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

2022-12-14尹雪峰,秦智芝

上海戏剧 2022年6期
关键词:评论家话剧儿女

10月6日,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在党的诞生地上海这座英雄城市正式上演。10月18日,话剧《英雄儿女》专家研讨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召开,会上专家们对首轮演出表示了肯定,同时在整体演出和舞台细节等方面都给予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表达了对该剧进一步修改提高的高度期待。

陈 东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话剧《英雄儿女》的“胚子”很好,“品相”也很好,它是走心的,是有泪点的,是可以唤起记忆的。整部剧的编剧视角、导演手法、音乐铺排都很到位。上海确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但在艺术地歌颂英雄城市的方式上,以及方言的运用、人民英雄形象的体现上还可以进一步打磨。如果在激昂的情绪中留出给观众喘息和揣摩的气口,这部作品将会更有感染力。

刘文国

上海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广局原艺术总监

话剧《英雄儿女》主题立意非常好,表现了抗美援朝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话剧中心的这批青年演员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投入且有气势,这样的精气神让人非常感动。一部优秀的舞台剧要找准题材,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话剧《英雄儿女》找准了题材,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英雄,也需要这类歌颂英雄的作品。改编经典是非常难的,话剧《英雄儿女》并没有限于原来的小说、电影,还在还原经典电影场面的同时对人物关系重新进行了挖掘和创作,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歌颂英雄是这部戏的主旋律,但我们需要守正创新,力求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方面下功夫,让这部作品成为精品。后续的演出希望能从更多细节上体现出这几点精神,让话剧《英雄儿女》成为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

吴孝明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文广局原艺术总监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不忘初心,给我们带来了一台非常不一样的话剧,英雄主义题材是我们始终不渝坚守和坚持的人文情怀。在武康路上,70年前巴金写了《团圆》,70年后上话在此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把巴老小说中歌颂的革命精神传承到今天。这部戏令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眼泛泪花,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生命力,看到了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舞台呈现上,该剧的叙事方法还有提升的空间,政委王文清和女儿王芳之间的情感可以再深化,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朝鲜元素来体现朝鲜战场的背景。

毛时安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话剧《英雄儿女》的舞台呈现有气质、有激情、有人情。作品努力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小说和电影的精神内涵再度深入开掘,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操。在此基础上,现在的舞台呈现中剧情“拧”得非常紧,我认为其中还有一些文学性、诗情性的东西也需要被强调,比如黄浦江的流水、黄浦江的月光。要尽最大的力量凸显出它的艺术性,全力以赴打造出一部有高艺术品质的《英雄儿女》。

罗怀臻

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创作在传达国家话语、表现主流价值方面,近年来有明显提高,并取得了骄人成果。从《老大》《家客》《追梦云天》《浪潮》到《英雄儿女》,一步一个脚印,一剧一次探索,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正逐步走向自觉与成熟。尤其《英雄儿女》的创作演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在现实主义大剧场话剧创作传统中努力追求表现主义的诗化风格,在严酷的战争现实中发掘人情人性的温暖。这部作品令我隐约感觉到一种“新现实主义”话剧风格的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审美特征。这种“新现实主义”的舞台美学追求又可以概括为人文新观念、演艺新方法、戏剧新空间与舞台新科技,值得关注、研究与发扬。

李守成

著名编剧、文艺评论家

在《英雄儿女》这部话剧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精神世界的质朴,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一种灵魂的疗愈。这得益于编剧、导演对作品的解读,也要赞赏青年演员的表演,他们是真的沉浸在那个情境中了。此外,在舞台呈现和人物群像上都很有雕塑感,仿佛看到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方家骏

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是一部献给两代人的当代戏剧。历史记忆和经典元素的返场,精神底蕴和城市基因的再生,以及当代价值的提炼,为这样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当代戏剧,提供了完整而全新的色彩,形成了对当代观众的热情召唤。导演注重经典场景和历史氛围的还原,并通过舞台化处理,进一步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典型意义以及与当代社会的普适性。几位主演激情而温暖的表演感动了观众,再一次把“热血”二字写在了无数人的心里。

郭晨子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

在话剧《英雄儿女》中我看到了编剧对于宏大题材的抒情强调,同时借助信件使得叙述的语汇进入,便于当代舞台样式的创造。种种此类的处理,在样式上突破了对于这类题材的创作规制。我想,对编剧来讲,今天怎么写“抗美援朝”是挺难的。面对战争题材,史诗的、英雄的和伦理的、世俗的这两者难免割裂。单纯史诗的英雄形象在当下的语境是和观众有距离的,需要赋予人物形象更多的生活质感、更多日常生活的细节,同时在剧中也需要体现战争的残酷,加强情感上的冲击。

猜你喜欢

评论家话剧儿女
话剧《坦先生》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天山儿女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话剧《二月》海报
江湖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