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下的儿童:隐忧何解?
2022-12-13陶恺
陶恺
新冠肺炎流行的三年里,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说哪种生活方式成了疫情之下世界的共同记忆,恐怕非口罩莫属。从无法忍受呼吸的逼仄,到适应这块有益于阻挡病毒的“盾牌”,再到逐渐成了“社交礼仪”“另一件衣服”,人们对口罩的情绪几经变化、五味杂陈。
对于2020年才开始将口罩作为日常“穿戴”的成年人来说,不解、怨怼、反思等种种情绪,皆因“对比”而起—在某种心甘情愿的束缚里,怀念过去可以自由呼吸的岁月。但对儿童,尤其是疫情流行时才出生的幼儿来说,戴口罩,成了认知里唯一的正确。有时,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会记录一些萌娃天真的发问:为什么从前照片上的爸爸妈妈不戴口罩?口罩是不是脸的衣服?好笑也心酸。
除了情绪之外,横亘在真实世界与感官世界之间的口罩,在尽量保护儿童免受新冠肺炎或其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造成了诸多全新的、难以预料的麻烦。
10月末,北半球凛冬将至。新冠疫情仍旧时时在世界各处反复弹跳,更多的“老毛病”也裹挟着“新冠时代”的种种蝴蝶效应,随着冬天的来临席卷而来。
这些天,美国许多儿童医院都感到苦不堪言。一种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正在疯狂传播。一时间,医疗资源挤兑的窘迫、病例数量激增带来的不安不断蔓延。
RSV不是什么新奇的传染病。与人类的老朋友感冒类似,RSV是比较常见、年年流行的呼吸道疾病。一般情况下,它也和普通感冒一样“无毒无害”,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等症状持续一到两周后,便会逐渐康复。
但当患者是免疫系统薄弱的儿童或婴儿时,RSV有时会引发脱水、支气管炎或肺炎。由于儿童、婴儿的呼吸道更为稚嫩和狭窄,RSV引起的发炎、痰液可能会引发呼吸道堵塞;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将会危及生命。所以,每当儿童高烧或表征严重,即便医院没有专门治疗RSV的办法或相关疫苗,家长也都更倾向于将他们送到医院,通过纾缓症状的方式缓解痛苦、求个心安。
口罩更是隔离儿童正常接触到RSV的重要因素。
2021年11月25日,德国斯图加特,一名护士正在照顾一名呼吸道合胞病毒患者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电子显微照片
通常情况下,RSV的流行高峰期在1月和2月,10月末至11月初这个时间还远远未到往年冬季RSV普遍流行的时刻。但美国多家儿童医院已经明确表示,因為暴发期的提早来临,医院“已被患者淹没”,非常“需要支援”。拥有丰富经验、从业25年有余的儿科主任医师甚至表示:在这么久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哪一年、哪怕是RSV最流行的1月、2月时,见过这么多急需入院的患儿。
统计数据印证了医生的感受:根据洛杉矶儿童医院的检测数据,去年冬天RSV阳性率峰值不过24%,但现在,传统峰值期尚未到来,阳性率已经达到了31%—这似乎仅仅是个开始。
在逐渐拥挤的医疗环境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康涅狄格州儿童医院已经通过州长与公共卫生专员请求国民警卫队前来支援,尽可能提升医院的护理能力应对蜂拥而至的患儿。洛杉矶、南卡罗来纳州、伊利诺伊州、南加州橙县等地的儿童医院,也相继有类似的消息传来。有些重症患者,要等上至少36个小时才能被安排到ICU,得到适宜的医疗仪器辅助治疗。
“像野火一样”,橙县的急诊室医生这样形容眼下儿童医院爆满、病患激增的场面。这把又急又重的火,正在不受控制地舔舐着措手不及的人们。
为什么一贯有固定暴发周期、重症率不大、医疗资源应对从容的RSV,这次会提前气势汹汹地到来?
