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农户用药情况调查及科学用药途径
2022-12-13马红丽
马红丽
(武山县植保植检工作站,甘肃武山 741300)
武山县是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3万hm2。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农药使用中,因存在使用量大、不对症等现象,造成化学农药使用频繁单一、农药利用率偏低,对人畜不安全,污染农业环境[1]。按照甘肃省《农户用药调查监测项目》要求,全面调查农户用药现状,分析讨论农户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用药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户用药现状调查
1.1 调查方法
1.1.1 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安排部署。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中协调管理及开展农户用药调查、数据分析等工作,为农药使用情况调查监测工作做好了组织保障。
1.1.2 科学布点调查,进村入户调查。按照武山县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和栽培水平,同时结合常年病、虫、草、鼠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方法和用药水平等情况科学布点调查。一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主产区榆盘镇梁沟村、关儿村、马寨村及马力镇高山村、咀头乡管山村、沿安乡草滩村4个乡镇30户马铃薯种植户进行调查统计。二是按照全县果品布局和品种结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洛门镇旱坪村、温泉镇大庄村、桦林镇牛庄村和天局村的30户苹果种植户进行调查统计。
从4月开始,在每年原有调查户的基础上,继续对30户苹果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30户马铃薯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进行摸底调查,确保农户保留农药包装袋,记载农户全年农药购买、使用等情况。共发放农药使用调查监测表650份、原始记录本65本。
1.2 调查结果
在全县范围内选择30户苹果种植户、30户马铃薯种植户,对农户全年用药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记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0户苹果种植户种植面积为 64.87 hm2,药剂用量为 9 213.75 g/hm2,成本为1 099.05元/hm2,用药次数5~6次,用药指数283.21;30户马铃薯种植户种植面积为10.93 hm2,药剂用量为185.28 g/hm2,成本为430.80元/hm2,用药次数2~3次,用药指数31.48。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经营市场监管困难
武山县农药经营市场以个体经销户为主,农药经销门店多且较为分散,尤其乡村门店和流动摊点多,管理难度大,部分伪劣农药被出售到农户手中。
2.2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自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划归乡镇管理后,基层技术人员大多数时间驻村开展以乡镇综合事务为主的工作,没有时间钻研、示范农业新技术,无法专心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及措施难以落实到村、到群众。致使乡镇到村一级断档,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农户无法快速掌握科学用药技术。
2.3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老人,在防治病虫上有从众心理,不能准确抓住有利防治时机,无法对症、适期、科学用药;而且只注重化学农药防治,对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不够重视,新技术无法推广应用。
3 科学用药途径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药监管
控制农药污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是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农药监管部门要从农药生产源头着手,加强农药生产中对有效成分的监管,杜绝在农药中添加隐形成分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其次,质检、工商、农业等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对经销限用农药和高毒农药的门店加强监管,实行专柜、专店经营,严格记录进销台账,清楚农药使用范围及去向,从源头上控制[2-3];同时,按照“绿色食品行为计划”的要求,加快农产品快速便捷检测,严格农产品分级制度及农贸市场准入制度,把好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关,让人们放心食用。
3.2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用药水平
在苹果生长用药关键时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苹果有害生物调查监测 确保果业生产安全”“积极示范推广新型迷向技术、果树绿色防控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6期,共培训果农400人次,发放新型蛾类诱捕器50套、白色三角形诱捕器210套、吡虫啉300瓶、技术资料450份。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前后,开展武山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培训群众21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20份、农药410袋。培训对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人员:一是农药经销人员、专业机防组织从业人员、农产品经销人员等;二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种植大户及广大农民群众;三是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及村级植保人员。
在举办培训班的同时,要印发技术资料,充分利用村广播、告知栏、互联网等,大力宣传科学、安全用药知识以及先进植保器械、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措施,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提高农药利用率。
3.3 积极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力开展统防统治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需求,发展壮大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构建完善的统防统治服务体系。通过项目扶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强化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区域,开展跨区作业,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统防统治组织整体实力。鼓励按照市场化方式,从基础较好的专业化防治组织购买绿色防控技术服务,推动绿色防控实现组织规范化、作业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服务全程化。
密切关注农作物病虫害动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有效遏制重大病虫害的快速流行。同时,要充分利用专业组织,对病虫害重发区域和劳动力不足的村庄尝试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提高防治效果。
3.4 推广综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合理利用轮作倒茬、推广抗病虫品种等农业措施,同时兼顾杀虫灯、色板诱杀等物理措施,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频率。
3.4.1 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季节,结合气象等综合因素开展病虫害监测预报,在病虫害发生危害关键时期定点、定期开展大田调查及综合监测,准确掌握农作物病虫流行、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为各级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防治指导服务信息[4]。
3.4.2 利用农业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利用抗病虫品种是生态调控的有效措施,在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防治中尤为重要。深耕伏耕、清洁田园可有效破坏病虫害滋生环境,减少病虫越冬、越夏场所,减少菌源和虫源。此外,采取科学、合理的大田农艺措施,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虫及抗逆能力。
3.4.3 大力推广物理防治。一是灯光诱杀。灯光诱杀即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色板诱杀害虫。灯光诱杀绿色环保,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不会引起人畜中毒,操作方便,经济适用。二是性诱剂诱杀。性诱剂诱杀即利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虫交配,减少幼虫量。近年来,性诱剂诱杀技术在苹果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中成效显著,有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三是防虫网隔离技术。防虫网能有效防止迁飞性害虫的迁飞危害,提高喷药防治效果,可在菜青虫、韭蛆成虫等多种虫害防治中辅助使用。
3.4.4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一是保护利用自然界中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防止害虫暴发流行;释放人工饲养的草蛉、捕食螨等天敌防治害虫。二是利用苦参碱、香芹粉、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3.4.5 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农药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突击防治中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在防治中,遵循“严格、准确、适用”的原则,选用高效低残留药剂科学合理施用,即可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对环境和谐、对人畜安全的目的。
3.5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产品
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推广工作,逐步提升绿色防控覆盖率。重点推广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生物农药、天敌昆虫产品、理化诱控产品、低残留农药以及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等药械,积极引导使用高效绿色防控产品,逐步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