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13陈芳,邹宁
陈 芳,邹 宁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湖南湘潭,410001)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随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办学基本条件等要求。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重新修订,从国家法律层面指明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3]。近三年,教育部先后批准3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4],这都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提供了新机遇。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成为所有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专本贯通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份推行了专本贯通培养。如山东省从2013年开始试点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联合开展“3+2”贯通分段培养工作,重庆、上海、江苏等省市也有相关政策试点,湖南省则主要通过“专升本”政策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些举措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探索,但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5]简单按照各自培养体系完成分段培养,将会形成学生理论知识夯实不够,技术技能熟练不足的两难局面,尤其是直接采用“专升本”的路径,会将部分学生直接推向学科体系培养途径,违背职业教育初衷。究其根本原因是原有上升通道不多,高职、本科不同培养阶段所遵循的教育规律类型不同,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建筑设计专业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本贯通的基本遵循
专本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实施的贯通。一是要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核心特征,强化建筑设计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坚持以职业发展路径指导职业人才终身学习和生涯发展,坚持以专业复合创新应对生产方式和技术变化,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二是要坚持人才培养内容的贯通。坚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重新细化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合理解构并组建模块化课程,科学分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设置与衔接。三是要坚持人才培养实施的贯通。主要是充分处理好教师资源、教学条件等组织与实施的协同,处理好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关系、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关系等。既要保证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又要实现与本科阶段的衔接,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二)建筑设计专业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
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应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遵循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成长的基本逻辑规律,厘清高职专科、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全面梳理建筑设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并细化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模块,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建筑设计专业就业岗位比较分析
设计企业对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人才都有一定需求。以建筑设计专业(本科为建筑学)为例,专科、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几乎为同一类型岗位群,主要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内业管理等工作。大型设计企业迫切需要能辅助建筑设计师完成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成果绘制、技术图纸深化,能够独立完成绿色建筑分析等专项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助手,而中小设计企业则要求毕业生具有能独立完成中小型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技术工作的能力。
表1 高职专科建筑设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表2 高职本科建筑设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从建筑设计企业员工职业技术发展路径来看,一般存在两个典型的职业发展方向,一是“方案设计师助理—助理方案设计师—方案设计师—主创设计师”,二是“施工图绘图员—施工图设计师—施工图设计负责人”。由于培养年限等客观差异,本科层次毕业生3到5年普遍能够成为方案设计师或施工图设计负责人,专科层次毕业生则一般停留在设计师助理或施工图设计师岗位。与此同时,同一岗位上专科层次人才离职率远低于普通本科层次人才离职率。
通过面向不同类型设计企业、房地产公司等用人单位调研,本文梳理了适应现代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复合数字化、分工精细协同化、工作平台信息化、业务综合专项化”总体发展趋势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形成建筑设计专业5个典型初始核心岗位14项典型工作任务。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从事岗位工作差异不大,但从事工作的复杂程度、职业能力需求有明显不同。用人单位对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仍然有强烈需求,同时,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搭建专本贯通“立交桥”是增强高职建筑设计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专业高质量就业的可行路径。
2.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高职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显著差异。作为实施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都需要重新梳理其人才培养特征,聚焦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围绕建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新技术要求,强化行业、产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对接”,精准对接新型建筑产业设计领域,全面分析比较建筑设计专业高职、本科层次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厘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出“高”的特点,又要凸显“职”的内涵。
表2 不同类型、层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3.建筑设计专业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本文以建筑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进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建筑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结合上述调研与结论,分析归纳形成建筑设计专业“识图能力—绘图能力—设计能力—管理与咨询能力”专业能力发展和“绘图员—设计员—建筑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基本逻辑规律。同时,对标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成长的逻辑规律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递进关系合理构建“平台+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平台”本身包含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符合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规律。运用基于知识关系的组群策略[6],寻找“产业逻辑、岗位逻辑、内容逻辑”组群逻辑线索,组建以建筑设计专业为核心,涵盖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的专业群。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一年级教学完全共享。二是从学科层面思考。兼顾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体系特点,尤其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在很长时间都是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这一事实,更能体现出在普通本科教育阶段几者的密切关联。
“模块”是指根据建筑设计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从“产园”“田园”选取建筑设计、村庄规划、园林景观等“真项目”,分解典型工作“多任务”,形成知识技能“微素材”,开发形成的“活模块”专业课程。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分立(部分核心课程模块共享)、三年级专业拓展课程互选。这不仅可以满足群内各专业教学要求,还是专本贯通培养下课程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
图1 “平台+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图
在此基础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分层分类设置知识、技能,合理遴选设计教学内容。以公共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与本科院校、设计企业共同研究,设置了2层3类108个知识、技能点,即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两个层次和表现能力、设计能力、技术管理能力3类综合能力,全面细化形成了建筑设计专业不同层次知识、技能点,其中,高职本科需要继续强化48个知识、技能点,在运行实施中可分设不少于两个学期完成。这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专本贯通培养中体系各自为政、教学内容重复、理论知识夯实不够、学历课程和技能课程衔接不通畅等现实问题[7],另一方面能有效实现学生知识掌握由“必需够用—综合复合”的螺旋式上升,学生能力实现“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式提升,学生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践行—情怀厚植”的内涵式发展。
表3 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知识、技能点设计
三、结语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必须瞄准新型建筑业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高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