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应该怎样正确进行春繁
2022-12-14徐祖荫
徐祖荫│文
贵州徐祖荫养蜂工作室
春繁是一年中养蜂工作的开始。蜂群越冬之后,工蜂老化,哺育和生产能力减退,部分老蜂逐渐死去,群势减退,需要通过春繁来实现新老蜂交替,恢复元气,发展群势,顺利进入春蜜生产期。
但春繁前中期气温尚低,寒潮阴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若春繁时机选择不对,措施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新老蜂交替不顺,蜂群发生春衰,或致蜂群发病(中囊病);或因饲料不足饿死蜂群。许多初学养蜂者都在问,什么时候开始春繁最合适,怎样正确春繁?下面就这些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什么时候开始春繁合适
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统计,一般旬平均气温达6℃~8℃时(蜂群结团越冬的温度在4℃~5℃),就可以正式包装春繁。由于各地的气温不同,因此,合适的春繁时间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表。
不过,从南北方的气温条件看,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南方温热地区(如广西、福建),可在大寒节前后开始;南方大部分地区,在立春至雨水期间为宜。北方及高海拔地区,则在雨水后到惊蛰期间。但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由于各年度间气候会有变动,所以每年具体适宜的开繁日期还要根据当年、当地的天气情况确定,比如2022年春季,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我国南方多地气温偏低,早春长期低温阴雨,甚至出现大面积降雪。据中央气象台报告,我国南方早春较常年同期气温偏低2℃~3℃,2月中旬雨水节期间,甚至偏低5℃~7℃,广州最低气温达4℃,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开玩笑地说:“今年的广东变成了广冻”。笔者打电话询问湖北、浙江及贵州等地的蜂友,由于气候影响,今年许多蜂场大都相应推迟了包装春繁的日期。
冬春之交的蜂群春繁期往往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春繁前中期往往气温偏低(旬均温6℃~8℃以下),寒潮频繁,温度变化剧烈;其二,春繁前中期由于气温低,外界缺乏蜜粉源。即使有少量蜜粉源,蜂群也因气候不良难以外出采集。在春繁的前中期,蜂群繁殖往往要靠群内原来贮备的饲料培育蜂子。如果原先贮存的饲料实在不足,可以通过补粉补蜜的方式,给蜂群及时补足所需的饲料(蜜、粉、水、盐)。这个时期只要群内饲料充足,加强保温,蜜蜂不出门就可以在群内正常繁殖,所以在当年幼蜂大量出房之前,蜂群实际上是可以“圈养”的。但是,一旦幼蜂出房,就需要外出飞翔排泄,如因低温阴雨,长期不能外出排泄,幼蜂就会产生大肚病,影响到蜂群正常繁殖。蜜蜂适宜外出排便的温度,一般要求白天气温在10℃~12℃及以上。适宜人工包装促繁日期的设计,还应按幼蜂出房后能达到排泄温度的日期,往前推25 天左右(中蜂繁育一代子需20 天,出房到飞翔排泄需3~5 天)。例如贵州海拔800~1000m 左右的地区,白天最高气温上升达到12℃左右频率最高的时期,大约最早会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往前推25 天左右,可以在2月上中旬即立春后包装春繁最为合适(与前面所提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包装春繁日期相吻合)。且此时由于气温显著回升,外界蜜粉源(油菜)也陆续开花流蜜,有利于蜂群利用。同时,因此时大量新蜂陆续出房,顺利实现了新老蜂交替,大大增强了蜂群的哺育力和采集力,蜂群进入了增殖的快车道,强群甚至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进入春蜜生产期。所以,考虑包装春繁的日期,还要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幼蜂大量出房的日期应该处于外界蜜粉源较为充足的时期,这样能省工省料,既节约了饲养成本,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疾病,长期低温不便管理,蜂群缺蜜死亡),也相应提高了养蜂者的经济效益。
二、春繁的两个概念和两个相应的步骤
大家口头上常说的春繁,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即蜂群自然开繁;另一个就是蜂群管理上的概念,叫做人工包装促繁。南方有经验的养蜂员都会观察到,蜂场中有一些蜂群在大寒节前后(1月下旬),蜂王就会开始产卵,即蜂群自然开繁,甚至有些强群越冬期间一直都不断子。但自然开繁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最适合人工促繁的时间,如贵州海拔800~1000m 的中海拔地区,自然开繁时距外界出现较多蜜源(如油菜)的时间,大约还有40多天。
