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类型
2022-12-13众告
众 告
说起转型,都不陌生,尤其是电大更名开大之后。不过,转型这词用得太广,比如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教育转型、学校转型甚至还有课堂转型。况且转型这个词还很时兴,常与多词连用,如转型突围、转型升级乃至转型发展。然而,转型说易做难,这就是著名学者吴敬琏(2013)所常讲的,“转型,为什么仍然困扰着中国”的依据。
电大建校四十多年来,曾有过三次重大的转型,其影响相对深远。第一次是1999年,内容是广播电视教育整体转型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工程”,首次出现在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之中,目的是“要以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当然,参与转型试点的还有68所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但由于“管理还不够规范、质量还不是很理想以及还不够开放”等问题(严继昌,2021),目前仍无明确的说法。
第二次转型有些尴尬。大约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国家教委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意见,针对电大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普通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专科教育的教学改革”。然而,电大却在2006年停办了,普通高专和高职教育整体受挫。尽管如此,前后仍约有16所省级电大办起了或合并了地方高职校,开创了“一校两制”和“一校两牌”的转型格局。据说这种“一体两翼”式的学历教育,极易导致定位不准和精力分散,故有报告直送教育部,要求“控制规模”,“确保开放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因此对办有高职的电大不开展达标性评估。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是狭缝生存,但那些复合型的学校还在那里,其中最早一批更名的“5+1”所开放大学,此类学校就占了一半。只不过,国家“职教20条”(2019)出台之后,面对职教全面创优提质的大趋势下,习惯于“开放教育思维”的我们,也可能会遇到难题。
电大历史上的第三次转型,就是开放大学挂牌更名之后正在进行的,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即远程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型,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
通常教育转型系指“类型”上的变更。然而,远程教育作为教育类型,好像国家有关文件或文献均未这样指明过,大家都熟知的教育基本类型,不外是“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扫盲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柳海民,2002)。远程教育从其定义来看,更像是一种“工业化形态的教与学”(奥托·彼得斯,1993),而开放教育从最初的理念与构想,通过系列试点实践,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部,2010)。这里的“形态”和“常态”多指外在的样式而非内在的涵义。而“类型”这个词,却有讲究。通常“类”是主观的分别,即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体现价值判断。而“型”则指客观的规定,即某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具有本质特征(朱孝平,2020)。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的远程教育是对近距教育(校园教育)形态上的突破,而开放教育作为对封闭教育阵营的打破,正是吸纳了所有的教育类型,试图向社会和公众敞开。因此,远程教育向开放教育的转型,更重要的应是指向理念价值以及内涵本质的。
至于电大向开大转型,那是指学校的转型,要成为“新型大学”。记得当电大初创办时,教育部长蒋南翔(1980)就指出,“广播电视大学是新型的高等学校”。不过40年前后的新型究竟有什么不同?答案也是有的,那就是1995年4月4日国家教委主任办公会议决议中指明的,“电大办学不能走普通高校的路子,要符合远程教育和开放办学的要求”,这真是一语中的!
看来新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类型”大学,主观上既不归类于普通高校,也不归类于成人高校;客观上既是学校教育型,也是社会培训型。只不过在这所新型的大学里,所有的教育类型都可以在这里被包容、被共享和被接续,所有的教育活动均可以在这里被渗透、被融合和被交叉,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