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及应用解析

2022-12-13杨金华

现代农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灾情强降雨降雨

杨金华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诸多灾害中,地质灾害属于发生率最高的一个类型,所体现出的物理变化非常明显。在地势低洼、地理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出现率最高。在诸次地质灾害中,损伤度最严重、频率最高的就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前者灾情若是由于雨水所致,即为降雨型滑坡,这种灾情往往会体现高度的风险性和不可预料性,引发大面积覆盖[1]。所以说,想要切实防控灾情风险性,就应当加大险情预警力度,实时性消除灾害。

1 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情况

第一,降雨属于导致地质灾害的一个主要因素,灾情发展程度取决于降雨面积。如果从地域角度来说,对于南方某地区,每年降雨都会出现于第二季度中期至第三季度末期,此期倾盆大雨发生率全年最高,最高时的降水量处于250 mm。因此,每到梅雨季节,地质灾害风险率提高。降雨天气持续多天或大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率高,尤其是大雨地区灾害风险性更高。

第二,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化,例如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等。在强降雨下引发的地质灾害多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滑坡的发生多和降雨相关,尤其是在连续多天降雨条件下,重点归因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由于雨水流入断壁废墟中,就可能导致土方蓬松性下降,也会导致土体总重提升,还会使得断壁或废墟杂物不断下沉,甚至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其二是降压期段,如果雨水渗入地表以下较深区域,都可能会使地下土体愈加呈现软质化,甚至可能导致土地整体稳定性弱化,继而或致滑坡灾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盐碱土体区域,在陡坡和大雨条件下,土体的沉降风险会更高,若是山体斜坡角度大于40°,土体滑坡或沉降风险会进一步提升。强降雨属于导致泥石流的一个直接因素,在岩溶石含量大的山林,泥石流灾害发生率和风险率最高,在岩溶石含量相对较少的山林,泥石流灾害发生率和风险率则相对较低[2]。

第三,强降雨会引发灾情,更多时候会体现出涉及范围深广、不可预料性大、安全风险性高、阵发性密集等征象。比如在降雨集中的月份,南方很多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部分地区还有大到暴雨,日降雨量常常达到250 mm,雨强超过80 mm/h,严重的甚至能达到100 mm/h。受到强降雨的影响,这些地区常常引发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指标和方法

综上分析,强降雨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指标如下:一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二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三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四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五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而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时涉及的基础因素和方法也比较多,其中具体因素不仅包括人为等因素,而且也涉及强降水因素,所以对于强降雨率较高的区域来说,若是总降水量超出指定数据,就必然会加大地质灾害风险。这就需要结合之前指定时期内的具体降水总量和气象台的24 h降雨预测结果,精准确定具体降雨量,然后再根据指定区域的易发灾害及其等级,精准预测强降雨会波及区域范围的深广性和风险性,预测灾害预报预警级别,这些方法的高成效运用,还需要借助对相关APP的研发和运用[3]。这就应强化相关人员对各项方法的掌握力度,充分掌握这些方法,不仅会提高工作人员岗位技能,而且还有利于灾害预警工作体现高质量和高成效,从而避免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分区预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否则,不能体现明显的成效性。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分级开展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分区预警工作,将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分区情况和预警要求表现出来,继而保证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分区预警结果准确性和合理性。另外,当前期连续5 d强降雨累积量达60 mm以上时,在未发布未来1~3 d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时,当发现有强降水回波,向高易发区移近时,可充分发挥现有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监测和发布机制,发布四级或更高等级的预警,是作为短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很好的补充,也是提高短时、临近地质灾害预警能力的有效方法。

3 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3.1 加大地质环境保护

作为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质环境保护显得至关重要。想要切实体现高质量和高成效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控活动,就必须先将相关活动环节归属至社会经济规划工作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科学管理和开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相关部门提出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控政策和管控措施,采取所有具备可行性的方法,杜绝民众的聚集和外出,防止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产生影响。

3.2 做好调查并建立预警系统

在开展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治前期,必须对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做好相应调查,并结合相关指标建立标准化预警系统。在建立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控应急预案,以及相关工作开展中,需要结合灾害调研勘测,高质量开展土地格式化工作,将地质灾害多发区做出精细化圈定,然后建立具有高度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控应急措施,还要进一步完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引导民众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体现精细化、实时化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活动。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不同等级,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比如在预知到有三级以上灾情时,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将主要信息进行宣传,并且启动灾情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实行应急方案。

3.3 提升群众防灾意识

在建立地质灾害防控应急预案,以及相关工作开展中,若仅仅借助当地政府一方的力量则不可能实现预期防控成效,而是需要在政府帮扶的基础上,引导民众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在广大民众中大力推广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专业的常识、防控常识及其重要性,促使民众充分领悟相关常识,增强其风险防控力,加大危机意识和自我安保意识。在充分了解灾情及其不良后果的基础上,还应促使居民知晓防控灾情措施,如此就会保证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精准识别出灾情降临前的地质表征,知晓或致灾情的直接因素[4]。若是发生强降雨,就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灾情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居民尽快转移至无灾地区,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状况,最小化灾情破坏性。

3.4 制定灾害防治措施

强降雨作为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在进行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治时,应从地质加固和特定区域综合防护入手,按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控要求以及相关规章条例创设准确合理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地质工程措施与生物工程措施。其中生物工程措施包括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还林还草等,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就是说,在维护地质环境稳定性条件下,降低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安全风险,将相关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对人们日常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出现率较高的区域,要施以最新型的防控方法。比如通过道路工程的修建,对灾害出现率较高的区域施以最具有效用的修建措施,保证指定区域道路稳固和耐久,以免地质灾害再度出现,进而最小化地质灾害风险。

3.5 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及预报能力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应当提高水文气象监测能力和完善预警系统等,提高预警和防汛点的总量,全面优化升级监测、通信系统,进一步优化地方水文气象预报及传送的硬件设备,以保证水文气象方面的讯息得以适时传递,保证水文气象预报在强降雨防控工作中切实体现其现实效用。

4 结语

通常来说,强降雨灾害都会体现不可预料性,但实际降临也会有周期性,所以就能够借助科学方法做出防控。在科技逐步升级、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当逐步调动国民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安保意识,充分实行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控政策,精细化结合灾害防控政策开展有效工作,增进国民和相关部门的险情预测力和防控力,进而在合理范围内最小化灾害对于国民稳定生活的影响。

猜你喜欢

灾情强降雨降雨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沧州市2016年“7.19~7.22”与“8.24~8.25”降雨对比研究
故宫遇上最强降雨何以“不看海”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红黏土降雨入渗的定量分析
南方降雨不断主因厄尔尼诺
江垭水库降雨径流相关图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