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2022-12-13周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烟农农用烟草

周刚

(重庆市烟草公司巫溪分公司,重庆巫溪 405800)

安全生产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安全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在政府和行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特别是在烟草农用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广大烟农积极购置烟草农用机械进行烟叶生产农事操作,有效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率,缓解了季节性劳动力不足问题[1]。烟草农用机械的发展对烟农增收、烟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烟草农用机械具有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操作技能水平要求高等特点,且受山区烟田作业环境及农机操作人员文化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影响,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伤人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给烟农人身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1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特点

在烟叶生产农事操作中,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应用于烟田冬耕、整地、育苗、起垄、移栽、培土、除草等生产环节和烟叶、肥料、物资等装卸运输环节,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安全风险不可控。对烟草农机作业事故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季节性频发

由于烟叶生产季节性比较强,烟农使用烟草农用机械进行作业的时间也相对集中。每年年底烟田冬耕、3—4月备栽起垄、5月初烟苗移栽、5—6月大田管理、7—9月烟叶运输,均是烟叶生产最繁忙的时节,也是烟草农用机械使用频率最高、作业最繁忙的时候。在此期间,烟农为了自身种烟收益,常常超负荷使用烟草农用机械开展烟叶生产农事操作,经常连续加班,疲劳驾驶农用机械,违反农用机械操作规程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农忙季节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易发、频发。

1.2 小事故多发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在机械转移装卸运输、作业、维护保养过程中均有发生,可能出现机械倾翻、碰撞、着火、零件飞脱等影响人身安全的情形,造成人员撞伤、烫伤、烧伤、摔伤、绞伤、砸伤等。烟草农用机械大部分为小型机械,机身重量和发动机功率相对适中,造成人员死亡事故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相对较少,绝大部分事故会造成人员轻伤和机械轻微损坏,小事故易发、多发。

1.3 影响范围小

当前,很多烟农特别是种烟大户都自行购置多种烟草农用机械,如耕作机、起垄机、培土机、除草机等,大多自行开展机械化作业。在烟草农机作业发生的安全事故中,绝大部分农机操作人员既是肇事者,又是受害者,同时还是农机户主本人,一般不涉及第三者。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常常自行处理,承担事故导致的伤害和损失。由于较少有矛盾纠纷,事故知晓度不高,影响范围有限。

1.4 保障能力低

烟草农用机械除三轮、四轮运输车外,其余机型多数仅用于烟叶田间作业。对于这部分烟草农用机械,政府相关部门未强制购买农机保险,加上烟农本身保险意识较差,田间使用的烟草农用机械很少投保。同时,烟农或农机操作人员一般不会为自己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因此,在烟草农用机械操作安全事故中,伤者或农机机主往往得不到任何保险赔偿与补偿,只能自行承担事故带来的全部伤害和损失,保障能力极低。在安全事故中,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民家庭,若发生人员重伤、致残或死亡,会造成灾难性的重创,导致当事人负债累累、一夜返贫。

2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发生原因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因素一般包括人、机械、环境、管理等4个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资料统计,在一方负主要以上责任的农机事故中,人为因素占80%以上。显然,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是引发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的主要原因。

2.1 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烟草农用机械操作人员未参加过相关专业培训,未学习过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忽视安全规章制度,缺乏安全意识,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自信,认为烟草农用机械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不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即可进行作业[2]。同时,操作人员大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烟草农用机械在烟田作业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小,一般不会出现事故,对安全作业不重视。此外,有些操作人员为了赶工缺乏休息和安全意识,在农忙季节日夜加班。长时间疲劳作业易导致操作人员反应迟钝或判断失误。这些忽视安全的麻痹思想和不良习惯会造成大量事故隐患。

2.2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偏低

近年来,烟区烟草农用机械数量剧增,很多烟农在购买农用机械后,仅简单学习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后便开始操作机械开展作业。由于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操作人员不了解农用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缺乏安全作业知识,对烟草农用机械可能造成的伤害认识不清楚,且不懂操作规程,操作技能生疏,技术水平不高,应对突发情况能力不强,盲目操作引发事故。此外,对烟草农用机械操作人员调查可知,80%操作人员的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普遍较大,不仅技术生疏,而且操作动作缓慢,在出现紧急情况后,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加了烟草农用机械事故发生概率。

2.3 机械设备缺乏维修保养

大部分烟草农机机主或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且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对烟草农用机械重使用、轻保养,往往在使用过程中忽视机械维护保养。在农忙季节,烟草农机操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会频繁加班、连续作业,以致机械最基本的维修保养无法得到保障。由于缺乏日常维修保养,烟草农用机械安全性能不断降低,零部件损坏程度逐渐加剧,安全隐患增加,安全风险变大,最终酿成安全事故。

2.4 农机操作手违章操作

随着烟农自有烟草农用机械数量不断增加,烟农或机械操作人员违章操作现象愈发明显。烟农或机械操作人员认为,烟草农用机械大部分时间是在烟田作业,偶尔在周边道路上驾驶,没必要挂牌上户,无须持证驾驶,更不需要参加年检,农机操作手“黑车非驾”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农机操作人员有中午饮酒的陋习,且酒后继续返回工作岗位驾驶农机开展作业。操作人员酒后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运行中的农机控制驾驭能力降低,加上酒后农机操作人员自信心膨胀,操作速度往往会加快,遇紧急情况无法应变处理,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幅提高。

