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市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2022-12-13岳元保丁家盛王根权李学梅张培花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芒市测报夜蛾

李 翱 岳元保 丁家盛 王根权 银 馨 李学梅 张培花

(德宏州植保植检站,云南德宏 67840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肆虐于非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1~30℃,在芒市无滞育现象,能够周年繁殖,30 d左右完成一个世代,一年可发生多代。芒市一年四季种植玉米,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新的外来有害生物,世代重叠严重,发生危害隐蔽[1]。目前,德宏州两市三县均发生了草地贪夜蛾危害,相邻的其他州(市)也发生了草地贪夜蛾危害。芒市与周边有大量的人员交流和货物往来,有可能随着贸易传入草地贪夜蛾;且草地贪夜蛾迁飞性极强,境外虫源不断迁入,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加之广大群众对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危害、防控知识等不够了解,很多技术干部和农户对其特征特性、危害特点掌握不够全面,农户预防和防治意识淡薄,增加了防控难度[2-3]。部分农户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且见虫就施药,导致玉米整个生育期用药次数增加,增加了防治成本。农户开展1次防治的药剂成本约为375元/hm2,如果利用无人机防控,仅无人机使用费就达到300元/hm2(不包括药剂)。同时,化学防治不合理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当地虽然开展了灯诱、性诱及生物农药防治,但由于技术不成熟,防治效果不理想。自2019年1月在德宏州芒市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以来,该虫害对鲜食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形态特征

1.1 卵

卵呈圆顶形,直径0.3~0.5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形状各异,卵粒之间有胶质状物质粘在一起。卵粒初期乳白色,后逐渐变成棕色或褐色,卵上通常有绒毛(鳞片)覆盖。

1.2 幼虫

幼虫一般有6个龄期,老熟幼虫体长35~45 mm,腹部有8对足(前面3对,中间4对,腹末1对),单眼6个,口器为下口式,背侧有白色纵线。幼虫体色多变,随着龄期变化而变化。初孵幼虫头部黑色,身体灰白色;3龄后头部可见白色或黄色的倒“Y”形纹典型特征,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点;4~6龄多呈黄褐色、黄色,也有黑色或深绿色。老熟幼虫身体近圆柱形,体色因食料不同而不同。

1.3 蛹

蛹呈椭圆形,红棕色。老熟幼虫化蛹前停止进食,并排出大量粪便,然后进入变态过程。

1.4 成虫

成虫翅展32~40 mm。有1对前翅、1对半透明的后翅,全身覆盖鳞毛,头部有1对长触角,3对足。雄虫前翅灰色至深棕色,环形纹、肾形纹明显,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雌虫头、胸、腹、前翅均为灰褐色,前翅狭长,环形纹、肾形纹明显,肾形纹与环形纹由一条白色线相连,体色较雄虫浅。

2 发生危害特点

草地贪夜蛾产卵方式为聚集产卵,主要产在玉米中上部叶片的正面,也有少部分产在玉米叶的背面,对喇叭口期玉米则偏好产于喇叭口周围。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1~2龄自相残杀不明显,聚集危害;3~6龄自相残杀明显,逐渐分散危害。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开始分散,1~2龄有吐丝下坠的习性,借风力转移到周边植株上,在田间形成聚集型分布。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玉米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取食叶片单侧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虫3龄前危害隐蔽性很强,容易被忽视。4~6龄幼虫取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取食叶片造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缺刻,危害逐渐严重,还会钻蛀心叶危害生长点、取食未抽出的雄穗以及幼嫩雌穗,甚至将整株玉米的叶片食光,造成严重减产。老熟幼虫会选择土壤干燥处进行化蛹,一般钻到表层土下50~80 mm处筑巢化蛹,蛹巢椭圆形。有的幼虫会在玉米喇叭口、苞叶和玉米穗中啃槽化蛹。

3 主要防控技术

3.1 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采用黑光灯诱集成虫;在玉米周围设置测报灯,逐日统计成虫诱集数量;利用草地贪夜蛾具有趋光性和迁飞性强的特点,采用高空测报灯诱集成虫,全市共设置高空测报灯16盏,进行区域种群监测;采用性诱剂诱集成虫,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设置各种诱捕器,放置不同厂家生产的诱芯,设置草地贪夜蛾监测点35个。每个测报点安排一名专业技术员进行监测,检查记载诱到的蛾量。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间地头认真细致地调查虫情,及时掌握田间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气象资料实行每周虫情会商制度,及时掌握虫情发生危害情况,科学指导农户进行防控,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 开展试验示范

在芒市风平镇芒波村不同玉米品种、不同播期玉米上开展不同药剂的药效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开展防控工作打下基础。

3.3 广泛宣传培训

草地贪夜蛾为外来有害生物,农户对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危害严重性和防治技术等认识严重不足。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草地贪夜蛾识别及防治技术的宣传及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召开技术培训会,做到不留死角,村村寨寨全覆盖;通过手机微信群、电视、宣传单、挂图、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户掌握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和防治技术等,共印发草地贪夜蛾防治技术资料1 800份、草地贪夜蛾挂图逾1 000份,发送手机微信逾1 000条,开展技术培训会61场次,培训4 200人次。通过广泛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户对草地贪夜蛾的认识,提高了防治能力,确保了玉米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4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3.4.1 农业防治。进行水旱轮作或者2种不同作物轮作,切断寄主;加强作物田间管理,科学肥水管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作物的抗虫性和耐虫性;减少田间杂草危害,破坏草地贪夜蛾的化蛹环境;玉米收获后,结合机械深耕碎垡消灭虫蛹[4-5]。

3.4.2 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通过在农作物田块放置黑光灯或者高空测报灯诱杀成虫。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危害,达到防治的目的。

3.4.3 生物防治。在预测预报指导下,在卵孵化初期到幼虫3龄前,使用生物农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在玉米田周围安装诱捕器,使用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诱杀雄虫,降低雌虫交配产卵概率。这样可大大降低田间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

3.4.4 化学防治。在幼虫1~3龄以前使用高效低毒的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防治,不同药剂轮换和交替使用。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以防伤害自然天敌。喷药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上。4~6龄幼虫钻蛀心叶,破坏生长点,取食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严重时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食光,造成严重减产。幼虫4~6龄时喷施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较1~3龄幼虫效果差。

3.5 开展统防统治

对于鲜食玉米集中连片种植的田块,在预测预报指导下,组织农户统一药剂、统一时间进行防治。科技人员在防治前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如正确选购农药、配药、喷施农药及选择喷药时间的方法,让农户掌握正确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方法。

猜你喜欢

芒市测报夜蛾
侯马市 采取果断措施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统防统治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性诱剂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测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