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下的树影(外二题)

2022-12-13李正平

文学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草坪书房西湖

□李正平

植物园西边,有一块不大的草坪。一棵树,静静地伫立在草坪中间,挺拔俊秀、超然脱俗。

第一次对这棵树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他们还是小学生,因为家都住在里湖边一个大宅院里,所以日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叽叽喳喳、欢欢快快地过着他们的童年。

那一天放学比较早。是连续阴雨后的一个艳阳天,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一股子早春的气息激起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三人约好了的,一放学就你追我赶地往植物园跑。虽然隔着不算太远,也跑出了一头汗。进园子后才发现迷失了方向,东张西望不知是到了哪里。本来是要去看大鱼的,结果却来到了这个小草坪。

草坪旁边有一片水泽,里面有小鱼和螺蛳,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一个女孩撩起裙子,脱掉鞋袜下水去抓鱼,说要带几条回家去养。可是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人就坐到了水里。这可把另外两个孩子吓了一大跳。男孩子赶紧跑到水边伸手去拉,却差一点也被拖下水去。另一个女孩机灵地赶紧拉住了男孩的另一只手,两人一齐使劲,终于把水里的女孩拉出来了,可是她的裙子已经湿了一大片。

害怕回去被爸爸妈妈责骂,三个人商量决定先不回家。他们看上了草坪中的这棵树,女孩子把裙子脱下来,男孩子踮脚把裙子挂到小枝桠上晾晒。然后三个人坐在树下,嘻嘻哈哈地说笑着,似乎已经忘记了刚才的惊吓。将要落山的太阳还是暖烘烘的,很快裙子下摆基本干了,但是腰圈那里还是湿的。女孩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穿上去把衣服往下一拉,也就看不出来。他们又蹦蹦跳跳地往回走。虽然有惊无险,三个人还是回头又看了一眼这棵树,心里既有害怕也有感激,都把这棵树记在了心里。

这以后读初中、读高中,因学校搞活动和假日游玩,他们又多次来到植物园,但谁都没有再去看过这棵树,似乎已经把这棵树忘在了脑后。时间过得很快,三个人毕业了,参加了工作,并分配在一个系统,只是有一个姑娘去了外地的一个基层站所,另外两人也都住到了各自单位的集体宿舍。从此他们进入了人生最快节奏的阶段,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是紧张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彼此少有来往。

有一年系统里举办职业培训,他们三人恰巧一起参加。培训安排在离植物园不远的一所大学里,吃住在旁边的一个小宾馆。大学老师的讲课津津有味,年轻人就像吸水的海绵,拼命获取知识的养分,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学习上,没有空出去玩,也没有回去他们曾经居住的大宅院。

培训即将结束的一天早晨,他们相约着来到植物园,来到小草坪,来看这棵树。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这棵树明显长得高大了,树干挺拔、树叶茂密,就像一个焕发着青春的少年,神采奕奕。三个人站着看了好一会儿,心里都起了涟漪。两个姑娘几乎是同时转过脸去,看着旁边的小伙子。他一下子就脸红了,羞怯地低下了头,继而胆怯地转过身,默默地走开了。晚上他还有个约会呢。

这以后他们虽有联系,但却不多,各自有工作、学习、生活,日子也过得很快。男孩子成了家,和父母一起搬离了大宅院,住到了一个新小区。另一个姑娘很快也婚嫁了,调到外省的城市生活,随着孩子的出生,父母也迁过去帮助照看。在基层站所的姑娘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年都被评为先进,但却一直单身。很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她都没有答应,把爱情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终于有机会用手机联系上了,多次在微信里约过,一定要找时间再去植物园,到小草坪去看看这棵树。但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有一次,甚至都已经说得有鼻子有眼了,可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的姑娘,突然母亲生病卧床不起,这事情就又拖下来了。

又到初夏时节,里湖中挺立出第一朵荷花,昭示着碧叶连天的美景。男人已早生华发,他刚刚办了退休手续,所有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他想,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就自己一个人来到植物园,来到小草坪,来看这棵树。正巧有一群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在小草坪上搞活动。孩子们围在树下蹦蹦跳跳,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棵树更加挺拔高大,满冠的树叶给骄阳下的孩子带来荫蔽,树影下孩子们玩得可快活了。男人呆呆地看着,似乎时间已经停止,并倒回到几十年前,仿佛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看着太阳慢慢落山,他再一次默默地转身离开。

