在宏观调控、监管机制、服务质量、运营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而阻滞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的挑战提出合理的市场治理路径,不仅是建设高标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我国市场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大考验。基于此,从宏观调控、监管强化、质量提升、运营优化等角度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治理路径,以期保障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4.1 宏观调控: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市场战略规划
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20]。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制度基础薄弱问题,政府应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制度支撑。首先,为有效处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针对政府部门应实施权力清单制度,限制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中的权力,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合理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转变,推动有为政府建设。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应合理制定培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效规范、限制市场行为的同时,赋予市场主体更多主动权,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有效市场建设。其次,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存在的竞争问题,政府应合理制定《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公平竞争制度》,有效规制市场主体竞争行为。另外要制定市场公平竞争监察制度,运用政府随机抽查、智库组织评估等手段及时检测市场竞争环境,针对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主体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成本。最后,政府要重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合理制定《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并畅通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渠道,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要求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机构应及时响应并反馈,针对市场经营主体不作为或泄露、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等问题应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作用,建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三方平台,拓展消费者维权方式与渠道。
在“双减”政策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亟需通过完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来明确市场发展策略与目标,为培训市场发展发挥战略导向作用。首先,国家层面应充分认识体育培训产业优势,提高对体育培训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针对体育培训市场总体结构、监督管理、实施要点等方面统筹规划,制定并颁布如《体育培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或《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发展行动纲要》等指导性总体规划文件,为体育培训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指向。其次,面对快速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国家应以我国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各省市应设立体育培训产业发展联盟,体育部门与市场、教育组织、智库机构组建联席会议,结合本省市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阶段性发展方案,并研究制定各地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的地方规划。最后,政府应倡导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建立市场科学规划工作小组,结合机构实际来合理制订发展任务书与线路图,明确各年度培训规模、预期收益、成本控制及建设方案等。并及时针对市场规划可行性及规划实施效果展开评估。有效预防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所产生的供需失衡问题。以此构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的完整规划体系,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建设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4.2 监管强化:丰富监管手段,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传统监管手段滞后,与“双减”政策后体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监管需求已不适配,亟待创新监管手段来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第一,政府应优化传统监管手段,将“以市场为中心”的刚性监管手段与“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监管手段有效融合、相互补充。合理运用信用监管手段,以培训机构信用信息为媒介,通过信息甄别、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方式对培训机构实施全过程监管。针对培训机构信用情况,建立市场“重点关注名单”与“黑名单”制度,对培训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第二,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培训市场监管。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信息披露、质量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手段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实施监管,并畅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反馈渠道,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新型网格化培训市场监管模式。第三,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大数据+监管”的智慧监管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挖掘整合市场信息数据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智慧化分析得出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并促进市场监管部门及时予以整治,实现从培训服务到结业考核的全过程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优化市场运营环境。
为满足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需求,在创新监管手段基础上,还需顺应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如图2)。首先,因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涉及教育、经济、体育等多部门、多领域,政府应发挥主导与统筹作用,将各部门权责界限明确划分,避免出现权力交叉、监管漏洞等问题,杜绝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形式主义等现象。其次,应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智库机构、大众等非政府力量参与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工作中,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联合监管机制,有效减轻政府监管压力的同时,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市场现实状况,进而有效提升市场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最后,构建“线上+线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协同监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监管标准,并协同社会力量组建体育培训市场监管网络,搭建市场协同共治信息化平台,构建监管任务及时下达、监管结果及时反馈、监管惩戒及时实施的动态循环监管体系,以期建立便捷、高效的培训市场监管机制。
4.3 质量提高:构建教学体系,提升培训师资力量
