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实践中大学生工匠精神软环境的优化路径

2022-12-14张彩云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张彩云,赵 冬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工匠精神的“种子”可以在学校孕育,但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专注、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生产服务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企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企业实践是人类实践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大显身手的好平台,也是工匠精神形成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这种特质意味着“职业界”负有主体教育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及职业教育法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都强调职业教育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实践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工匠精神的养成。

一、企业实践的内涵及其对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

(一)企业实践的内涵与目的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动手去“做”,而最有教育意义的“做”莫过于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在企业(或未来的就业单位)的入职岗位上进行,以工作情境代替学习情境,通过工作岗位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1]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技能,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学习过程。在强调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背景下,企业实践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型形式,它对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2],增强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既能起到综合检验的作用,又能起到加强或弥补的作用,因而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实践对培养工匠精神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实践就是形成时代精神、代表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方向的社会活动。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在企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1]。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通知,强调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前熟悉岗位、引导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要求地方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结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政策、项目引导等措施,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教育部等八部门推出的政策,其目的不仅在于要求保证实训实习场所与设备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在于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二、企业软环境对工匠精神培养的不利因素

(一)企业内部软环境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消解

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需要企业实践,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否培养出工匠精神,关键取决于企业内部软环境。企业内部软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3]

1.企业功利主义泛滥。第一,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生产,企业没有外部竞争压力,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基本一样,工匠精神缺乏生长的肥沃土壤,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较高,种类单一,质量一般,甚至品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纷纷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完善。在发展模式上,企业普遍追求薄利多销型发展模式,努力追求生产和销售量的扩张,通过扩大产品基数,带动整体销售利润的提升。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相比花费力气提高产品质量,这一发展方式立竿见影,而且能快速获得利润,无须考虑通过技术革新、激发工匠精神,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等策略。第二,不能长久专注核心产品。企业提高自己核心产品的专注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先决条件。日本的长寿企业很多,超过200年的企业就有3100家。这些企业经营理念之一就是专注于某种产品或者技术,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世代相传。[4]回顾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有个共同特点,即“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一旦发现某个行业具有丰厚的赢利机会,便会纷纷进入。例如:前些年,市场上房地产行业比较热,开发利润高,于是,一些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便改变了经营策略,放弃或减少原有生产投入,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业。这与一些职业院校“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如出一辙。在他们看来,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获得利益要远高于专注于产品生产所带来的利润。在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驱使下,企业更多地去寻找短期获利的行业,而不愿改进设备技术,培养技术人员,激励员工研究工艺改造,关注产品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甚至在发展形势不利的时候,想方设法减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在这种投机心理的企业环境中,员工也难以专注生产技艺的提高,工匠精神培养就无从谈起。

2.企业质量意识缺失。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品牌,需要靠过硬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去支撑。如果没有后者,品牌就成为无源之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一些企业不断追求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获得了市场认可,成为行业中的成功者。可惜,很多明星企业未能一以贯之,最后被市场淘汰。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寿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工匠精神缺失密切相关。一些企业质量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设计轻工艺。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仍固守“粗放式”经营模式。据统计,我国只有“43.64%的企业有专职的质量高层管理者,约1/3的企业在质量和生产部门建立了质量责任制度”“72.3%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设立有最高领导参与的质量委员会,64.5%的企业高层领导没有亲身参与质量改进,40%的企业在研发、售后、设备、物流等关键部门没有建立质量考核指标”[5]。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的质量管理成熟度为67.6分,小型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为56.0分。绝大多企业的质量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3.企业创新精神不足。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精神的核心内容。没有工匠精神,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质量为先”,创新成为中国企业迈向高端制造的主要战略。在企业创新体系中,工人是一线劳动者,也是技术创造者。他们熟悉生产工艺,熟练掌握技术,是工匠精神最忠实的践行者。近代日本工业一开始是从引进和学习欧美的先进技术开始的。战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他们改变了模仿欧美先进技术的经营策略,注意力转向了把引进先进技术与模仿、改进、创新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我们观察日本工业,眼前常常呈现一些高质产品,却很少想到那些产品背后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技术创新”[6]。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了很大进步,但功利、浮躁的心态仍较普遍。

(二)企业外部软环境对企业工匠精神的制约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构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

1.重“劳心”轻“劳力”的传统观念。工匠精神植根于文化土壤,同时,也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传统观念对工匠实践活动领域最大的影响是人们对于工匠职业、工匠技能、工匠使用技能开展生产活动的认同,社会对于工匠技能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习俗观念。”[7]中国历史具有悠久灿烂的工匠技术文明,也有对一技之长的工匠的尊重,甚至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名言。但总的看来,社会普遍缺乏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具有高超技艺的匠人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匠人及匠技为君子所不齿。按照古代“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列顺序,手工业者的地位还比不上农民。多数的工匠都是为了谋生而选择的,因而无法享受自身职业所带来的乐趣,因为“不能乐在其中,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8]。优秀的人才往往会在机会合适时就离开这种“卑贱”的职业。由于没有科学文化根基且不能自成体系,又依附于儒家文化,古代工匠精神始终没有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直到今天,工匠这一职业在人们心中往往不及教师、医生、白领等其他职业体面、有地位。