在一个秋日,里湖边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色,成了一道绝美的景观,引得众多游人来此观赏,使得湖边道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而附近的植物园里却依然安安静静,游客几乎没有,本地人更是很少到这偏僻的一隅。

整个小草坪上只有四个人在缓缓地走着。男人推着轮椅,坐着的女人已经两鬓染霜,她在基层站所一直工作到退休,单位出面协调了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她在城里的住房,回到大宅院安了家。但她依旧很要强,虽然腿脚不便,却不要别人照顾,一个人安静地过着平常的日子。另一个女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在边上,她的父母已经过世,孙子也已经养大,现住在女儿家里颐养天年。三个人终于约到一起来看这棵树。大树好像老朋友般伸展了树冠拥抱着他们,倾听他们述说自己的心声。

他们约好日子,下次再来看这棵树。

冬天来临了,里湖边落下了第一场雪,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黏上了一层毛茸茸的白色,显得那么洁净而纯真。有两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女各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植物园,来到小草坪,来看这棵树。男孩子虎头虎脑的,就像当年他的爷爷。而女孩子则清秀苗条,就像当年她的奶奶。两个孩子一会儿围着树转圈,一会儿又跑到池塘边,边跑边笑、边笑边跑,并大声地叫唤:爷爷奶奶,快来看。

女人大喊一声:当心,别掉下去了。她记得很清楚,母亲跟他说,当年是怎么掉下去的,又是怎么被身边这个男人的父亲拉上来的,又是怎么晒干裙子,若无其事地回家。男人笑着说:随他们去吧,大不了让他们也拉一次吧。男孩子似乎受到了鼓舞,拉着女孩子跑得更欢了。男人和女人走到这棵树前,树木更高大了,他们需仰头才能观看。他们驻足看了好一会,才转身带着孩子们离开。阳光照耀大地,树影长长地伏在地上,一直跟随着他们。

又是一年,湖边的桃红柳绿再一次吸引了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而植物园里仍旧是静悄悄的,这棵树又发出了新芽。

又一个春天来到了。

人生,得一西湖足矣

出生在杭州,旋即便离开,来来往往,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不曾想到人生的下半场,退休后又住到了西湖边。自此便与西湖朝夕相处,日夜为伴。登孤山、攀霞岭,观日出、赏晚霞,听波涛、闻桨声,探幽雅之境,寻文化之源,怀思古之情,不亦乐乎。

西湖之景天下观,多少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多少千古文章歌颂传唱,写西湖、忆西湖、咏西湖、颂西湖,爱西湖、恋西湖、思西湖、念西湖。我心里总有个问号,西湖到底灵在哪里,妙在何处?让世人如此癫狂、如此向往。思来想去,有几点不得不叹、不能不服。

西湖景色秀美,令人惊喜。西湖不只是一个湖,而是湖体和周边群山的完美组合,是一个巨大的山水群落。沿着湖由东向西逐级依次提升延绵不绝的青山,层层叠叠、舒展起伏,与环抱其中的湖体和城市,构成了绝妙的“三面云山中涵碧水一面城”的自然地貌和城湖格局,淡妆浓抹总相宜,每一季都有赏心悦目的美景,每一帧都像浑然天成的图画。阳春时夹岸相拥的红桃绿柳,夏日里沁人心脾的碧荷连天,秋色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夜影,冬雪后波光掩映的断桥残雪,无不令人驻足忘返,浮想联翩。湖滨巧妙地把现代繁华都市与古老寂静西湖连在一起,把城融入了湖中,又把湖嵌在了城中,成为本市居民和中外游客最集聚的地方,谁都要来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南山路荡漾着青春的气息,唯美的艺术、精致的店铺、醇香的咖啡,营造出时尚的氛围,成了年轻人的天堂。西山里掩藏着静谧的世界,晨钟暮鼓引导曲径通幽,才见绿水青山风光无限。北山街民国建筑典雅大气,与保俶塔遥相呼应,犹如西湖边一位古朴素净的美人,西湖则成了她靓丽的百褶裙摆。苏堤和白堤就像美人颈项上的项链,而湖心岛就是串在项链上的吊坠,伴随着日月星辰闪闪发光。