在“双减”等政策利好推动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体育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尚未完善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基于此,首先,健全教学计划。体育培训机构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疏通与单项体育协会、体育院校交流合作渠道,明确培训项目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实现不同运动技术教学之间有效衔接,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教学计划,为体育培训开展提供宏观指导。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培训之前应对青少年体质体能进行测评,实行等级划分,实施分层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精准性。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新模式,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教学手段,促进学训一体化推进。培训机构要遵循“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要求,积极构建培训市场主导、学校促进、家庭监管的“家-校-社”联合培训机制。培训机构还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开发“线上+线下”的新型培训方式,并探究“数字+体育”“虚拟体育”等新型教学方法。例如:小象泰拳体育培训机构实现线下体育培训+线上体适能检测的培训模式,领先于传统 线下体育培训,受到更多资本青睐。最后,完善教学评价。要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专业优势,基于项目特点设置不同水平或阶段的考核指导方案。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周测、月评等阶段性评价,针对教学培训问题及时总结纠正;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重点关注学生培训过程中体质、技术的成长变化;要优化终结性评价,从技术水平、实战能力、伤病防护等方面实施多层次考核,从体质健康、运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首先,提高教练准入门槛。要以国家认定的体育项目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或其它能体现运动技术、教学水平的专业证书为从业门槛。发挥单项体育协会力量,制定教练员分级从业资质认定准则。培训机构要构建精细且公正的从业考评体系,并受政府监管。其次,提升教练专业素养。针对新入职教练员,培训机构要及时开展教学理论或教学能力等专业素养培训。培训机构应积极开展教练教学质量审查,依据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划分教练等级,并划定不同等级教练教学范畴,针对审查不合格者要及时组织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还应合理均衡精英教练、普通教练、助理教练等人员配备,促进技术型教练与理论性教练有效配合,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实现立体化培训教学。最后,完善教练员绩效考核。培训机构在开展教练员绩效考核中,要注重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考核,采用说课展示、示范课评比等形式将教学能力量化。应关注教学效果、教学反馈等客观评价,制定学生评价、家长评价、自评、领导评价等评价反馈机制,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提高评价客观性。将绩效考核与教练员晋升与薪酬水平挂钩,有效发挥绩效考核优绩优酬的激励性功能,以期间接提高教学质量。
4.4 运营优化:健全行业标准,完善市场运营保障
体育市场准则的制定与统一是疏通行业拐点、破除市场痛点的关键之举[21],因此,构建并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标准体系是规范市场运营的第一要务(如图3)。第一,严格市场主体准入标准。发挥体育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同作用,构建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标准研讨组织,合理设置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标准,并构建完善的体育培训市场经营主体准入退出机制。市场经营主体符合准入标准后,设置运营观察期,对运营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市场经营主体给予指导帮助。针对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存在违法违规的市场经营主体应直接取消准入资格,并将其列入市场主体黑名单。第二,健全培训收费指导标准。应搭建体育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之间的沟通渠道,组建体育培训市场价格调控联合工作小组,有效发挥各方优势。物价部门应对各类体育培训项目实际费用开展评估,体育单项协会及智库机构应从教学难易、培训周期等专业角度综合衡量培训成本,并在综合考量地区经济与消费水平后制定培训收费基准价及浮动幅度。以期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收费指导标准来避免因恶意竞价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构建体育培训收费监督反馈平台,倾听消费者诉求并及时予以反馈。确保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收费合理化、透明化。第三,健全体育培训安全标准。国家体育与教育部门应依据体育培训项目特点,科学划分培训项目危险等级,并针对不同危险等级体育培训项目设置最低安全标准。各单项体育协会应依据项目特点,在场馆建设、器材设施、医疗救援等安全标准制定方面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并严格监督培训机构对安全标准的落实情况。培训机构应提升安全意识,坚决执行安全标准,并开展常态化隐患检查,定期组织教练员开展安全培训,最大可能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图3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教学体系
图4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标准体系
有效应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运营要素保障不足问题是促进“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增加体育培训场馆供给。国家层面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通知》等政策,将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分时、分区向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租赁或承包。搭建体育培训场馆设施实时租赁平台,提升我国场馆坪效与使用率。应鼓励中小型体育培训机构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联合组建体育培训机构联盟,集中各方优势建设开发培训场馆。倡导体育培训机构积极与房地产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产业联动,打造体育场馆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缓解体育培训市场运营场馆短缺压力。其次,完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要依据体育培训市场需求及时完善并修订体育教学、体育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促进体育学与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积极构建体育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途径,搭建校企人才输送渠道。健全优秀退役运动员引进机制,通过提高资金补助、优化工作环境、保障社会福利等多措并举,以期能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最后,加强资金扶持力度。在合理推进预收费制度的同时,政府部门应考虑资金流限制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建立青少年体育培训资金帮扶申请系统,设立纾困帮扶基金。针对小型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场馆建设、运营方式创新等制定财政补贴办法,通过直接补助、减税降费、贴息贷款等手段来缓解培训机构运营中面临的财政压力。
5 结语
提高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水平是保障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伴随“双减”政策落地实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研究在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机遇同时,从市场环境、市场规范、市场活力与市场发展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的挑战。从宏观调控、监管强化、质量提高、运营优化等角度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路径,以期有效提升体育培训市场治理水平,保障“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培训市场治理的善治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扎根落地、巩固发展。唯有如此,方能保障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稳定、有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