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小RNA表达在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2022-12-13陶丹刘莉杨家义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程视网膜机制

陶丹 刘莉 杨家义

糖尿病在全球的患病率很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3 年的最新调查结果证明,中国拥有9800 万 糖尿病患者,是全球20~79 岁DM 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1]。我国糖尿病流行病特点以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为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约占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 所占比例约为80%~90%[2]。根据在2009 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对外公布的总数据,全球T1DM 患儿约有3000 万,其中我国有100 万患儿[3]。且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研究得出T1DM 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近3%的速率急速增长,且患儿逐渐面向低龄化的趋势[4]。T1DM 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病程在3~4 年的时间的患者,其中T1DM 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率为19%,T2DM 的DR 患病率达24%;在已有20 年病程的T1DM 的患者中,患DR 的几率几乎为100%,在同样有20 年病程的T2DM 患者中,患DR 的几率达60%;而在病程>20 年的患者中,50%左右的T1DM 患者会发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目前DR 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劳动年龄人口失明的最重要原因[5]。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 个核苷酸、内生性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对DR 形成进行期间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与血管形成等过程施加了一定影响。DR 发生的发病机制不清,了解miRNA 在DR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阐明DR 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控制DR 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本文就miRNA与1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1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7~2008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14 个省市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6],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9240 万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9.7%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20 岁[7]。2011 年IDF 统计,全球年龄<15 岁的儿童中,约有49 万的T1DM 患者,每年新增7.7 万人,年增加率约3.0%[8]。Roy 等[9]研究发现美国白种人及黑种人18~30 岁的T1DM 患者中,DR的发病率分别为82.3%和74.9%。Malone 等[10]研究发现5 年病程1613 例T1DM 的患者,67.1%患有DR。Klein 研究[11]报道T1DM 患者4 年病程内DR 的发病率为49%,研究同时发现T1DM 患者病程1 年内的DR发病率为20%,并因此建议T1DM 患者在确诊1 年内进行扩瞳后眼底检查。

对于T1DM 患者DR 的筛查时机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糖尿病医疗标准推荐T1DM 成年人应在糖尿病发病后5 年内,由眼科医师或验光师进行初次的散瞳眼部综合检查[12]。英国指南建议T1DM 患者应从12 岁开始DR 的眼底筛查;澳大利亚指南认为青春期前诊断的T1DM 患者应在青春期后开始DR 筛查;加拿大指南推荐在青春期之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3~5 年后开始DR 筛查。我国建议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T1DM 患者在青春期(12 岁)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T1DM 的患者建议在病程5 年内,必须进行第1 次DR 筛查,同时建议T1DM 患者开始DR 筛查后至少每年复查1 次[13]。

2 miRNA 概述

1993 年Lee 等[14]首次在线虫发育过程中发现了被命名为lin-4 第1 个miRNA。此后,研究人员在多个生物物种中,都发现了miRNA 的存在。至今已被成功克隆排序的人类基因量在800 个以上,预估miRNA 基因数量在1000 个以上,同时所调控的人类基因占比已达30%以上[15]。miRBase 数据库(由英国Sanger 研究所构建)[16]在记录miRNA 序列诸数据库中,其最具权威性,截止当前,此数据库所收录的成熟miRNA 序列信息类型已达25141 种,涉及到193 个物种。miRNA占动物基因总数的1%~5%[17],在人类基因组中,估计编码>1000 个mRNA,其中miRNA 可能调控>1/3 的蛋白编码基因[18]。

miRNA 属于一类单链非编码RNA 小分子,其长度为20~24 个核苷酸左右,由内源性发夹型转录而 成[19]。其对任何蛋白质均不具备编码功能,是一类新型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多个mRNA 的表达可被单个miRNA 调节;而且60%以上的mRNA 含若干条miRNA 的结合位点,能够同时与若干miRNA 发生交互反应。miRNA 所具备的特征有:表达的时序性、保守性以及高度特异性。从生物学角度看,MiRNA 的合成过程非常复杂[20],首先,在细胞核内,在RNA 聚合酶Ⅱ介导下,经转录生成“发夹”pri-miRNA,此物质具备特征性茎环结构,之后,被Drosha/DGCR8 此蛋白复合体核心区域基因识别与切割,产生pre-miRNA。核-胞质穿梭蛋白可识别此产物,同时促进其向细胞质迁移,在核糖核酸Ⅲ Dicer 作用下,待将较短的(21-23)nt双链RNA 序列留下,接着结合Ago 蛋白,转变为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此复合体的成熟态能够互补配对结合靶mRNA 的3'非编码区(3'UTR),对靶mRNA表达进行阻抑,进而抑制或降解靶mRNA 翻译。

