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舞鞋“衬子”工艺基因保护传承
——基于“信息化”视角

2022-12-13何聪聪周广超

西部皮革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舞鞋花鼓民众

何聪聪,周广超

(1.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山东 济南 250022;2.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1 花鼓灯舞鞋“衬子”概述

文献记载花鼓灯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淮河流域、对生活热爱的表达、集智慧创作的一种民族性舞蹈。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借助不同的服饰“道具”进行表演。其中舞鞋“衬子”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性的“道具”,穿着“衬子”跳出来的花鼓灯舞蹈才是“正宗”的。花鼓灯舞鞋“衬子”与淮河地区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序复杂繁琐,大概要经过设计、制底、刺绣等工序。设计:舞鞋“衬子”设计工序是制作的第一个步骤,根据艺人的脚掌尺码,剪好鞋底和鞋帮的尺寸,然后对“衬子”的颜色和绣制的花纹,进行严格的设计;制底:舞鞋“衬子”制底工序需要熬制面胶,根据设计好的尺寸,剪十几层尺寸相同的白布料,然后一层层的刷面胶,待其晾干;制帮:舞鞋“衬子”制帮工序根据设计好的鞋帮尺寸,利用面胶制作舞鞋的帮;刺绣:在鞋帮的正上面绣吉祥寓意的牡丹、莲花等纹样;组合:组合作为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将前面几个阶段制作的鞋底、鞋帮等用白色“拉低绳”进行缝制组合。就此一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花鼓灯舞鞋“衬子”就算制作完成。了解花鼓灯舞鞋“衬子”的制作工艺,感受花鼓灯服饰的美感,对于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背后的工艺文化基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分为材料基因、方法基因、精神基因三个方面。第一,制作材料基因。花鼓灯舞鞋“衬子”的制作材料可以分为白布、拉低绳、彩线。其中白布材料的使用是最多的,主要运用在鞋底和鞋帮。白布多为劳动人民织造的粗白布,成本廉价,适合用作鞋底和鞋帮部分的制作;第二,制作方法基因。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方法基因运用针、改锥、钳子等不同的工具进行制作,多为妇女农闲时制作;第三,制作精神基因。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将现实生活场景进行艺术转化。根据舞蹈的动作,设计制作合适的舞鞋“衬子”,是妇女“工匠”精神的主观表现,寄托她们对民族服饰的自我感知化。总之,花鼓灯舞鞋“衬子”是基于劳动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以制作出花鼓灯舞蹈的服饰“道具”。

2 花鼓灯舞鞋“衬子”工艺保护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灯舞鞋“衬子”已经不多见,现在的花鼓灯舞鞋也是机器生产的“现代版”舞鞋。那么此状况下,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如何传承发展?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公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对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1 花鼓灯舞鞋“衬子”保护机制建设单一

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单一、混乱的阶段,甚至出现趋同化现象,缺乏创新意识。一是音频资料过少、老化,未及时更新;二是网络平台不规范。有关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的网站、公众号、微博等交流平台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并未搭建针对性强的平台;三是文献资料归类不清晰,检索过于复杂,文献和研究著作收录不完整,分类不明确。由此可以看出,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机制存在着上述主要问题,必须根据实际现状改善现状,否则将成为信息化保护转型的一大障碍。

2.2 花鼓灯舞鞋“衬子”基本保障欠缺

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更加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当前保护政策出现支持力度不强的现象,既相关部门尚未出台针对运用信息化保护的政策文件。其次,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例如,开发软件、建立维护管理系统等,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许多情况下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完全实现,与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保护“非遗”的前沿性有一定关系;二是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项目专项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三是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化,主要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为主[1],从而导致建设经费存在拮据的问题。总之,政策和经费是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得以建设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如何解决基本保障问题,将是促进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重要环节。

2.3 花鼓灯舞鞋“衬子”保护意识观念薄弱

保护观念薄弱是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问题。走访调查民众得知,运用信息化保护的思想观念意识较为淡薄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保护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担心失去“原真性”;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认为信息化只限于网络宣传、交易平台、数据分析等,对“信息化”的内涵范畴存在偏差,从而直接导致了民众的观念性错误、参与性不高等问题。

3 花鼓灯舞鞋“衬子”工艺保护传承对策

2008年8 月,中、日、韩三国在首尔首次协商分别在中、日、韩三国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其中韩国亚太中心以信息和网络建设为主[2],预示着运用信息技术保护非遗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实地考察研究后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保护传承策略。