2.5 生产作业环境差

我国西南地区广大烟区的烟田大多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丘陵地带,以山地居多,山大坡陡,地块分散,地域辽阔,烟草农用机械作业环境相当恶劣。尽管烟草行业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烟田机耕路、农村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农村很多主干道、机耕道仍相对狭窄,坡度较大,弯道较急,车辆驾驶、农机运输安全风险仍然很大。烟田中坡田、梯田占比较高,部分田块距离主干道较远且无机耕道,田块落差大,农机转移费工、费时、费力,如果稍有操作失误,容易造成翻机、倾覆事故。

2.6 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目前,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虽然设立农机安全监管机构,但是专职负责全县农机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限,且缺乏专业的农机监理装备,无法做到对本地区农机实现监理全覆盖[3]。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受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限制,一般无专职农机监理员,对各种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很难到位。

3 对策

3.1 加强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宣传教育

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宣传教育主要针对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等宣传教育和管理培训,是预防和控制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发生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人员明辨相关内容,消除思想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使遵守安全规章成为每个农机作业人员的习惯。因此,要加强烟草农用机械作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观念、道德品质,积极倡导安全操作的行为理念,牢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到伤害的“四不伤害”原则,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认识转变,促进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有效预防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的发生。

3.2 加强烟草农用机械作业操作能力培训

由烟农专业合作社在烟农队伍或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选拔精干力量组建专业机耕队、专业操作手,邀请烟草农用机械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地方农机监管部门专业人员对其开展专业操作能力培训,并对学习成果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颁发烟草农用机械操作资格证书,所有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烟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机耕队、操作手开展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达到减工降本、安全高效的目的。同时,乡镇农机监管、安全监督、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建立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培训机制,组织辖区内从事农机操作的种植大户、烟农等定期开展机械作业操作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农机操作技能,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此外,烟草企业在服务和指导烟叶生产工作时,向烟草农用机械操作人员发放和讲解安全操作常识、机械操作规程等技术手册,通过烟农院坝会、田间现场会等形式现场演示烟草农用机械规范操作技能。

3.3 加大对烟草农用机械作业的安全监管力度

落实烟草农用机械安全作业责任制,明确农机作业人员主体责任和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完善的烟草农用机械安全监督检查执法机制[4]。一是农机安全监管部门要将非牌证管理的烟草农机具纳入日常安全监管范围,把监督管理落实到农村、农户、烟田,切实做好烟草农机具安全作业监管工作。根据农事操作季节时令,深入开展农机作业安全检查,切实排查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作业事故的发生。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县级农机安全监管力量和手段,完善乡镇级农机管理机构,保障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设立村级农机安全管理员,调动乡镇、村农机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抓好烟草农用机械作业日常巡检摸排,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抓好源头防范关口,把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积极争取安全、应急、公安、交通等部门支持,做好执法与监管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农机安全生产各项安全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3.4 保障烟草农用机械始终处于安全有效状态

3.4.1 严格规范农机牌证管理。切实加强烟草农用机械牌证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操作规范办理烟草农用机械牌证业务,严格把关办理注册登记,凡审查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登记。

3.4.2 严格落实机械设备年检审验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及定期检验的有关规定,凡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年检。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烟草农用机械设备,要指出并责令农机主及时维修维护,待隐患消除或修复完成后再办理年检,年检合格后方能操作使用。

3.4.3 建立健全农机报废制度。建议国家出台明确的农机损毁报废制度,凡达到报废标准和条件的烟草农用机械,必须强制报废[5]。农机安全监管部门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农机主主动报废老旧农机,及时更换新型、节能、安全、可靠的农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烟草农用机械,持续保障烟草农用机械始终处于安全有效状态。

3.5 提高烟草农用机械事故伤害风险抗击能力

通过分析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对当事人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肇事者多为农民或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烤烟、农村就近务工,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发生事故后承受能力较弱,且无任何保险救助措施,往往造成当事人和伤者双方都陷入困境。因此,有效提高烟草农用机械事故伤害风险抗击能力至关重要。

3.5.1 建立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保险制度。由县级农机安全监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烟草公司、村委会共同落实,广泛宣传购买烟草农用机械保险和农机操作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好处和有利因素,积极动员烟农为农用机械投保、为农机操作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确保所有从事烟叶生产的农机具和操作人员应保尽保[6]。

3.5.2 设立农机事故救济基金和互助组织。由县级农机安全监管部门牵头,争取适当县级财政资金,设立县级农机事故救济基金。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财政状况,设立乡镇级农机事故救济基金。村委会建立农机事故互助组织,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发动广大烟农、农机操作手有偿加入农机作业事故互助组织。一旦发生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事故,村委会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争取乡镇级农机事故救济基金。如果需求金额过大,应该由乡镇政府帮助当事人申请县级农机事故救济基金。明确县级、乡镇级农机事故救济基金的救助时限和救助范围,确保救济基金真正用于烟草农用机械事故伤害救助。通过建立烟草农用机械作业保险制度、设立救济基金和互助组织,有效提高当事人的事故伤害风险抗击能力,确保不因农机作业事故致贫返贫。

猜你喜欢

烟农农用烟草
兴山县烟农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数字化转型中烟农社区平台的建设
——以韶关市为例
不得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农用薄膜
农用机械在使用中的维修和保养
始兴
浅析烟草企业如何提升服务烟农质量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
烟草镜头与历史真实
百年烟草传奇的云南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