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纪诗翁臧克家的养生之道

2022-12-14向南

人人健康 2022年21期
关键词:臧克家胡同散步

■向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笔下。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农民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评价他:“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臧克家活跃于文坛70 余载,可称得上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扎根现实的诗人

臧克家生于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前清举人,父辈叔伯都喜文爱诗,这使得臧克家在小的时候便受到了很好的古典文学熏陶。

1923 年,臧克家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当时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并练习写作新诗。1925 年,他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了处女作《别十与天罡》。1930 年,他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在校期间得到了老师闻一多的鼓励与帮助。在创作上,他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写出了泥味十足的乡土诗,他说:“我爱泥土,因为我就是一个泥土的人”。不久后,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在文学界引起很大轰动。朱自清评价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运动,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满怀热情,冒着被敌机轰炸的风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又率文工团的同志前往深山之中为游击队员加油鼓劲,他甚至还亲身参与了随枣战役,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在当时那种艰苦的革命环境中,臧克家仍未放弃写诗作文,他用一篇篇文章热情讴歌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他的诗也由抒情逐渐转向深刻,既有饱含血泪的低吟,又有满怀豪情的高歌,激励了更多的人勇敢战斗,顽强抗争。

1949 年9 月,臧克家从香港回到北京,先是在人民出版社工作6 年,后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工作,专心从事文艺工作和写作。

“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晚年时期的臧克家再次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他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希望与憧憬全部放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些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作品先后出版,并且被翻译成多个版本远销世界各地。

2004 年2 月5 日,诗坛巨匠臧克家病逝于北京。

世纪老人的养生经

作为一位世纪老人,臧克家十分懂得养生之道,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

臧克家能够健康长寿,并非来自良好的遗传基因。他的父母都是英年早逝,他本人也是从青年时代就体弱多病。作家舒乙在他的文章里写道:“打认识他的时候起,就知道他是个‘病包儿’,肺不好,心脏也不好,瘦弱,外出参加集会每次都要早退,需要好好休息的。偏偏这位‘病包儿’活得比谁都长久。”

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臧克家从自身几十年的体会中总结出一首歌谣,并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

笑对人生

臧克家生性乐观,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他的女儿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笑脸,他永远都是笑对人生。”臧克家认为:“人的思想要开朗、要开明、要开放,做人首先要认清人生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生与死,才能长久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热爱生活,达到身心两健,益寿延年。”他还说:“老年人要豁达,精神生活要充实,要接受新事物,‘朝闻道,夕死可矣’。”

正视疾病

臧克家在90 多岁时腰不弯,背不驼,耳稍背,眼却不花,说起话来底气十足。但他却常说:“可别以貌取人,有时我也‘外强内弱’,所以我可不敢得意忘形。”他患有多种疾病,如心脏病、梅尼埃病、神经衰弱等,有的病已有四五十年的病史了。因此,跟医院打交道也在所难免。他从不讳疾忌医,强调有病早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从医嘱,争取早日康复。关于治病和养生,他深有感触地认为,只要打针、吃药,积极地接受治疗,再加上天天起早健身,修身养性,不急不躁,劳而有度,吃好睡好,心胸开阔,经过此番“妙法”,疾病一来,就被打跑。

清淡饮食

在饮食方面,臧克家崇尚清淡,他不吃补品,不沾烟酒,对鱼肉和山珍海味也兴趣不大。他认为最养人的食物就是自家的饭菜,作为地道的山东人,他最喜欢吃葱、蒜、咸菜和花生米这“老四样”。尤其是大葱和大蒜,几乎每餐必食。“我知道吃葱、蒜对身体有好处,可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喜欢吃。而如果说我在饮食上还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就是每天晚上我都要喝一碗杂粮粥。将大米、小米、红豆和黑米各抓一把,煮成粥喝掉。夏天和冬天还可以再分别加入绿豆和红枣,味道简直好极了。”

童心不泯

平时在家里,臧克家更喜欢与小外孙待在一起,并且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匪夷所思而又有趣的问题,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让臧克家保持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臧克家居住的胡同里有两所幼儿园,他是那里的常客,总是与孩子一起玩耍,有说有笑。臧克家在街上散步时,也时常有孩子向他问好,他口袋里老揣着糖块,见了孩子就给糖吃,胡同里孩子们欢呼“臧爷爷”的声音有时可以用此起彼伏来形容。臧克家曾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有许多、许多小朋友,小的不满周岁,大的刚进幼儿园。”“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也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个。”在其为斯霞同志《我的教学生涯》题句时也写道:“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孩子们是臧克家的感情寄托,也许他长寿的秘诀就包含在这颗童心里面。

坚持散步

在臧克家居住了几十年的那条不算长的胡同里,每天人们都会看到他散步的身影,这也成为胡同里一道风景。臧克家曾对人说:“我能活到九旬,每天坚持散步两小时,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每日散步4次,清晨天还未亮时一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半小时,不管下雨、下雪还是刮风,都照走不误,他说他这叫风浴、雨浴、雪浴,号称“三浴”。

亲近自然

臧克家坚持每天早、中、晚到林间小道散步,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去呼吸新鲜空气。他还长年坚持给院子里的小鸟喂食,细心地掰碎从自己口中省下来的馒头、米饭,撒在鸟儿容易看见的地方,每日更换一碗清水,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有一度他很不愿意搬家,不愿意离开赵堂子胡同那座小院,理由很简单,舍不得麻雀和邻居。臧克家曾对家人说,有多少回,他都是听着雏雀的叫声酣然入睡的。

这样乐观、活泼、有趣的臧克家,自然能够健康。

猜你喜欢

臧克家胡同散步
默静在晚林中
散步的收获
散步
老马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