诸多流行病学家都将这个“意外”,与新冠肺炎大流行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活习惯改变相关联。在过往的经验中,RSV在生活中较为“易得”:如果母亲在怀孕时感染RSV,用成年人的抵抗力轻松度过这场“小感冒”,腹中的婴儿也对此有了一些免疫力;出生后,婴儿总会经历一个1月、2月,度过一个有RSV的冬天,逐渐建立免疫力;到了2岁之后,随着自身抵抗力的提高、过往与RSV“打过交道”的熟悉,大多数儿童都会建立起对RSV及其他常见普通流行疾病的免疫力;即便在某个冬天再次感染,也都可以通过多喝水、多休息的方式痊愈,不必寻求医院的帮助。
往常依靠模仿唇舌动作来学习语言的方式失灵了。
但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打破了这种病毒与人体之间相对友好、缓和的试探。疫情期间,无论防疫政策如何几经修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尽可能地在保持社交距离。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尽可能待在家中,还是逐渐放开后对亲密的社交活动有所顾虑或筛选,那些社区中孩童一起玩耍的景象,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的前两年几乎消失不见,这让儿童—尤其是2020年1月之后出生的幼儿,完全失去了自然接触、逐渐适应RSV的过程。
口罩更是隔离儿童正常接触到RSV的重要因素。作为最日常的防疫方式,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之初,无论是民间主动为儿童佩戴口罩,防止其接触到呼吸道病毒,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在学校重新开放时提出的“两岁以上儿童每个人都应该戴口罩”等健康指南,都让口罩既阻隔了“目标病毒”,也同样阻隔了其他呼吸道病毒。
如今,对美国而言,针对新冠肺炎病毒采取的各项措施已接近尾声,“大流行”退场,儿童回归到学校,重新开始亲密的玩耍,但本该潜移默化的免疫保护无法追回。于是,这些“新冠时代”的儿童,虽然已经长大,针对RSV的免疫系统却还是一张白纸,在今年冬天,一切“重新开始”后,不得不集体补上这一课。
2022年11月1日,美国加州橙县的普罗维登斯圣约瑟夫医院急诊室入口外张贴了各种标志
“(RSV)患者比大流行之前还要多。”如今,美国各大儿童医院在为RSV焦头烂额的同时,还要为预期中即将到来的流感浪潮做准备。新冠肺炎、RSV再叠加流感,“三重流行”为医疗系统带来的巨大压力不言而喻。
接种疫苗可能是个好方式。即便RSV还没有专门的疫苗,但无论是新冠疫苗还是流感疫苗,都具备激发自体免疫力、一定程度上保护儿童的功能。通过接种疫苗避免大规模的暴发感染,让“三重流行”下的医疗资源压力有所缓解,成了目前最好的选择。
这个异常忙碌的冬天也终将过去。但在疫情、口罩之下的三年或更久,对于刚刚开始漫长人生的兒童来说,有些比感染疾病更隐秘的次生影响正在缓慢地浮现出来:根据诸多医院儿科的报告,关于3—5岁儿童语言发育问题的咨询次数普遍上涨20%左右。
一个原因是,老师戴着口罩,让儿童的语言学习变得艰难。通过口罩发出的声音本就更易模糊不清,存在着偏差,遮盖了面部之后,“听到的声音”和“嘴唇的动作”又彻底分割开来,往常依靠模仿唇舌动作来学习语言的方式失灵了,许多孩子出现了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问题。除了口罩以外,社交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儿童只能局限在小家庭中,在关键的成长期缺少社会化,这也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即便儿童过了语言关,能够像成人一样通过发音理解和交流,对方被口罩遮蔽的面部表情,也让儿童在理解情感、辨识情绪上,面对新的危机。口罩遮盖下,既看不到笑容,也难以辨识生气、难过等多种情绪,也就无法理解并处理这些情绪。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隐式反馈”的丧失,让儿童与老师、家长及同伴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被堵塞。在较为关键的成长期,这种丧失究竟会为未来的个人生活、群体关系带来哪些改变,现在还不得而知。
新冠肺炎病毒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学习与生活。口罩的保护是双刃剑,疫苗的功效常有隐忧……在新的冬天和难以预料的诸多挑战里,人类除了保证自由呼吸的权利,还要思考更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命题。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