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变革中的追梦者

2022-12-14郑亦晴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孙少平加林爱情

郑亦晴

20世纪80年代,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在这一时期,处于城乡结合带的青年先行者,受到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碰撞与冲击,掀起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强烈渴望,希望进入城市生活。

路遥的《人生》以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城乡差别。在城乡身份的差异下,城市与农村作为两个基本的概念对立起来。农村的觉醒者开始尝试摆脱农民身份的限制,寻找各种方式进入城市,满足对现代文明的强烈渴望。小说在城乡对立的背景中,描写主人公进入城市、追求梦想的过程,以及经历的挫折与困难。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随着时代变革浪潮的席卷,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受其思潮的影响,他们极力渴望摆脱农村户口的限制,进入城市,加入工业化生产的队伍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平凡的世界》以此为背景,展开了对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体系的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追求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

一、事业与奋斗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市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进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种种社会矛盾与精神冲突。人物的性格、心理与选择深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身上被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先进者的代表。《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两位主人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是时代的“弄潮儿”,标志着当时农村青年思想意识的觉醒,他们为实现人生理想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他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逐梦人。

《人生》描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生活所做的一系列选择与努力。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高加林思想意识的觉醒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先进性,但他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的理想与其行为却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他始终游离于人群之外,他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孤独者。高加林的事业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的、充满荆棘的。高加林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有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人生的最大阻碍是身份的限制,在他思想意识觉醒后,他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农民的身份,进入城市生活。但是,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个人的能力显得微不足道。在小说的开始,环境的描写便是压抑的,“乌云密布的傍晚”“沉寂的大地”“闷热的天气”“黑沉沉的乌云”等,都预示着高加林悲惨的命运。当了三年民办教师的高加林,富有才华,能力出众,但是随着大队书记高明楼儿子的毕业,高加林“失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高加林痛恨、不甘,但是他无可奈何,没有“后门”可走的他,只能将自己的郁闷藏在心中,连父母也劝他好好的当个农民。这是高加林事业上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失败了,他想摆脱农民身份的愿望也破灭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土地,第一次真正做身为一个农民该做的事。在社会关系面前,他的才学显得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他,不得不对现实低头,回到他极力想逃离的农村,和父亲一起在土地上耕作。在时代的洪流中,高加林只是其中一朵微小的浪花,终将还是被大浪席卷。

但是,在黃土地上耕作的高加林,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下对进入城市的渴望,他不甘在农村待一辈子,他等来了改变他现状的机会—他的叔叔复员当了劳动局长,曾经把他的民办教师岗位挤掉的原公社文教干事、现任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为他走了“后门”,让他成了县委通讯干事。他也成了“走后门”受惠者,他曾经憎恨“走后门”的行为,但是现在,他也因为“走后门”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再次出发。身为时代的“弄潮儿”,高加林的身上体现着社会变革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他工作出色,短时间内在同事中脱颖而出,这让他体会到了事业成功带给他的精神满足,他愈发渴望永远地留在城市,在干部职位上展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寻找一切攀上人生高峰的机会,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在抗洪救灾中完成采访任务时,高加林凭借着心中的热情与自身的能力,表现突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县城上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很快就成为一颗“明星”。进展顺利的事业让他信心倍增,激励着他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但是,“走后门”得来的始终是不合规定的,不论你才华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只要被发现都无法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在“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后,他再次“失业”了,最终他再次回到他最想逃离的农村。

他的努力,他的出色,以及他取得的成绩,就这样被全部否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高加林的失败毋庸置疑。走在时代前沿的高加林,始终是没有敌过时代的趋势,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被淹没。

出生农村的孙少平是一个学识丰富、品格端正的农村知识青年分子,他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他的意识逐渐摆脱了出身带给他的局限,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城市生活让他打开了眼界,改变了他的思维与心态,使得他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让他对所处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孙少平的物质资源是极其匮乏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不甘于做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孙少平是20世纪80年代优秀青年的代表,他才华横溢、品行端正,但因为家庭原因,他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敏感的。家庭的贫困与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并没有让他屈从于现实,他对城市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追求促使他一直努力学习,想通过知识来改变身处的环境。城市侵入农村,摆脱土地与依附土地就构成了新旧两代农民的精神搏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孙少平不同于自己的父辈,在知识与现代文明的熏陶下,他强烈地想摆脱土地、离开农村,孙少平是时代的“觉醒者”,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切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而奋斗。

