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建议
2022-12-14刘琴
刘琴
(霍邱县城关林业工作站,安徽霍邱 237400)
林业造林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在林业造林期间,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借助先进技术理念,提升造林综合效益。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可促进当地林业发展,保护生态资源,抵御风沙与水土流失。营造林业生态应以林业发展为突破口,深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常见林业造林方法及应用要点
1.1 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为当前林业造林作业中常用方法之一,具有适用性强、操作便捷的优势,且育苗周期相对较短,在大规模造林工程中较为适用。播种造林适用于播种易发芽、种子多的林木品种。播种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确保林木正常生长发育,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灾害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干扰。除此之外,当采用播种造林方法时,需要降低区域内人员活动频率,避免人为活动降低播种造林效果。该造林方法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使树苗自由生长发育即可。播种造林多采用撒播、条播、穴播等方式,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以提升发芽率,确保苗木健康生长。为避免苗木生长受损,确保发育效果,应于春季播种。
1.2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是由专业生产基地培育幼苗,将根系完整、生长健康的苗木运输到造林区域移栽的造林方式。以栾树、杨树为例,苗木高度为30~300 cm,栽植深度控制在10~50 cm之间,并在周围设10~30 cm深排水沟,苗木移栽造林株行距控制在50 cm×50 cm左右。在苗木移栽期间,应严格控制起苗时间、含水量、运输时间。在正式栽种前,需要浸泡苗木根部,使苗木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同时,剪除病虫根、烂根、伤根及侧根,降低苗木发病率。移栽时,应采用“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方式,即正式移栽前回填1/3土,放置苗木后再次回填1/3土,将苗木移栽固定后将剩余1/3土回填。在此期间,可轻轻提起苗木,确保土壤与苗木根系充分结合后将苗木扶正,踩实回填土固定即可[1]。
1.3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方法在提高苗木管理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应用分殖造林方法时,必须选用存活率高的苗木,以确保苗木可良好适应林区环境,提升苗木造林成活率。在采用分殖造林方法前,应在林区造林区域挖出面积为50 m2左右的深坑,将树苗按水平方向置于深坑中,并根据苗木根系发育程度控制坑深,确保其可以满足苗木根系生长需求[2],以发挥出分殖造林的最佳效果。不同苗木种类的根坑规格不同,为有效应用分殖造林方法,需要熟悉所栽种苗木的种类,保障坑深符合要求。分殖造林主要运用根系进行种植造林,因而完成根系营养器官栽种后,需要严格控制浇水量。浇水过多,会阻碍根系呼吸,造成腐烂;浇水过少,会无法满足苗木生长发育要求。分殖造林适用于小规模造林工程,可确保造林效果,保障苗木成活率。此外,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杉木、柳树、杨树造林中,可极大地缩短造林育苗时间。
2 营林生产管理建议
霍邱地区主要种植杨树、国外松、香樟、栾树,且森林火灾及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严重制约了当地林业发展。为调整霍邱地区林业结构,提出以下营林生产管理建议。
2.1 加强灾害防治
为缓解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虫害侵扰,应调整树种结构,采用分类经营的方式,改造单一品种林区结构,营造混交林。当前,霍邱县营林生产管理的重点为更新林区树种,保护天然林资源,有效防治松材线虫,加强林业改造,完善林区结构,保障林区综合效益[3]。在营林生产管理期间,一旦发现林区内出现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应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虫害的发生,减少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对林木的侵害。在科学造林营林技术的指导下,霍邱县已逐步开始营造混交林,松材线虫、美国白蛾防控力度得到增强。为提升造林营林生态效益,在防治美国白蛾时,应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治手段,如释放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在释放天敌时,应根据林区规模及以往病虫害发生程度确定周氏啮小蜂的释放数量,避免周氏啮小蜂过多破坏林区生态。此外,还需要加强防火宣传,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工作,严惩违规用火人员,并根据林区结构制定防火应急预案,定期组织防火应急演练,降低林区火灾发生概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根据林区结构制定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并实现该机制在林区的全面覆盖。定期清理枯死树木,避免枯木在高温照射环境下引发火灾。各相关部门之间应产生联动,加强林业治理,通过强有力的林区灾害防治手段,提升营林生产管理质量。
2.2 强化林地抚育
在林地抚育期间,需要重视林区土壤质量,确保林木在适宜土壤环境中生长发育。应跟踪调查造林苗木,查看苗木生长发育情况是否符合预期,若发现根部裸露、苗木歪斜的现象,需要立即松土,培土扶正,改善土壤条件,为苗木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加强对施肥管理的重视,采用基肥、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根据苗木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肥料组合,合理施用钾、磷、氮肥等[4]。在高温干旱时,施肥、灌溉应同时进行,并于施肥后进行松土除草,调节土壤性能。在林区内建设监控体系,通过视频监控、传感控制等技术手段加强林区普查监测,一旦发现火灾或病虫害隐患,需要第一时间查证。为进一步提高营林生产管理质量,应采用动态化监测方式,确保林区监测体系切实发挥效用。此外,还可采用农林间作的方法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区土地利用率,完善林区生态结构。农林间作农作物多选择豆科植物,不可选择高秆植物。应注意控制间作植物距离,并结合农作物与林木生长状况进行施肥,延长林区生物链。
2.3 注重苗木运营
加强造林营林苗木运营可丰富环境效应,提升林区经济效益。现阶段,市场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为提升造林营林生产管理质量,应转变苗木经营模式,运用私有制、承包制等模式管理苗木基地,使苗木基地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得到长足发展,为林区林木种植提供保障[5]。苗木基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管理模式,依据当地林业市场需求完善运营体系,确保苗木培育等工作顺利进行。当地林业部门应加强对苗木基地运营模式的关注,检查苗木基地是否按照合同经营管理,并根据苗木基地发展情况建立奖惩制度。若苗木基地出现经营管理漏洞,应予以惩处,确保苗木基地稳健发展。
2.4 完善营林标准
我国多以生产面积作为营林生产统计依据,该方式存在较大缺陷,如无法反映林木成活率。在实际营林管理期间,部分工作人员为完成林区建设考核而随意调整种植计划,且林区种植行为存在随意性,易降低林木成活率,不利于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6]。为避免上述问题,应结合林区实际情况完善营林标准,并严格落实营林标准,做好监察工作,将种植总量、树木成活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营林生产管理评价指标中,以规范营林行为,提升营林造林综合效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为现阶段常用林业造林方法,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应做好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防火工作,落实防控举措,减少外部因素对林业发展建设的干扰。同时,需要强化林业抚育工作,注重苗木运营,完善营林标准,逐步优化林业发展结构,推动林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