2.大行其道的“经济唯物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价值观却出现了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人过于追逐金钱物质等外在的东西。进入新世纪,资本“野蛮”增长,人们的眼光投向财富的增长,做事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而全然不顾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经济唯物主义”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它将人的存在自然化为进行盲目的相互斗争的物种。“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成为工业经济的附庸,追随着市场的指挥;与技术相关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培训,被庸俗化理解为头脑简单的技术活并没有精神的价值。”[9]

3.人才评价及制度的不利影响。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但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对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奖励制度尚不完善,对工匠精神传承、培育的保障尚不健全,技术工人薪资的提高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工匠精神的承载主体没有形成崇尚劳动的精神圈和文化生态系统。突出问题表现在大众对普通教育的认可远远高于职业教育;社会对国家公职人员岗位趋之若鹜,对技术工人却冷眼相看。企业单位对不同性质人才的待遇、支持与奖励机制也大相径庭。在考试、评价制度上,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本科院校使用同样的笔试卷,分数和学历成为人才评价的指挥棒。

三、企业实践中工匠精神软环境的优化路径

优化企业实践的软环境,需要重建社会文化价值观、企业质量文化和制度体系,为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

(一)构建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文化体系

1.树立崇尚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企业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工匠,也不缺少工匠精神。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建设和优化适宜工匠精神生长的文化环境。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引领要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社会便以其官阶为本位,多数人便趋之如骛。如果社会普遍急功近利,幻想成为明星一夜暴富,多数人便会失去耐心,不会踏踏实实,精耕细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敬业,就是崇尚工匠精神。如果敬业爱岗、推崇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10]。

2.建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强调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强化企业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精神、服务意识等。在质量文化要素中,工匠精神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德国大部分企业一直把员工秉承工匠精神当作企业腾飞的秘密武器,对拥有工匠精神的员工不吝奖励与赞扬;日本则把提高员工“职人精神”比喻为技术立业的基石。他们都把员工的工匠精神视为企业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惜重金奖励。被誉为日本“时代匠人”、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设置了与诺贝尔奖金相同的技术创新奖项,专门奖励那些专注工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其企业集团致力于“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努力促使工匠精神转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准则。

3.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近年来,随着央视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工匠精神重回社会舆论的中心,一个尊重工匠及其创造精神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和地方要持续不断通过多种新媒体进行宣传,提升传播力。编辑出版大国工匠人物与工匠精神研究专著,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让中国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工匠精神世代流传。

(二)完善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我们需要通过国家、社会、企业等多个层面的制度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搭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通过法律、制度与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等多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为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建立和完善国家制度,滋养工匠精神土壤。制度建设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优化制度供给是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传统农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要新的制度土壤来保障工业化条件下工匠文化的建设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滋养现代工匠精神的土壤。通过制度完善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现代工匠精神的重塑构筑健全的制度地基。构建“工匠精神养成”的法律法规制度,改善和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打击伪劣产品,保护高端产品技术,使得工匠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并得到应有回报;提升产品和服务标准,以产品质量为驱动,构建“质量共治”的法制体系;[11]第二,改良人才评价制度,壮大更多优秀工匠群体。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改革政府、企业、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人才评价标准改变了,社会地位提高了,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慢慢形成了,社会对于技术工人没有了偏见,人们就愿意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去进行职业的选择,技术工人才能热爱和满足于自身的职业,把劳动光荣的理念代代相传,支持子孙后代就读职业院校,才能产生具备工匠精神的工匠群体;第三,完善国家工匠激励制度,增强工匠荣誉感。设立政府认定、社会认同的工匠荣誉制度,增强工匠群体的荣誉感。

2.建立企业工匠制度,为技工提供双重保障。工匠精神的发扬、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内部体系的管理和规范。德国和日本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全世界所称道,与其说他们的企业员工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他们的企业有保证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因此,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

第一,建立良好的技工保障制度。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辛勤劳动者、奉献者、精益求精者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等或更多的报酬,让他们能够因为工匠精神而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喜悦和自豪。

第二,建立工匠精神激励机制。没有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没有工匠奖励制度,就没有精益求精和技艺的超越。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奖励的心理需求。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激发更多技术工人创新进取,持续精进,去追求产品的完美,使其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这是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普遍做法。

第三,建立工匠继续教育制度。企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员工在职教育中,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校企合作、劳模报告会等系统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培养技工基本心性、品德,并进行技艺切磋和传承,引导职工养成工匠习惯,并升华为工匠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工匠型、创新型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