3 miRNA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近期,miRNA 被证明是糖尿病重要的调节者和参与者。通过研究,Latreille 等[21]提出,对于胰岛B 细胞生成胰岛素的功能,miRNA-7a 发挥着负向调控效应,将小鼠B 细胞所含miRNA-7a 作敲除处理,可以提升胰岛素分泌量。就miRNA-187 表达水平而言,相较于正常群体,T2DM 患者较高,miRNA-187 表达上调,可以对HIPK3 施以调控,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抑,表明,通过下调miRNA-187 的表达,能够治疗T2DM[22]。Setyowati 等[23]对GK 大鼠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健康组大鼠,糖尿病组的实验动物在29 类miRNA 的表达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这些miRNA中,脂肪组织内miRNA-222 以及miRNA-27a 显示表达增强,肝组织内的miRNA-195 以及miRNA-103 也显示为表达上调。在肌肉细胞中miRNA-10b 的表达下调[24],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NA-146a 的表达下调[25]。同时,Kong 等[26]通过检测DM 患者血浆中 的miRNA 发 现miRNA-9、miRNA-29a、miRNA-30d、miRNA-34a、miRNA-124a、miRNA-146 及miRNA-3757 的表达发生了改变。

通过微阵列技术,Xu 等[27]首次从成年小鼠中分离获得80 个不同的miRNA,其中在视网膜呈特异性表达的miRNA 有23 个。近年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和运用,大大提高了miRNA 检出的敏感性,在视网膜中发现超过约250 个miRNA 的表达[28]。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以及血管通透性的增强是DR 发生的重要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DR 病理反应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若此因子水平增强,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同时可提升血管通透性。VEGF 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内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导致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形成新生血管腔。Kovacs 等[29]对比检测了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miRNA,结果发现86 种miRNA 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有显著差异性表达,这与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证实由VEGF 诱导的6 种miRNA(miR-17-5p、miR-18a、miR-20a、miR-21、miR-31 和miR-155)在DR 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endothelial cells,REC)中表达增高,提示miRNA 可能通过调控VEGF 表达增高而参与了DR 发生的病理过程。McArthur 等[30]研究发现miR-200b在高糖处理的内皮细胞及DM 大鼠视网膜中表达下降,而其直接靶基因VEGF mRNA 及蛋白表达均增加。Murray 等[31]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 细胞采取了诱导处理,所用诱导剂为miRNA-200b 增强剂,结果发现,同存在一定联系关的4-羟基壬烯醛(4-HNE)此氧化应激源显示为程度不等的增加,可见,在视网膜神经细胞氧化应激(OS)机制中,miRNA-200b 发挥着抗细胞凋亡效能,同时发现miRNA-200b 还能作用下游的抗氧化1(oxidation resistance 1,Oxr1)基因,从而对DM 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内皮细胞内miRNA-1 表达减弱,导致其靶基因ET-1 和纤连蛋白量升高,导致眼底视网膜血管收缩与纤维沉淀的发生[32]。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REC 增殖以及表达诸多类型的炎症相关基因方面,发挥着调控枢纽作用,同DR 的形成、进行存在显著联系。miRNA 与视网膜炎性反应有关。miR-146a 参与NF-κB 炎症通路的调节[33]。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对DM 小鼠的REC 具备诱导作用的miR-146、miR-21、miR-132 以及miR-155 存在不断升高表现,导致RECNF-κB 途径的活化,从而促进其下游基因MCF-1 以及黏附因子-1 的转录提升,对视网膜炎性反应施以进一步激发。Ye 等[34]研究发现miR-146a 在高糖培养的HREC 中表达下降,而过表达miR-146a 能够使TLR4/NF-κB 以及TNF-α 下调,表明在DR 炎症机制中miR-146a 参与了NF-κB 活化的负性调节。Feng等[35]研究发现miR-146a 在T1DM 大鼠模型中REC的表达减弱,纤维黏连蛋白(FN)则表达上调,促使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损伤,引起相关DR 的病理改变。

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和神经元凋亡是DR 主要的神经损伤改变。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障碍[36]、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先于视网膜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出现[37]。在DR 中,若p53 活化,会增强miR-34 家族(miRNA-34a/b/c)表达,表明,miR-34 家族同由p53诱导所致的REC 凋亡存在一定联系。He 等[38]敲除老鼠miRNA-34 基因发现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被阻滞,表明在p53 调控网络中,miRNA-34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Kovacs 等[29]研究也发现miRNA-34c 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有显著上调,同时发现在DR 中有p53 的活化,因此认为由miRNA-34 家族成员介导的p53 诱发的细胞凋亡和神经退变参与了DR 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miRNA 是糖尿病重要的调节者和参与者,目前已有循环miRNA 用于T2DM 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DR 中患者的外周血血清、视网膜细胞中也存在很多表达异常的miRNA,这些miRNA 在DR 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的促进DR 的发生发展,有的抑制DR 发生发展。随着miRNA 在DR 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miRNA及其对DR 的调控机制将被证实。但目前对其在DR作用机制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尚无明确定论。进一步研究miRNA 在DR 的分子作用机制,miRNA 有可能成为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DR 的生物学指标,并成为DR 新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病程视网膜机制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