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球虫病的防治与诊断措施
2022-12-14金振华薛沾枚王丽坤张国华
冯 博,金振华,张 备,薛沾枚,王丽坤,张国华,张 莹,陈 亮
(1. 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寄生虫病是目前危害养羊业的一类重要的疾病,可对羊群造成严重的威胁[1],羊球虫病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羊球虫病是由顶复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亚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属多种球虫寄生于羊黏膜上皮细胞内而引发的一种原虫性疾病[2],可造成羊机体出现损伤,影响羊的营养吸收,阻碍羊群正常生长发育,降低膘情,影响经济性能指标[3]。患病羔羊轻则腹泻脱水(粪便中偶尔带血)、贫血、厌食消瘦、被毛粗乱,重则死亡;青年羊、成年羊大多为亚临床感染,但可对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产生负面影响[4]。各品种、阶段的羊均对球虫易感,其中以1~3月龄的羔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5]。
羊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不同阶段的羊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菅忆晨等[6]调查了海南省三亚市海南黑山羊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通过显微镜在黑山羊肠道检测到了5种球虫,感染率为75%。对于畜牧生产而言,掌握羊球虫病流行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预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梳理了近年来相关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羊球虫病的临床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由于山羊和绵羊的某些艾美耳球虫卵囊在形态学上较为相似,早期曾被人们视为同一种,种名通用于山羊与绵羊之间。近年来在多次卵囊交叉传递试验中发现,羊球虫具有宿主特异性,在山羊与绵羊体内寄生的球虫属于形态相似的不同类型,分别冠以不同的种名,以免出现混淆。
截至目前,基本上已得到公认的山羊球虫为艾美耳属的13种[7],如雅氏艾美耳球虫、阿氏艾美耳球虫等;绵羊球虫为艾美耳属的14种,其中阿撒他艾美耳球虫对绵羊的致病力强,绵羊艾美耳球虫、小艾美耳球虫对绵羊则具有中等致病能力。
1.2 生活史
种类不同的球虫生活史几乎相同,发育过程均包含裂殖生殖、配子生殖以及孢子生殖。前两种在宿主体内进行,也称体内发育阶段;孢子生殖阶段在外界环境中进行,也称外生发育阶段。此3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周期[8]。
球虫卵囊可通过感染羊的粪便排出,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经过孢子化过程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不同温度条件下,孢子化完成的时间不同;大多球虫卵囊在29 ℃条件下经过22~24 h 能够完成孢子化过程;若温度在8 ℃以下或在35℃以上,卵囊将停止发育,无法完成孢子化过程[9]。
羊食用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卵囊通过吞咽进入羊的胃中,在胃液作用下逸出子孢子。子孢子自身屈曲、弓张或滑行运动、胃肠蠕动进入到小肠后段乳糜管上皮细胞内,随后通过细胞质移动到细胞核周边,逐渐形成滋养体[10]。滋养体细胞核经过多次无性复分裂后形成裂殖体及其后代裂殖子[11]。第一代裂殖子破坏寄生细胞,再次侵入未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开始第二代裂殖生殖。进行一定代数的无性生殖后,裂殖子发育成为大、小配子母细胞,即雌性、雄性细胞。雌雄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合子(虫体)[12]。授精后形成卵囊,宿主细胞破溃,卵囊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1.3 发病特点
羊球虫病大多在春、夏、秋三季流行,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因球虫种类和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冬季低温不利于卵囊发育,故很少发生感染[13]。发病羊与隐性感染羊是羊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羊球虫病卵囊通过羊的粪便排出体外,对饲料、水体、牧草、用具和环境等造成污染。
各品种的绵羊、山羊对此病均具有易感性,以羔羊最易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的羊[14]。成年羊发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病例较为少见;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羊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量逐渐减少[15]。此外,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化、长途运输、断奶、恶劣天气和恶劣的饲养条件均可能导致羊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球虫病[16]。