3.1 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

3.1.1 建立花鼓灯舞鞋“衬子”虚拟交互民俗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属于交叉性领域,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以此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保护传承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凸显其内在价值,拉近人们与花鼓灯的“距离”,进一步提升民众的认同感和本土文化归属感。虚拟交互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达到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性环境场所,能够真实地模拟用户在现实场景中的人机交互技术,运用虚拟技术可以达到对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的最大化保护,充分展示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同时,虚拟技术更是简化了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的各项保护工作流程。建立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虚拟交互民俗文化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硬件开发平台,即高性能图像生成系统;二是软件开发平台,即面向花鼓灯舞鞋“衬子”民俗文化馆的虚拟现实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第二,3D 场景模块。利用三维模型设计3D 动态效果,再现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艺人的生活和创作场景,民众可以虚拟漫游体验。第三,资料检索模块。高精度、大空间、便检索储存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的资料档案。

3.1.2 开发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网站、APP

一方面,利用网站技术手段对花鼓灯舞鞋“衬子”进行保护,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外宣传展示,提升整体形象。网站是对外展示花鼓灯舞鞋“衬子”的显性方式,从互联网角度进一步提升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认识、熟知花鼓灯舞鞋“衬子”的制作方法。第二,花鼓灯舞鞋“衬子”细化归类,便于查阅检索。网站平台可以给花鼓灯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资料库平台,解决收集研究资料困难的问题。第三,民众及时反馈,实现零距离交流。民众可以通过网站BBS 论坛或者留言板,提出保护花鼓灯舞鞋“衬子”的发展建议,由网站后台管理工作人员或艺人解答,实现零距离互动交流。

另一方面,App 作为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开发App 软件使得花鼓灯舞鞋“衬子”进入移动信息化行列,可以提高宣传力度,解决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难题。开发花鼓灯舞鞋“衬子”App 软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优势:第一,宣传模式,节约成本。App 作为一种快速、直接的宣传推广模式,开发成本低廉,后期维护方便。第二,互动性强,方便快捷。App 软件具有较强的互动功能,实现与艺人“零”沟通,为花鼓灯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公众平台。第三,提供资料,课程设置。讲述艺人生平事迹、史料文献、学术专著。因此,在App 软件中,文字、图像、视频一应俱全,不仅带给民众前所未有的“移动式”体验,还为保护传承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提供“多渠道”保障。

3.2 加强信息化基本保障

3.2.1 制定花鼓灯舞鞋“衬子”保护政策

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不仅是一个文化性工程项目,而且是基于一系列制度政策建设的社会活动。相关部门各项保护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方式也在寻求变革创新,花鼓灯舞鞋“衬子”如何“活”在新时代?如何融入人们的信息生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3.2.2 加大投入花鼓灯舞鞋“衬子”的开发经费

经费扶持是进行非遗信息化保护的基本保障[3]。建设虚拟民俗馆、开发App 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才能确保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的正常运转。第一,建立“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的战略合作模式。加强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成立课题项目组,申请专项保护资金;第二,建立“政府部门+企业+民众”的经费众筹模式。号召全体民众共同努力推进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建设;第三,建立“透明”模式的资金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实施和民众监督的公开机制,进一步规范开发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第四,采取“陪同投入制度”,企业决定资助信息化保护工程,政府陪同企业共同资助。例如,企业投入1 万元,政府陪同投入1 万元。对于企业第二次资助,政府必须要陪同企业实行1:2 的比例投入(以此类推),以此激发鼓励企业参与到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之中。因此,通过实施相关策略,确保充足的开发经费,加快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的步伐。

3.3 强化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工作体制

进一步强化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工作体制,为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建设,提供双核保护机制。一方面,设置组织机构。加快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步伐,规范信息化建设操作程序,加强信息安全工作,设置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发展规划,解决建设和运行重大技术问题。例如,数据资料的及时更新;系统的升级与维护等。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当民众已经全面接受网络,并形成一套信息化生活体系和记忆方式,那么花鼓灯舞鞋“衬子”保护只有进入这一信息化体系,才能够有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换言之,民众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大小,代表了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发展的长远。一方面,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培训。为建设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保护提供专门技术人才保障,以及维护信息程序或者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加强民众培训。第一,科普非遗信息技术,通过举办讲座、专人指引、动手实践等环节对花鼓灯舞鞋“衬子”信息化系统进行操作体验。例如,虚拟民俗文化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体验。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对民众进行操作培训;第二,对艺人进行信息技术软件程序操作培训。拍摄视频或者浏览检索,能够熟练操作新兴的信息技术。

4 结语

非遗信息化保护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既是时代的发展结果,又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民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内在要求。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应该走在“非遗+信息化”保护的前列,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体制,促进自身的发展。文中总结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应用性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保护。总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该坚持创新保护发展模式,实现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工艺信息化技术和民众生活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花鼓灯服饰“道具”的认识。

猜你喜欢

舞鞋花鼓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一双粉色的舞鞋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秘密
流泪的红舞鞋
红舞鞋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