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原因及防控方法
2022-12-13朗加卓玛
朗加卓玛
(西藏康马县萨马达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康马 857500)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因为全国各地都会出现的牦牛病毒性腹泻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定为B类传染病,文章主要针对西藏养殖现状,具体分析了疾病相关内容。
1 病因分析
1.1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是牦牛群养殖中的关键一环,饲养管理不当,就极易导致牦牛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从而降低其的抵抗力。而一旦牦牛的抵抗力下降,像: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就很容易侵入到牦牛的肠道中,从而刺激牦牛的胃肠黏膜,导致牦牛的胃肠机能紊乱,以此也就增大了牦牛患有腹泻性疾病的几率。
1.2 饲养环境差
饲养环境是牦牛所处的主要环境,故饲养环境的好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牦牛是否具备较强的抵抗能力。倘若,小牦牛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长期处于一个易感染的环境中时,一旦环境中存有一点细菌,小牦牛就极易感染。此外,饲养环境的温度、通风性能以及保暖设施等,都是影响小牦牛健康生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就针对目前的有些养殖场而言,为了节约更多养殖成本,有些养殖户在饲养环境方面的投入还较少,导致养殖场的饲养设备比较陈旧,且保温性能无法保障,以此也就会增大了牦牛群患病的几率。此外,一旦外界的气温发生急剧的变化,在温度的刺激下,小牦牛就会发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从而也就会感染应激性腹泻。
1.3 卫生消毒不合格
倘若饲养环境较差,但是及时做好养殖场的消毒清洁工作,也能给牦牛提供一个无菌的环境。但是,目前多数养殖户对养殖场采取的消毒措施还比较不规范,致使致病性病原长期存在,一旦牦牛出生后,致病原就会通过牦牛的脐带、母牦牛的乳头以及母牦牛的体表等进入到小牦牛的消化系统中。而刚出生的小牦牛,由于月龄较小,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胃酸分泌也不足,无法对病原微生物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而病原微生物就会在环境中得到大量繁殖,当毒素积聚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影响小牦牛的消化道黏膜,从而导致小牦牛出现腹泻症状。因此,做好日常的消毒和杀菌工作,就有助于及时清理养殖场的病毒和细菌,避免病毒大范围扩散和细菌的滋生。
1.4 饲料和饮水不合理
饲料和水的均衡搭配,可有助于小牦牛的快速消化,并且也能帮助其快速成长。但是,目前许多养殖户所采用的饲料搭配还较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频繁的更换饲料种类,导致无法最大化的发挥出饲料的喂养作用。而有些养殖户甚至给小牦牛喂养霉变的饲料,且不注重控制饲养的时间,以此都会给小牦牛的消化道造成刺激,从而导致小牦牛出现腹泻。此外,水也是小牦牛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资源,而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也会导致小牦牛出现腹泻性疾病。
1.5 应激刺激
小牦牛的成长过程,需要经过断奶、分群、接种、驱虫等多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给小牦牛带来不同程度的应激刺激。而应激刺激的产生,会影响小牦牛的抵抗能力,导致其抵抗外界的能力下降,相应的发生腹泻性疾病的概率也就会大大增加。
2 流行病学
在我国西藏地区养殖过程中,针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问题的出现,主要传染源就是携带着病毒的动物,伴随动物粪便等排泄物的出现,鉴于期间存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极大地威胁了现场牛群安全与健康。尤其是持续性感染动物或者是急性感染期的动物,它们的血液、淋巴结以及骨髓等都带有牛腹泻性病毒,而且如果现场之前出现过患病然后康复的个体,其身上也会带有病毒,这些都是牦牛病毒性腹泻问题出现的传染源头。针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问题的发生,主要存在直接与间接两种传播途径,其中分析直接传播方式,像疫苗接种、母乳以及胎盘等都是作为传播途径;而透过饮水、废弃物以及昆虫等介质进行传播的方式叫做间接传播。不管是牦牛还是山牦牛等,都可能会受到牦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影响,而且在体现出一种地方性流行等特点的现状下,尤其是以冬季以及初春时节发病几率最高,而且如果现场牦牛身体素质较差,也是最容易遭受病毒性腹泻影响的个体部分。
3 临床症状
牦牛病毒性腹泻包括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病毒性腹泻有10 d左右的潜伏期,个体突发疾病的同时,会直接导致身体温度持续上升,影响精神以及胃口等。大多数患有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例,患病4 d左右会出现口腔黏膜溃烂及大面积坏死等现象,加上不断跳动的脉搏及分泌物增加等,这些都是该种病症主要表现。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患有急性病毒性腹泻个体后期出现粪便带血、恶臭、腹泻严重,呈急性进行性脱水及衰弱,通常会在5~7 d内死亡。妊娠母牦牛一旦患有急性病毒性腹泻,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到胎儿身上,导致流产或犊牛先天性缺陷。
