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策略探究

2022-12-14陈燕娟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陈燕娟

初中《道德与法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国策、法治、生命等主题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再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由以考查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素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也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培养“会做题的学生”转变为培养“会解决问题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积极融入新课改潮流,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担当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根源问题,如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点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中心论,以为知识仅是靠教师传授而被学生接受的,以为教师什么都可以教,甚至以为创造性也可以教;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没学法,其经典表达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必然是落后的、陈旧的。

如“填鸭式”教学:现在很多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讲,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滔滔不绝,板书满满当当,学生忙于笔记。这种课堂形式下,教师完成了传道授业也就是“教”的任务,学生完成的“学”的任务就是在书本上画重点句、圈关键词,背知识点。

再如原始式教学:一些教师上道德与法治课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课堂,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毫无新意。学生厌倦,课堂沉闷,效率低下。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缺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失去了立足之地,能力的提高、道德的感悟都不可能实现。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陈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1.被动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等着教师“满堂灌”,等教师说“听什么、写什么、背什么,答案是什么”,等教师布置作业,然后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去读写记背,学生循规蹈矩,不愿意也不会去“找事儿”。

2.没有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探究中升华思维,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如果整个课堂在教师的100%预设之下顺利完成,没有一点“问题”或小的插曲,那只能说明学生仅仅是学习的机器,缺少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思维能动性和主动性,也就是没有主动参与课堂。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向导,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前提。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论教”。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等主题只有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生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潜能是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教育教学最本质的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无需面面俱到,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舞台,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质疑释疑,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是自主学习的主导。

自主并非自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切实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知行统一,而不是塑造学生。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展教与学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实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尝试探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的创设要有生活性,从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情境创设要有典型性且有正面的价值引导的功能。情境问题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在讲“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一情境中的“二舅”有可能就是学生的父母、邻居、亲戚或认识的某个人的真实写照,学生觉得亲切、真实。设计问题1: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如何理解“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设计问题2: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对“生命的意义”有哪些新的认识?故事虽然熟悉,但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通过两个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饱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主性,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

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多种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每框中都安排了多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探究思考、自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科学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活动,主动思考。

如围绕九年级上册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设计如下:

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学生会自然地提出各种问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有猜想、有假设、有推理、有解释,有化学角度、有美术角度、有设计角度……每个人都主动参与,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教师提问拓展:南通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海门山歌、童子戏、海安罗汉龙、花鼓、范氏世家诗文、如皋丝毯制造技艺、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通过逐渐深入、富于个性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形成正确认识: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进行保护,正是这些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参与这样的探究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