西湖人文荟萃,引人入胜。西湖的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西湖的文化则是人类的杰作。一千多年前,大运河把这一泓奇妙的湖水拉进朋友圈,从此,西湖一步步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一湖两塔三岛四堤”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努力的结果,而这种努力非但没有破坏这山水的和谐,更是增加了山水的内涵,使得这山水更加出类拔萃。当年偏于一隅的南宋古国,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将宋韵文化推向了极致。在人间天堂的盛名下,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 “精忠报国”的岳飞,有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苍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有隐居孤山梅妻鹤子的林逋,也有刚正不阿的武松和风情万种的许仙白娘子。在莺歌燕舞的西湖边,始终有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代言。白居易、苏东坡一任接着一任干,修筑堤坝、构建河闸、蓄积湖水、灌溉农田,开凿从西湖通往钱塘江与运河的河道,将疏浚和营建合二为一的天才想法付诸实践,成了后世治理的典范,奠立了西湖作为人文景观湖泊的重要地位。任职期间他们还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将诗词歌赋和景观营建联动,使西湖美景和人文风情闻名,吸引了四方文人雅士和游客。 “杭州巨美,自白 (居易)、苏 (轼)而益彰”,西湖的文化地位终于确立,从此“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舒适宜人,使人留恋。西湖是开放包容的,当年许多知名景区上调门票价格的时候,西湖却一反常态,拆除了环湖景区的围墙,各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没有栅栏围墙,没有遮遮掩掩,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又把她的美传递到四面八方。无数次来到西湖,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从来没有看到愁眉苦脸的,都是那么心情舒畅,那么喜笑颜开。西湖没有职场的焦虑、都市的匆忙,更没有市侩的狡诈。西湖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希望。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人,高兴了,到西湖边来走一走,开开心;不高兴了也到西湖边来走一走,散散心。只要抬腿一脚,随步一走,就可以来到西湖,就可以在西湖边畅快地荡漾。孤山间探梅,阮公墩夜游,河坊街观光,文澜阁访书,西泠社读碑,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流连和放松的地方。泛舟西湖,更是大家的向往,体味过的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累了,逛乏了,随意择一茶室,端一杯清茶,悠闲地一坐,一碟花生瓜子、些许笋丝香豆,悠笃笃地泡上半天一天,一边品美味,一边赏美景,一边可以养精蓄锐。美味与美景俱佳,身体与心情舒展,更能品出生活醇厚悠长的味道来。连毛主席在品了龙井茶后都感慨道: “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如你还想住下来,西湖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酒店宾馆民宿,尽可以择一而居,躺平了睡一觉,更能体会夜西湖的魅力和风韵。

西湖闻名于耳,众人赞誉。有一年,在北美一个僻静乡村的社区里,与几位当地人聊天,问起有没有来过中国。有一位大姐马上跟我说,她去过中国。我眼睛一亮,问她到过哪里。她说了两个城市,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杭州。我更来劲了,问她感觉怎么样?她一脸的向往,说: “西湖真是太美了!”这应该是许多人会由衷发出的感慨。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西湖更代表了一种善于创新、勇于向上的志向和状态。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和“西湖十景”的景观题名传统,都成为许多园林效仿临摹的蓝本,连东亚的许多园林也受到西湖的深远影响。近代以来,这里也是湖畔诗社、西泠印社、国立艺专等传播新思想、新艺术的阵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一些难忘的记忆在心头。西湖边北山街84号院当年的那些日日夜夜,奠定了共和国的长治久安,由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初稿还有一个名字,叫作“西湖稿”。尼克松的破冰之旅闯进杭州,周总理曾与他一起泛舟西湖,并在西湖边的八角亭中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完成了小球转动大球的惊世之举,成为此后数十年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锚点。而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迎来新一轮西湖的盛宴,多国大咖云集杭州,开启了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新征程。

西湖内敛含蓄,让人亲和。西湖不仅仅是一个湖,同样也是生活里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是西湖牌的,如西湖龙井、西湖醋鱼、西湖味精、西湖藕粉、西湖牌缝纫机等,西湖的名字无处不在。西湖作为“天堂”的一颗明珠,已经深深地铬印在人们的心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永恒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她却平和亲民,始终接着天线连着地气。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西湖为世界遗产时,给出的评价恰如其分: “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泰戈尔游览西湖时曾写下一首诗。G20杭州峰会时,领导人还引用过这首诗: “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波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是他高傲地不动。”西湖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既体现了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人文与政治理想,又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相吻合,亲民的文化基因和风骨在世代传承中沿袭至今,造就了中国文化完整而又精粹的风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湖风光。

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一生一世,与千古对话,向未来张望。

人生得一西湖,足矣!

