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精神的相遇

2022-12-14薛佩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路遥

薛佩

柳青与路遥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柳青有着突出的文学成就,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对后来的陕西作家群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路遥更是视其为自己文学上的精神导师。在学习柳青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路遥完成了其伟大的文学巨著—《人生》《平凡的世界》。柳青和路遥这对“师徒”,不仅在文学史留下了脚印,还在读者群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由此,本文将从文学、情感等多个角度探究柳青与路遥之间的关系,对解开二者作品为何历经时代考验,仍然能永葆青春具有借鉴意义。

一、柳青与路遥

柳青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吴堡人,其作品有着鲜明的黄土地特色,蕴含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路遥作为一名文学作家,继承发展了柳青的创作风格。路遥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毕业于延安大学。路遥深入生活,以亲身经历真切呼吁青年拼搏奋进,与一代又一代青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他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切入点书写了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七岁的时候,他就被亲生父亲过继给了延川伯父家,因为亲生父亲实在没有余粮供路遥上学了。伯父家条件稍好一些,能勉强供他上。可到后来,伯父家的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伯父劝路遥不要读书了,结果路遥反而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延川中学,继续他的求学之路。靠着一股想读书的执拗劲儿,路遥在《山花》上发表诗作,在延安大学求学,接着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享誉世界的知名著作。这些著作不能不说没有受到柳青的影响,路遥曾七次阅读《创业史》,学习借鉴其中的创作方法,这对他完成《平凡的世界》具有重要帮助。而柳青最引以为傲的《创业史》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所书写的陕北地域文化精神又有着某种注定的相似性,其中主人公多少夹带着作者虽自身艰难,但仍扎根创作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源于柳青,路遥承继并发扬了这种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更多读者朋友,激励着亿万劳动者不懈前行。

二、深切地书写人民

柳青和路遥都出身于农民家庭,不同于路遥是贫苦农民的儿子,柳青是富农的儿子,所以相较而言,柳青的家庭比路遥的家庭要富裕一些。在大学期间,柳青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再加上自己是农民家庭出来的,所以,柳青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农民充满感情。为了书写农民,柳青坚信生活本位化,认为写作技巧从属于生活。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所以柳青辞去《中国青年报》的工作,去往陕西皇甫村整整十四年,观察农民生活,融入农民生活,进而创作出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境。

柳青就像当地的农民一样,特别关注粮食和牲口交易的问题。为了写好《创业史》中饲养员这一角色,柳青曾多日住在草棚当中,就是想离人物生存的环境更近,让其文学表达更具真实性与生活性。因为常接触农民,与农民对话,柳青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住农民的心理活动,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所以,柳青在《创业史》中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农民群像,其中不仅有如梁生宝这样的新人,也塑造了梁三老汉、王二杠子等诸多半新不旧的人。

相较柳青,路遥对底层农民的生活情境理解得更为直接,他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且本身就有着从农村到往城市的生活经历。这样的身份意味着路遥的创作是对自身的挖掘。路遥对城乡之间的农民了解得格外清晰,基于这种理解,路遥更为尊重个人的生存意义,对个体的描写更为鲜活,给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赋予了灵魂。例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则塑造了一个世界—一个平凡的活生生的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上那些褶皱中、窑洞里的农民的众生相。

路遥抽取了这些普通农民身上的特性,加以艺术加工,以其为原型塑造了诸多形象各异的人物。对于老一辈的人物,路遥不仅书写了革命家田福军、老实厚道的孙玉厚等形象,还将他們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出来。而对于社会发展主题的青年人,路遥笔下的农民普遍具有高度的主体性,体现出自尊自爱的气质,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例如,路遥笔下的田润叶谈恋爱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意志,作自己的选择。路遥歌颂农民,歌颂老一辈和年轻人在面临苦难时候的勇敢,同样也是在歌颂身处困苦但勇敢向上的读者,事实上,很多路遥的读者并不了解路遥,他们只是觉得这本书很“真”,很贴近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困难生涯带来了一抹亮。“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对黄土地的真情告白,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从小就懂得土地的深远意义。《人生》中一场暴雨过后,高加林看到眼前的景象,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通透明净的蓝天和团团纯白的云美得人眉开眼笑,成片的玉米直铺到川道底。在远处是整理翻过的深棕色土地和长齐的糜子。成片的绿枣林盖住山头,留下的两处空缺是新箍的两孔窑洞。时常三五个人扛起锄头下地劳动,勤劳爱劳动的庄稼人收获也是颇丰。路遥作为黄土地的儿子,直接表达出自己对城与乡的态度,借着德顺老汉的回答,表达出自己对城与乡的复杂感情,他将继续热爱这广袤的大地,他始终是一个本分农民的儿子。

柳青和路遥都有着这样一种“书写人民”的文学自觉,尽管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这种共通的文学自觉让他们的直面现实,表达着对群众心灵的深切关照。

三、真诚的情感流露

柳青在其未正式发表的《艺术论》里展现了他鲜为人知的文学梦想—作家要有自己的思考。相较柳青笔下其他女性而言,改霞有着更为独立的思想和青年人独有的青春活力。笔者以为,柳青如此着力描写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连接着柳青想要取得突破的思想。而后期改霞和生宝的“分手”,二者对立的矛盾冲突,似乎也印证着柳青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但柳青在创作新人“梁生宝”时,其实有意无意暴露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这无疑是柳青对革命者应该是怎样的理想化认知,柳青内心盼望着出现梁生宝这样一心为了集体的革命者。柳青写《创业史》第一部就前前后后花了六年的时间,但所得稿费尽数捐赠出去,可见柳青不是为了钱财而创作的。