有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的羊各类球虫的感染率和优势率不同,如羔羊的克氏艾美尔球虫的感染率和优势率较高,家山羊艾美尔球虫的感染率和优势率较低,而成年山羊则与此相反[17]。1 岁以下的山羊克氏艾美耳球虫、羊艾美耳球虫和约奇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率高于成年山羊;1~3月龄的山羊克氏艾美耳球虫和艾丽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率和优势率,特别是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的山羊,家山羊艾美耳球虫和约奇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率和优势率则低于其他年龄的山羊[18]。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羊球虫病的潜伏期为11~17 d。根据感染类型、强度以及羊的年龄、抵抗性和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羊球虫病可分为慢性、急性。慢性病程可长达数周,急性病程一般为2~7 d。患病初期,羊出现粪便不成形和软便等症状,精神和食欲正常;出现上述症状3~5 d后,患病羊出现下痢症状,粪便为粥样或水样,呈黑或黄褐色,并伴有黏液、血液及大量的球虫卵囊,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患病羊迅速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体温正常或稍高。严重感染者最后衰竭而死,耐过羊则长期生长发育不良。羊球虫病的病死率一般为10%~25%,有时可达80%以上[19];成年羊多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异常表现[20]。
患病羊死亡时身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对患病羊进行解剖检查,可发现胃部黏膜呈弥漫性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肝脏部位轻度肿胀,表面或者实质部位出现斑点,胆管部位扩张,胆汁浓稠;小肠病变明显,在肠壁黏膜部位产生白色结片;大肠部位不存在明显的病情表现,对肠道结节进行镜检可检测到虫体[21]。
3 诊断与防治
3.1 诊断
目前,临床上仍采用饱和食盐水法检测诊断粪便中是否存在球虫,若能够检出,需要通过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确定每克粪便中球虫卵囊数量。但因个体存在差异,且操作可能存在误差,临床诊断仍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22]。
上述方法虽简单易操作,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检出率低、无法区分球虫种属、难以进行大量检测等。因此,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许多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球虫的相关研究,如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23]。
3.2 预防与治疗
3.2.1 饲养管理预防
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是衡量养殖业的重要参数,与饲养方法、动物健康和疾病发生概率密切相关,影响饲养成本和经济效益。若饲养密度过大,可减小空间占用面积,节省成本,提高效益,但羊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易引发各种疾病;若饲养密度过小则浪费饲养空间,增加饲养成本,减小利润。无论饲养密度过大过小,均不利于饲养管理[24]。建议每只羊在圈舍中占有面积为1.2~1.5 m2。此外,北方地区冬季饲养密度应大于夏季,而夏季应尽可能降低饲养密度[25]。
疾病发生率与饲养环境的卫生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寄生虫病。因此,保持干净、整洁的圈舍环境是有效预防畜禽寄生虫病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确保圈舍干燥通风,及时清除圈舍的粪便和污物,并运送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定期对饲槽和饮水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随时清除圈舍周边的垃圾、杂物。将死水池填平,同时加强杀虫、灭鼠工作的力度[26]。此外,应调查该地区和农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筛选出优势物种,并选择具有高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27]。3.2.2 药物防治
氨丙啉和磺胺类药物对球虫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养殖中,可按照1.2 mL/kg剂量使用3%磺胺氯吡嗪溶液治疗球虫,每日1 次,持续服用3~5 d[28]。也可按照25 mg/kg的剂量服用氨丙啉,连续给药14~19 d,或按照50 mg/kg的剂量连续服用4 d[29]。梅雨季或秋雨季,可在羊饲料中添加5 mg/kg的氨丙啉混饲,持续使用3周[30]。莫能菌素和百球消克对球虫也具有较好的驱杀效果,临床中可采取两者交替使用的方式治疗驱杀球虫[31]。李玉婉等[32]研究发现,按20 mg/kg 喂服妥曲珠利或按1 mg/kg 喂服地克珠利,每日1次,用药后14 d,球虫卵囊转阴率均可达100%。
随着中草药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33],也有学者针对中草药对球虫的治疗效果展开了研究。如韩楠等[34]研究了由常山、苦参、黄芪多糖、芽孢杆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组成的复合制剂对感染球虫的小尾寒羊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制剂短期治疗效果不如地克利珠和氨丙啉,但用药后14 d 的治疗效果相当。目前有关中草药对球虫治疗效果的研究极少见,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应当改善羊舍周围环境,做好消毒管理,提升羊生存环境水平,降低羊球虫病的发病概率。在日常饲养中对羊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对羊群进行疾病诊断,根据病情的特征以及症状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