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粮田集中连片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长兴县全力搭建现代田园共富班车
2022-12-13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子言
□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郭 勇 张子言
近年来,长兴县紧密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积极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2021 年实施完成6000 多亩,完成选址和规划设计50000 多亩,“十四五”期间预计可建成20 多个百亩方、千亩方,形成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80000 余亩,加快实现农田增值、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一、规划引领
一是做深做细优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需要为目标,科学布局功能分区,精准融入农业产业特色项目,坚持整治与生态修复并重,按照“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的原则,以“连片、提升、美丽”的总体优化思路,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与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全域旅游等工作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丰富农田生态功能,着力打造符合项目区自然人文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的现代田园、美丽田园、生态田园的新格局。
▲长兴县虹星桥镇西南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是因地制宜留乡愁。充分考虑村庄现状规模、交通区位、发展方向,将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截至目前,全县44 个行政村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重点优化了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建新、生态保护等布局,将村庄历史遗迹、人文风俗与整治工作相融合,因地制宜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新格局。
二、完善体系
建立“1+1+N”综合整治体系,即:1 个领导小组,成立由县长任组长,自然资源等15 个部门为成员的综合整治领导小组;1 个实施主体,以乡镇(街道)为实施主体;N 个群体,包括人大、政协、媒体、金融、电力、通讯等。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县“双提十攻坚”专项行动中的其中1 项,实行月晒季考。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整治工作专项推进小组,挂图作战、分片包干,通过定期召开例会、设立专线、现场办公等形式快速解决搬迁安置、农田整治、生态修复、产业布局等具体问题,实现“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加快整治推进速度。截至目前,已召开专项工作例会15 次,现场办公17 次,解决具体问题21 个。
三、科学探索
在资金保障上做“加法”,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整治工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指标为抵押物,加大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获得授信28.8 亿元支持全县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建设。同时,运用各种手段,优化融资平台运行方案,充分确保资金充沛,有效规避项目隐形债务风险。
四、全面发动
突出群众主体,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民主管理机制,让百姓全程参与村庄规划、农田整治、收益分配等环节。通过建立“三个一、三个决不”(开好一场户主会、量好一把公平尺、用好一块公开栏;决不开口子、决不搞例外、决不损害群众利益)工作机制,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工作例会,全面解读整治政策效益,宣传整治惠民实绩,夯实群众工作基础,让整治工作被群众广泛认可,党员、承包组长带头响应,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意见40 余条,群众参与率达到95%以上,未发生信访事件。
五、有机结合
一是做好“用与建”项目的结合。系统谋划农房安置点、产业等用地项目的耕地表土剥离工作,将剥离的优质耕作层土壤用于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内新开垦耕地,充分做到表土利用安全可溯源,确保整治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不下降。2018 年以来,全县完成表土剥离面积5084 亩,土方量98.7 万立方米。
▲长兴县和平镇长安新村集中安置区
二是做好“愈与建”项目的结合。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将即可恢复属性地类、工程恢复属性地类纳入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区,采用清理、地块平整、覆盖优质耕作层表土、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恢复耕地功能。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三是做好“建与建”项目的结合。以乡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为依托,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旱地改水田、垦造耕地等整治工程,形成统一设计、同步推进、建设连片,整体效果明显的新江南田园。截至目前,全县12 个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已累计完成新增优质耕地7012 亩。
六、长效管护强推进
一是切实压牢耕地保护责任。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推动耕地保护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加大耕地动态巡查和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高质量做好补充耕地核查,后期管护工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分配和保护成效挂钩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耕地保护中作用,规范补偿金管理,推进耕地保护落实。
二是数字赋能完善巡查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及村级巡查员体系,设立各级田长及巡查员560 人,切实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督促做好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和铁塔监控建设,目前已累计安装铁塔高位探头276 个,累计完成田长及村级巡查员巡查11127 次,核实处置预警疑似问题124 条,所有疑似问题图斑均已按要求形成闭环处置。
三是积极开展“天眼”系统建设。研发无人机飞控系统,实施无人机定时定点巡查。大力建设“天眼”,布设高清视频监控点,实现对目标区域耕地资源实时监控及智能识别报警,可自动向属地站所执法人员和“田长”下达调查指令,目前已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天眼”系统3 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