运河夜色伴书香

一不留神,在运河边发现了这么一个绝妙的去处——杭州书房。这是在城市最中心地段西湖文化广场的一个不大的房间,却明亮整洁、温文尔雅。进门就见一面墙的图书,整齐有序、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一股温馨的书香味儿迎面而来,让人感到由衷的亲切而诱人。楼下还有一个房间,比楼上的稍大一些,除了靠墙的书架,中间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个书架。受场地限制,虽然已经最大限度地摆放图书,但总量还是不多,时政类、社科类、少儿类、文学艺术类和历史地理类等图书都摆放了一些。还有一面墙专门摆放杭州文史知识和与大运河有关的书籍,可谓麻雀虽小、种类俱全,各种年龄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进来看一看、读一读。

书架旁边放着几组沙发,可以很随意、很舒适地坐下来,随手从身旁的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来,捧在手里阅读。自从找到这个地方,多少个夜晚,我饭后散步过来,踏桥渡过千年古运河,静静地坐在这里看一会书,直到快十点钟要关门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体味着白天喧嚣城市的夜色阑珊回家。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图书馆,图书只借不售,而且与市图书馆联网,可以通借通还。所以这里的图书是流动的,有的书今天看了,明天可能就不见了;有的书早些天没有见过,今天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而有些是我久闻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的书。所以我并不固定看哪本书,而往往是坐下来从书架上随手挑一本书看。时事政治的报道和文章、古今中外的小说和散文、名人名家的传记和随笔、历史地理的图书和画册,以及运河的历史典故和两岸的人文风貌等。我就像遨游在浩瀚的大海,时不时地会遇到一群群一条条一个个不同的海洋生物和植物,形形色色、五彩缤纷。

别看书房小巧玲珑,一门之外可是一个大千世界。西湖文化广场的夜晚是非常热闹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到这里,唱歌跳舞的、散步健身的、购物会友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当春风吹拂的时候,人们脱去宽厚的冬装,纷纷走出家门,来这里感受温暖的气息。夏天更是热闹,往往到九、十点钟还人声鼎沸,在这里享受着运河边吹来的丝丝凉爽。秋天就散漫多了,人们在皎洁的月光下,赏满天空淡淡的薄云,观运河上船来舟去。就是在寒冬腊月,人们依然对这里情有独钟,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动人的街舞,驱赶着袭人的寒意,体验着迷人的节奏。

蹦迪的声音其实是很响的,都有点振聋发聩的感觉。奇怪的是这并不影响看书。平常看书必须安静,有一点嘈杂的声音,往往就难以看下去。但在这里却好像着了魔一样,哪怕外面闹翻了天,坐在里面照样神闲气定,看得津津有味。可能是外面越吵闹,就越是显得里面安宁静谧吧。

书房是公益性质的,图书免费借阅和观看。但采取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方式运作,引进了一个饮料柜台,放在书房的一隅,一边经营,一边兼管书房。经营者开始是一位大嫂,热情豪爽、周到体贴。一段时间下来,彼此熟悉了,却突然改了经营单位,换了一个干练的小伙子,仍旧是那么热情勤快地张罗着,把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闲聊中得知,两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先后来到杭州,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安顿下来并准备长期工作居住在这个城市。人口的融入,最终还是靠文化的融入,才有安宁和谐的共同生活。

书房的墙上有一块电子屏,记录着每天进出的人员。一般都在200人左右,往往周末会多一些,不少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楼下有许多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和绘本,一坐就是老半天,书房里也增添了许多人气,家长们也可以得到片刻歇息,坐在一边阅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最近天气转冷,夜晚的气温更低,来的人就相对少些了,有的时候一天甚至连100人都不到。

但书房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设立给市民带来了一个阅读和休闲的场地;书房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文化娱乐不仅要有高大上,而且还要有小而精。在西湖文化广场这个城市地标群中,它的周边就有精美的广场和喷泉,有大型的超市和商场,还有省级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却丝毫不影响书房的地位和作用。据说类似的城市书房在杭城还有许多,有这样建在繁华景点处的,也有建在街道和社区里的,它就像个微小的文化细胞,延伸到城市的枝梢末叶,输送到市民的身边。来来往往的市民和行人一迈脚就可以走进书房,一抬手就可以取书,一坐下就可以阅读。 “口袋”书房, “随手”文化,这种随意随性的文化享受,随时随地的文化熏陶,是独特的也是独有的,是其他场馆所不具备的,真的可以来好好地体验。

猜你喜欢

草坪书房西湖
把自己关进书房
童年的小书房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品鉴书房
草坪理发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我们都爱大草坪
大师们的书房
当西湖遇上雪
爱护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