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的城乡结构分明,户籍管理严格,城乡流动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因此“进城”被这一阶段的农村青年作为人生目标来追求。但是,在当时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城市并不是想进就能进的。“进城”后的孙少平,尽管读过书、有文凭,且年轻、向上,但是他没有人脉,只能去做小工,卖苦力,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生活的苦难和现实的打击没有让他放弃读书,他依然每天坚持看报、读书,通过书本与报纸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时代的变化形势,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在黄原城揽工的艰苦经历也没有磨灭孙少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再次怀着自己的一颗追梦之心独自到异地当矿工,面对矿井中艰苦而孤独的生活,孙少平没有觉得煎熬,因为他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了,精神上的丰富战胜了物质上的匮乏。当初,极度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孙少平,却愿意待在矿井中一辈子,因为在矿井中,孙少平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出身平凡、普通甚至是贫困的农民家庭的孙少平,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他深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但是吃苦耐劳的品质依旧深深地扎根于孙少平的内心深处。在人生遭受打击的时候,他仍然在沉重的劳动中去充实自己、鼓励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爱情与理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加林的爱情在他“摆脱农村—回到农村”的背景下展开,他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感情的走向。在他遭遇第一个事业低谷的时候,他的第一次爱情产生了—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情。同时,高加林正经历着人生的第一次低谷,这次打击对他是致命的,他对自己、对生活,以及对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而刘巧珍的出现,是他在事业低谷中遇见的唯一美好的事情。刘巧珍用自己的善良、热情、勤劳感染着他,帮助他走出事业的阴霾,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他对城市的向往也随之被点燃,“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头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高加林是不甘于就这样在黄土地上过一辈子的,因此,他在事业逐渐走向正轨,取得一定成就后背叛了刘巧珍。高加林对爱情的选择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事业的发展,在权衡多方面的利弊后,他选择了事业,放弃了与刘巧珍的爱情。高加林的爱情围绕他的事业展开,他的爱情是事业的附属品,事业的成败决定着他爱情的走向。

孙少平的爱情道路也是坎坷的。因为出身贫困的农民家庭,物质上极度匮乏使孙少平自卑敏感。他想穿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吃和同学一样的饭菜,他想抬头挺胸和同学站在一起,他不想再因为一餐饭、一件衣而自卑,他想有尊严的学习、生活。“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在众多的同学里面,只有郝红梅和他是一样的,对十七岁的少年来说,有一个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同学,他的内心是高兴的、庆幸的,只要有人和自己一样,那他就是有同伴的,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对抗贫穷带给他的自卑。这是一个少年对精神爱情的追求,也是对自己的所谓尊严的追求。而侯玉英的出现,直接体现了孙少平的人格魅力,他的正直,他的世界观、爱情观在他拒绝侯玉英的过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和侯玉英结婚,可以轻松地获得金钱、地位,但是孙少平拒绝了,他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诱惑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果孙少平和当时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一样,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在生活上过得富裕一些,那么他肯定乐意和侯玉英结婚,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获得金钱、地位上的满足。但走在时代前沿的孙少平,他对金钱、地位的追求远不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他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正是他对精神追求的体现,他想要的爱情是纯粹的、美好的,不被世俗物质影响的。孙少平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对于吃饱都是问题的他来说,穿着更是一个问题。但就是这样一个说着一口规范漂亮的普通话,穿着整齐漂亮的女同学,热情地、不带任何歧视地向他介绍了大城市黄原城—这是孙少平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也是在这之后逐渐丰富起来,孙少平从黄原城回来之后,他的物质世界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和个人卫生,慢慢克服了原先与人相处时的拘谨与自卑。田晓霞是孙少平人生中的一束光,在她的影响下,孙少平养成了每天看报、读书的习惯,田晓霞告诉他:“我父亲说过,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从这时候开始,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孙少平都一直保持着看报纸的习惯,这使他没有与外界脱离,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接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一直保持先进性。来到黄原城,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孙少平对知识的渴望,他不断地读书,也逐渐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这时的孙少平不再是那个因为贫穷而自卑的少年,也不再是那个仅仅将知识用来摆脱农民身份的青年,他能在思想上带给田晓霞许多新的见解与领悟,思想的交流使他们的爱情萌芽,也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打破了他们之间身份的阻碍。孙少平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他追求自我理想的过程,他的爱情与精神世界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直到后来田晓霞因救人而牺牲,孙少平的痛苦是无法抑制的,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爱人,还是他的精神伴侣,更是他平凡的一生中耀眼的“光”。

在田晓霞死后,孙少平本有许多机会离开矿区,面对省委干部田福军抛出的橄榄枝,以及哥哥让他回家一起创业的邀请,孙少平都拒绝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矿区。这是他对尊严的追求与从小印在骨子里的自力更生、不怕艰苦的性格的驱使。他不愿依靠关系去得到更好的生活,他所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童庆炳曾说:“表面看,创作动机是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家的。”高加林、孙少平两位处于时代巨变中的人物,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追求梦想时,展现出来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当代青年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青年身处时代的洪流中,深受时代变革的冲击,高加林、孙少平的追梦精神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借鉴。每个人所處的时代不同,“现实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社会个体,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地去追求梦想,才有可能将梦想转化为现实。个体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保持尊严、守住道德底线,用顽强的意志去抵抗孤独,用最强大的灵魂、思维与时代撞击,才能不断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这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对当代青年在寻找人生方向、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孙少平加林爱情
《谁赋丹赭染鹊华》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比较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成长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