慢性病毒性腹泻由急性症状演变而来,病牛同样也会出现胃口下降以及精神不佳等问题,但腹泻率较小,未发现比较明显的高热现象,但是在鼻镜位置会发现糜烂,眼有浆液性分泌物,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且有明显的跛行症状,皮肤常见皮屑状,在髻甲、颈部和耳后最明显,可见间歇性腹泻。
腹泻性疾病的高发时期是夏季,以1~7月龄的牦牛发病率和致死率为主。对于患病较轻的牦牛,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粪便较稀且伴有一定的酸臭味,且肛周和尾部为存在一定的粪污。该种症状的牦牛一般处于患病初期,如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就能实现对该疾病的良好控制,且牦牛的痊愈率也较高。患病较重的牦牛1~3 h内会出现明显的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等症状,在患病后期还会出现神经、呼吸道等症状,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死亡率极高。
4 综合防控
4.1 加强圈舍卫生及消毒
为从根本上减少牦牛病毒性骨腹泻问题的出现几率,那么人员必须加强现场清洁与消毒管理力度。可以提前准备好消毒液,每天围绕现场各个角落进行清洁,营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应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现场温湿度等达到标准。特别是每天进出现场的人员以及车辆,要求提前做好深入消毒以后才能够允许进入。
4.2 加强管理
伴随着现场养殖规模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将重心放在区域内场、村、乡等视角下,可以秉持封闭化管理方式进行饲养,严格约束好人员的饲养行为,最好不从其他地区引进牦牛品种;做好该种疾病检疫与诊断工作,随时注意观察现场牦牛个体身体情况,如果发现患病个体,第一时间隔离并做出一系列防护举措,尤其是面对脱水现象的患病个体,应该及时补充体液,纠正酸中毒,口服收敛止泻药,硫酸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抑制继发性感染;如果现场出现了死亡病例,人员必须做好无害处处理,可以结合现场周边情况灵活选择深埋或者是焚烧等方式。
4.3 疫苗预防
通过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在我国西藏地区畜牧业长期发展中,针对现场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动物,不管是哪一种疾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经过以上内容阐述的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症,当前地区最常见的就是猪瘟兔化弱毒苗,防疫部门定期选择专业人员,面向区域所有养殖现场牦牛个体实施有效接种,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病毒性腹泻出现几率;与此同时,针对现场所有健康牦牛个体,可以准备好弱毒冻干疫苗或灭活苗,因为以上两种疫苗类型,当完成健康牦牛群免疫接种以后,目前来看,在接下来2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所有健康个体都能够体现出较强疾病抵抗能力。总之,进行疫苗接种作为一种针对性预防举措,在保护好现场个体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是提升人员养殖利益的重要举措。
4.4 保证牦牛的营养均衡
在哺乳牦牛时,应尽早开食,尽早补饲,并且尽量选择全价的饲料。而对于已经断奶的牦牛,就应根据其具体的生长情况和体重量,逐渐的增加饲料量,并且还应给牦牛提供充足的水量,做到饲料与水分的充分调和,这样也有利于帮助牦牛快速消化。此外,为了有效增强牦牛的抵抗力,还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些黄芪多糖和多种维生素物质,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在喂养过程中,禁止向牦牛喂养霉变、冰冻以及变质的饲料。
4.5 治疗腹泻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及早的做好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就可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并且也能帮助疾病的快速恢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牦牛存有异样,就应立即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并且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而对于患病初期的牦牛,可往其的舌根部挤入适量的“烟酸诺氟沙星”“乳酸环丙沙星”等水乳剂,这样就能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一定要严格根据牦牛的个体大小进行选择,避免使用过量,否则就会导致牦牛患有其他类型的疾病。倘若牦牛出现严重的脱水情况,并且伴有重度的中毒症状时,就可采取“葡萄糖+电解多维”的支持疗法,这样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6 注重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
对于养殖场环境,应严格按照养殖的卫生制度做好环境的日常消毒和杀菌工作。其中,对于产房,尽量间断性的使用,且每次完成生产之后,都应做好消毒。必要时还可在地面铺撒石灰粉,使用2%~4%的火碱对地面和墙面进行喷雾消毒,最后再用福尔马林或过氧乙酸密闭熏蒸,保证养殖环境的无菌无毒。针对产期的牦牛,应每天进行喷雾消毒,且所使用的消毒药物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导致其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