总而言之,从这些因素来探究柳青的写作动机的话,笔者以为,柳青的写作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书写人民。这也正是柳青内心为人民大爱的体现。或许就像柳青在《创业史》中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笔者以为,柳青无疑把握住了这几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为人民的道路上去。

路遥曾是《创业史》第二部的编辑,与柳青有着较为深入的交流,深受柳青文学思想的影响。《人生》是路遥在延安甘泉县招待所仅耗时二十一天完成的中篇小说,路遥将其写完之后直接将笔从窗口扔了出去,掩面流泪。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确对这部作品是投入了极深刻情感的,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品之中。从《人生》中,路遥对主人公高加林的感情是复杂的。路遥和《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他们都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样年轻,有知识,有理想,不甘于延续父亲的老路,成为陕北黄土地上守着黄土地的下一任接班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人生》是路遥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路遥将这种毫无保留的关切之情融入作品之中,于是《平凡的世界》中处处可寻人性的温暖。例如,孙玉厚为了供弟弟孙玉亭上学,宁愿在家靠苦力赚钱。孙少安为了帮助父亲孙玉厚减轻负担选择放弃学业,回家务农。妹妹孙兰香在家里人着急忙事的时候,小小的年纪便能自己去喂猪,为大人分忧。这种亲人之间的情感倾注了路遥强烈的个人情感。在路遥的这部作品里,没有完美的人,但人物都是善良的。即便是王满银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最后也在亲人的帮助下务正了。孙少安和贺秀莲、田晓霞和孙少平、李向前和田润叶等人物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感情,总能给读者一种慰藉。从这个角度看,路遥就是想表达“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人生的困难一直都有,它不仅仅在孙玉厚一家,在双水村,也在千万国人身上。路遥用自己的自传性书写,加以自己的个人思考和人生体悟,向读者传达人世的亲情、友情、爱情是多么美好,它将帮助和鼓励我们突破人生的苦难。或许生活不易,可这丝毫不影响读者在其中获取温暖,找到生活的力量。

四、坚定的文学信仰

柳青在写《创业史》之前,从文学上看,他已经在中国文坛上卓有名声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柳青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群众,胸怀理想,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一种文艺领域内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探索精神。而其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柳青毕竟创造出了新型农民“梁生宝”、知识分子农技员等经典人物形象, 柳青曾坚定地说过:“我的道路是我根据我对艺术的看法确定的,无论成功或失败,这条路我就是要坚持走下去,我用我的失败说明这条路走不通,也是我对文学的贡献。”笔者以为就像托马斯·曼所言:“一件事无论好与不好,只要他完成了,那他就是好的。”柳青这种包含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奋斗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路遥是柳青文学遗产的继承者之一,陕西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柳青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可随着新时代文学思潮的来临,不少作家抛去或者说偏离了柳青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向新的文学方向行进。但路遥仍然忠于自己的内心,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柳青“三个学校”的理论主张,同时又在其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在路遥荣获“改革先锋”之前,路遥的传播和接受还存在着其他冷热不均的情况,主流文学史上对路遥缺少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可在读者群中,路遥及其作品反而大受欢迎,甚至是作为20世纪80年代严肃文学经典来推崇的。

为什么路遥在读者心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呢?笔者以为,正如李建军在路遥逝世十周年时曾谈到的,路遥的作品以朴实的诗性意味和积极的道德力量打动读者。路遥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这种苦难不仅仅是在于陕北自然地理恶劣,而更在于穷困的生活和信念的崩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完成的一部作品,我们难以想象路遥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煤矿寻找灵感,在炎热的三伏天都需要生火的土窑洞里写作。可路遥害怕,他害怕和柳青一样因为病情只写了半部《创业史》,留下终生的遗憾。他选择抓紧时间,继续写作,完成自己百万字巨著的夙愿。

但即便如此,《平凡的世界》也曾遭遇过学界的冷遇,曾多次被退稿。几经波折之后,这部作品才得以出版且很快就获得广大读者的追捧,很多读者谈到自己从路遥的书中看到了自己,更有甚者觉得路遥笔下的人物写的就是他自己。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抒发自我的情感,更多的意义就是启迪他人,路遥创造了高加林、孙氏兄弟等人物形象,并赋予他们路遥自己身上的精神,即陕北文化精神。路遥笔下的这些农村青年,虽处社会底层,却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追求精神丰富和高贵的强者,无数普通人被这种奋斗精神感动,也依靠这种精神力量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走在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上。路遥精神将伴随我们前行,就像路遥所说并实践的“像牛一样奋斗,像土地一样奉献”。

毫无疑问,时代对柳青与路遥给予了肯定,柳青被诸多文人视为自己的精神“教父”,路遥更是荣获多种奖项,在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的称号。这些荣誉与他们伟大的文学信念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就是要创作出有力量、有情怀、反映人民、反映时代的作品。即便从现实主义这条路来说,柳青与路遥也并不是唯一。现实主义也一直在发展、进步、成长,但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是不能丢的。

在当今时代下,柳青与路遥的执着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上,其实也体现在人生的诸多方面。人生固然是有挫折的,它好比一条长长的赛道,有些人在这条赛道的起点就会跌倒,有些人在中途会驻足,也有些人在终点会被反超。人生就是這样,总是出其不意。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柳青到路遥,他们只是中国优秀作家的两个代表,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创作不仅要道出作家深入生活后的感知,还要表现出作家与社会生活变迁融合的大格局。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路遥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