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建筑类现代学徒制微课程的运用研究
2022-12-14夏正兵段小芳
夏正兵 段小芳
南通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6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创办现代学徒制模式,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筑行业目前急需人才,而且需要技术型创新人才[1]。
江苏省是东部沿海城省份,是建筑大省,建筑业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地位。江苏建筑业要持续繁荣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江苏省高职层次的建筑类专业虽然比较多,但我校建筑类专业发展较早,教学、师资条件优越,教学经验丰富,这也给我校实施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我省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建设行业工程质量、生产安全、服务管理的关键因素[2]。特别是随着建筑规模逐步扩大,建设项目和施工现场急需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基层技术与生产管理人员。培养建筑类急需人才是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3]。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学习资源,问题是大量的信息加大了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难度。现今社会,网络资源的特点是碎片化,简称为“碎片化时代”[4]。这个时代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方式也必须要随之改变。
“学习碎片化”这个名称为这个社会的新型学习模式,其特质主要表现是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是非常零散而无规则的,并且学习时间也是不连续的。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而言,碎片化学习特点是零散而无整体性,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碎片化学习模式”。碎片化学习的优点为学习者可很快地获取对应的专业知识,问题是并不能保证所学的知识会被理解并掌握,可能不能促进人们的学习[5]。因此,在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新的知识传递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该新方式不仅要减轻人们的认知任务,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从而真正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和领悟。
“微课程”学习的最显著特征是“微”,因此微课程初期便是依据该特点而发展扩大的[6]。“微课程”这个概念的起源是相关专家提出的“微型课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微格法教学”,然后发展成为“微小视频教学法”,最终成为目前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这个概念的内涵已经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但不管如何变迁,它都围绕“微”这个字,这是它的本质特质和本质内涵所在。
调查表明,其他发达国家的微型课程教学目前正蓬勃发展与运用,在中国相关学校也逐步运用微型课程对学生教学,结果表明,微型课程在我国前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认可,这就是我国“微课程”的萌芽和起始阶段[7]。2011年,专家胡铁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是评审小组的专家因时间太短,不能将相关参赛的作品完整地看完,所以专家就建议参赛的教师应该以核心知识点为讲解内容,用微型视频的方式来参赛,这其实就是我国的“微课”建设的雏形。我国目前的“微课程”理论并不是从国外复制来的,应该是在教师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在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已基本完全扎根在我们教师的心中。
二、微课程设计问题
微课程是目前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很多高校的教师教学中被尝试和使用,该方式在高校中运用非常普遍。微课程的教学也是强调问题意识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者发现,“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大部分作品制作主要是课堂教学实录,该形式与正式的课堂教学区别很小,微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不大。发现这些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还是以知识灌输为目的,没有完全体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没有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教育学生的问题解决方式,绝对不能靠教师一人对知识的全盘灌输,必须要让全体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思考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微课程运用的必然之义。目前,国内外对微课程已经有了相关研究,但都还处于起步原始阶段,相当不成熟。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必须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本研究将从课程知识框架体系设计、微学习任务划分、微课程设计、微视频脚本书写、微视频拍摄制作、微课程辅助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展开阐述,建设流程详见下图所示。
微课程建设流程图
三、微课程组织问题
分析微课程设计后发现,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要特别兼顾各种知识类型,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不管是微课程的设计还是微课程的组织方面,社会上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微课程的设计来说,必须深入研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方面的微课程设计。对于微课程的组织,要运用知识地图,迫切需要关注问题解决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在关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加强知识地图,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始终是教育人员关注的核心内容。由于问题不同,该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必然不同。如何解决问题首先要考虑问题的属性,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解决者对该问题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才能真正解决该问题。
问题的解决是指在面临困难情境时,为摆脱困难而设定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解决途径或者得到答案,从而达到设定目标的过程。在教育教学领域问题解决需要根据一定的目标,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和思维操作或是通过某种推理、算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或得到答案。
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程分析
作者设计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程学习调查问卷》,并将它用来检测学生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程的学习及表现效果。本问卷调查对于实验1班,发放问卷调查表一共40人份,其回收率100%,其结果分析如下: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程的设计,每节课时长都在5~6分钟,在对于微课时长的分析过程中,发现80%(32人)的学员觉得微课时长是非常合适的,有10%(4人)学员提出微课时长比较长,10%(4人)学生提出微课时长特别短。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5~6分钟之间的微课时长是比较恰当的。
以问题解决的微课程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对微课进行调研。在微课解决能力的调查中,90%(3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好非常合适,10%(4人)认为比较合适,无学生认为不合适。
依据《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的问卷调查结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微课程,90%以上的学生还是相当满意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微课程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大部分学生对微课程进行有选择性的利用。
该门课程的考核将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五个等级,91~100分确定为A,81~89分确定为B,71~79分确定为C,60~70分确定为D,59分及以下确定E。2018级一班和二班参加考核。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所在班级2018级一班考试结果分析成绩所在区间等级人数百分比91~100A1544.12%81~90B1235.29%71~80C720.59%60~70D0059及以下E00平均分87.35及格率100%最高分98.5最低分75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所在班级2018级二班考试结果分析成绩所在区间等级人数百分比91~100A821.62%81~90B1335.14%71~80C1129.73%60~70D513.51%59及以下E00平均分78.50及格率100%最高分94.50最低分60
从考核结果来看,两个班均没有E等。从平均分来看,一班平均分87.35,而二班的平均分78.50,一班学生学习平均成绩比二班学生高出8.85分。另外,一班学生的A等有15人,而二班学生只有8人,二班比一班整整少了7人,另外,一班的高分段学生比较高。一班B等12人,二班B等11人,大致相当。一班C等7人,二班11人,一班无D等和E等学生,二班D等学生为3人,显然不如一班。
再从学生成绩的等级、成绩的平均分分布可以看出,一班学生明显高于二班学生。一班学生的最高分是98.5分,最低分是75分;二班学生的最高分是94.5分,最低分是60分,由此可见,二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均远远低于一班。从报表中还可以看出,一班学生的成绩几乎集中在A等和B等,占80%以上。相对来说,二班学生的成绩几乎集中在B等和C等,A和B只有56%左右,显然一班的成绩优异。
南通开放大学建筑类专业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紧紧依托建筑行业龙头企业,特别全面地推广开放学徒制的办学,特别举行现代的学徒制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系统、构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我校应尽早完善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评价系统、质量监控体系,为江苏乃至全国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分析一下一班学生和二班学生的成绩,认为他们两个班原先的学习成绩几乎一样,非常接近,但在对他们采用微课程教学试验之后,明显可以看到微课程教学的一班成绩非常好,远远高于未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二班。因此,本研究认为微课程教学效果很好,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可以看出学生在接受微课程教学试验后,会有意识地学习微课程教学中的技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学会了解决相类似的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学生会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懂得了科学设计方案并合理解决相应的问题。一班与二班的学生相比,一班更为突出。研究得出微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