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技能的探究与实践

2022-12-14高玲玲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世纪技能情境

高玲玲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基于此,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将“21世纪技能”作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将教育从知识性与基础性的范畴发展到了技能型与高阶性的层面,是教育界的创新与突破。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推动,我们的教育逐步摆脱了应试的桎梏,面向未来,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全方位人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理念,采用科学策略,以“21世纪技能”为导向,进行教学规划。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21世纪技能”的内涵

身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当今的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才能让学生顺利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呢?教育不应固守陈规,而应与时俱进,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21世纪充满机会与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许多教育者都在教学活动中将“21世纪技能”嵌入到了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中,使“21世纪技能”素养渗透在学校的各个科目之中。

以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为例,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21世纪技能”培养相融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通用型技能,使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21世纪技能”融入到数学的学科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数学专家组遴选出的8项“21世纪技能”分别为:批判性思维、创新、研究和探究、自我导向、主动和坚毅、信息使用、系统思维、交流和反思。这些技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探索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有效策略

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地发生变化。“21世纪技能”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突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优势,为教育思路的确立指明了方向,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启迪。

(一)立足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下,课程设计围绕着课本知识展开,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致使“唯分论”在教育界大行其道,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进行应试,却不会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目标。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围绕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设计,致力于在教学实践中发挥“21世纪技能”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形成有利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让“21世纪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思想,敢于发问、勇于质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一味接受,而应当有自己的批判思考和推理,从而提出不同的想法。为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抱有批判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时不时“犯个小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才不会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填鸭式”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批判与思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会“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青年不应当循规蹈矩,而应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多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让学生在传统解题模式下突破思维局限。

同时,探究和探索、自我导向和主动坚毅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备的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索。有些学生表面上只是做错了一道题,但是实际上是对一个知识点存在疑惑,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要过度依赖教师的帮助,而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锲而不舍地尝试与探索寻找答案,为自己的学习制定周密而严谨的计划。

信息使用与系统思维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青年学子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查找所学知识的相关背景,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并将这些信息以系统化的方式有规律地呈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以一课题、一单元乃至于一本书为单位,绘制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由此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与知识的关联性,提高理解能力。

最后,反思与交流能力是深化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保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就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讨论与分析,交流学习的好方法。要求学生在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做好总结。

(二)关注学生主体,创设真实情境

教育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当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论贯彻于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数学教学真正造福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个人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国目前的数学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创造力,且均有固定答案,只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却没有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脱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那么勾股定理便只能作为一种死板的应试知识存在于学生的认知中,而如果教师在引入勾股定理公式之前,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那么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选择从学校到家的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走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另一条路线是走三角形的斜边。每一个学生都有放学回家的经历,也必然会为了节省时间“抄近道”,将此类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到勾股定理的意义与作用,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数学问题,而许多数学问题都是由现实情境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真实情境的构建,将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以及学科素养渗透于具体问题的教学之中,从个人经历、职业情境、社会情境等多角度入手,创设出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让所学知识体现于真实情境,并且服务于现实生活。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将核心素养的提升与“21世纪技能”的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目标,在教学中立足关键能力,整合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主体,创设真实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世纪技能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世纪赞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