我们不提倡过早包装春繁,过早包装春繁会产生很多弊端;一是它拉长了蜂群在低温条件下的繁殖期;二是会增加蜂群因受低温冲击发生中囊病的风险,这其实对蜂群是不利的。过早包装春繁,由于外界气温偏低的时间长,寒潮阴雨频繁。群内有子之后,就会加重工蜂的工作负担,如群内饲料不足,就会迫使工蜂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冒险外出采集,又因没有蜜粉源而空飞,使工蜂加速衰老,外出死亡,蜂群新老蜂交替不畅,蜂群出现春衰。如果频繁开箱补饲,又会降低巢温,增高蜂群发病(中囊病)的风险,这样既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又达不到应有的促繁效果。
利用蜂群自然开繁的特点,在春繁期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在蜂群自然开繁后到临近正式包装春繁期间,若一旦出现好天气(白天气温在12℃以上),此时可进行第一次整巢,调整好蜂脾关系,将巢内多余的巢脾(尤其是空脾和破损旧脾)撤出箱外,为正式春繁作准备。此外,发现失王群要合并,有病群要扣王断子,缺蜜群要及时补给糖脾或蜜脾。
一旦到了如前所述合适包装春繁的时期,遇到晴好天气,就要及时抢晴给蜂群保温包装春繁。此时除添加保温物外,还应该给蜂群喂粉,补水补盐。补水补盐可通过奖励饲喂进行,通常在1 ∶1 的糖浆中(有50%的水分)加入0.1%~0.3%的食盐,并连续少量奖饲2~3 天,促蜂春繁。这次包装春繁,就叫做人工促繁。打个比方,自然开繁就好比人驾车行驶在狭窄蜿蜒的乡村道路上,信马由缰地缓缓前行,任蜂群根据自身及外界情况自行繁殖。若一旦包装春繁,满足蜂群繁殖所需的全部条件(外界气温除外),就好比人驾车上了高速,这时要踩足油门,加速开行,以加快蜂群繁殖的速度。
我们说,各地适宜包装繁蜂的时期有一个大致的规律。但具体安排在当年哪一天,这就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来决定了。只有出现适合开箱动蜂的天气,工作才能进行。这种气候在早春往往比较短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一旦时机错过,就要推迟好些天,等下一轮好天气再出现时才能动手。所以养蜂员在这个时期一定要珍惜出现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尽早包装促繁。
三、搞好春繁,应从秋天开始
越冬和春繁期间最怕的就是缺蜜,此时气候寒冷,一旦缺蜜又疏于管理,就会饿死蜂群。因为今年早春气候极端反常,低温雨雪天气很长,许多蜂场都出现了饿死蜂群的情况。其中网上有一段视频,说是南方某蜂场,七、八十群蜂全部饿死(养蜂员说是冻死)。从视频中所见,蜂群内已有大块的封盖子脾(育子消耗的饲料更多),但巢脾上根本看不到存蜜。当然,造成蜂群死亡的原因确实与连续低温阴雨,工蜂不能外出采集有关,但是,蜂群自身贮蜜不足,现找现吃,家无“隔夜粮”,也是造成蜂群死亡的重要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蜂群春繁前中期两大特点,一是气温长期偏低且阴雨日数多,且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蜜粉源,即便有,一旦遇到长期低温阴雨封门,蜜蜂也只能望花兴叹。因此,春繁前中期的饲料(主要指蜜糖)应主要依赖于巢内原有的贮蜜。
受气温及蜜源条件的限制,春繁的前中期依靠外界进蜜为生不可靠,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奖励饲喂,因为此时气温低,频繁开箱,降低巢温,会诱发中囊病。最好的方案就是在秋繁结束后,蜂群越冬前,给蜂群喂足饲料,所喂饲料量不但要满足蜂群越冬期间需要,保证蜂群安全越冬,同时还要兼顾春繁前中期的需要,保证春繁期间即使长期连续阴雨也不致缺蜜。
巢内有充足的饲料,还有一个好处,贮有较多饲料的巢脾热容量大,导热性差,一旦外界气温骤降,还能缓冲低温的冲击,这对稳定巢温和预防中囊病的发生均有好处。
一般来说,每脾足蜂应备足越冬及春繁饲料1~1.5kg。原则上是北方多,南方少,越冬期长的地方多,越冬期短的地方少。各地养蜂员应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适量的度。以贵州海拔1000m 的地方为例。该地越冬期大约为2 个月左右,每脾足蜂巢脾的上框梁下应有4~5 指宽左右的蜜线,脾的两侧还应有侧蜜,整个蜜区分布在脾上呈窟窿状,蜂巢两侧还有两张大蜜脾。
有人问,巢脾上贮蜜多,春繁时会不会产生蜜压子圈的情况。回答是应该不会,因为随着蜂群越冬和春季繁殖,蜂群会消耗饲料,腾出巢房用于育子。另外,在蜂群开始包装春繁时,可以实行巢外挂脾,即在蜂巢的隔板外多加1 张蜜脾或空脾,一旦气候不好,蜂群可将此脾上的存蜜搬进巢内作饲料。一旦气候好,外界有蜜进时,蜂群又可将采进来的蜂蜜贮存在此脾上。这样就足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不变应万变,让蜂群顺利安全春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