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适应价值探析

2022-12-13胡晓龙赵姣文陈婷婷张燕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工公共卫生防控

胡晓龙, 赵姣文, 陈婷婷, 张燕华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其病毒突发性、高传染风险和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使其迅速成为国际和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1]。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尤其显现出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短板。但突发疫情防控体系的构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社会工作的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2]。事实上,新冠疫情暴发后,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亦受到国家和多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20年3月5日,国家卫健委、民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疫情防控中的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2020年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要组建由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工等组成的服务队,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服务。当前,我国新冠疫情的防控进入新阶段,恢复受疫情影响的民众的身心健康与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议题。上述国家层面的指挥棒,正体现了其对“疫情期,社会工作可以做什么”的研判,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专业作用的期待,而这正是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学科使命。所谓公共卫生社会工作(public social work),与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同属于健康社会工作(health social work)的范畴[3]。区别在于医务社会工作以医院、社区门诊为主要实践场域,主要帮助个人及家庭解决因疾病带来的系统性问题,促进其康复治疗、提升生活品质。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践场域更偏重于社区,是透过强调预防和健康促进,来预防、解决和处理社会健康问题的一种社会工作服务。其整合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的理论、方法与技能,在微观、中观或宏观层面使用流行病学方法或生态学方法,开展预防或干预[4]。国外经验表明,面对非典及埃博拉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可作为补充力量,发挥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分配与协调、弱势群体关爱照顾、社会支持网络修复、家庭支援、政策倡导和推动等功能[5-6]。面对新冠疫情,本文对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困境和克服困境的对策,以及发挥的作用等进行思考,试图从疫情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出发,阐述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如何在不断适应新冠疫情防控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价值。

1 疫情引发的社会问题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大致有如下三方面:一是资源调配问题。基层社区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出现食物、口罩等资源调配举措不当、一刀切等现象,损害了民众的基本权益,暴露出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中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的短板[7-8]。二是民生需求问题。新冠疫情对患者及家属、防疫一线人员、普通民众等不同人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致可分身、心、灵、社四个层面,亟需各层级的专业干预。三是社会失序问题。因疫情发展引发的公众恐慌情绪、对新冠患者及家庭的污名和社会排斥及疫情影响导致的学业中断、家庭破碎、失业破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支持断裂等个人生活与社会矛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社会秩序,对社会治安产生阻力[9]。

2 疫情下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

2.1 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适用性

新冠疫情带来的上述社会问题,亟需系统性的基层治理。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解决人及社会环境问题的实践性学科恰恰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1.1 社会工作的价值适用性社会工作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秉持尊重、接纳、个别化的原则,坚持“人在情境中”的视角,从生理-心理-社会系统性的框架中分析并处理个体所受到的压力和影响[10]。这与新冠疫情中,个人、家庭、社区所面临的需求相吻合,为社会工作介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1.2 社会工作的方法适用性社会工作方法包含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直接工作方法。疫情防控下,三种工作方法可视情况转至线上开展。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强调个别化的工作方法[11]。在疫情时期,服务对象的需求往往具有个性化特征,需要社工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由于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都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这就要求必须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居民、社区事务、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等进行有效协调和链接[12],以确保社区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良性运作,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社区工作的过程。其他工作方法还包括个案管理,通常采用跨学科团队服务的形式,同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多个需求,重点为服务对象解决因资源短缺而带来的相关问题[13]。

2.2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实践

综上及结合本世纪欧美国家应对SARS及埃博拉疫情的经验可知,社会工作对于疫情防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而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的现况主要体现在:面对新冠疫情下的社会问题,在国家及相关部门、行业组织推动下,以社区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工力量很快投入疫情防控,并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展开专业实践,承担起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职责与功能。疫情暴发后,我国各地民政部门和社工行业组织积极行动,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工作者建立“三社(即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线上线下抗疫模式,共同筑牢社区防控互助体系。另据中国国家报告,疫情期主要有14个工作小组在全国各地下沉社区开展社工服务及疾病流行防控相关研究,具体包括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家庭或医务人员以及弱势群体在医疗、资源获取、社会联系、财务和物质保障等方面提供个体性支持,并开展公众教育、政策宣传、社区重建等服务与研究[14]。

3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结构性困境

随着疫情发展,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广泛性逐渐凸显[14],但也从中暴露出困境。欧美国家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已趋成熟[15-16]。而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还是一个亟待发展的新领域,无论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或是行业协会发展尚未起步。囿于这种结构性的“先天不足”,面对目标人群复杂多元的问题和需求,疫情下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力量在开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时不免显露出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组织支持缺乏等问题,影响专业实践。

3.1 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新冠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首先被贴上的是医学的标签。因此,新冠患者能否被治愈、后期如何康复、如何处理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是首先需要回应的问题。这要求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社工要具有一定的医学或公共卫生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术。然而,我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体系尚缺乏此类专业教育,在直面服务对象关于医疗卫生的相关需求时,可能无法给予直接回应。

3.2 组织支持缺乏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多设在医学院下,较少与社会工作专业有跨学科合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培养体系更是尚付阙如。同时,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领域的职能与岗位设置尚未得到现行医疗卫生系统的明确承认和安排。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很难有效发挥其专业性。

4 破解困境: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适时发展

疫情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来说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政府及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等可在专业体系建设、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及本土实践中逐步推动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克服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4.1 加强专业体系建设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可逐步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增加公共卫生、医学人文学、应用心理学、社会政策、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课程,努力培养高质量、多学科取向的公共卫生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明确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回应公共卫生乃至大健康领域的社工服务需求,致力于社区健康、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促进、慢病管理及行为健康等多维领域的实践。

4.2 深化多学科多部门合作

引导萌芽期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力量(广大社会组织及社区社工)积极融入国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疫情防治、社会救助、社会心理重建等方面实现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精神健康、应急管理、政府行政等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合作,积累跨专业团队服务经验,逐步扩大资源平台、强化组织支持、增加话语地位。

4.3 以本土实践,促自我发展

不断推进当前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革新与规模壮大。可积极招募培育社会组织及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医务志愿者等,加强社会工作、公共卫生、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即有社工力量能在疫情防控的各阶段边实践、边学习、边发展,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势蓄力。

5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具体运用

虽然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尚未体系化、专业化,仍需要在本土实践中不断克服困境、谋求发展,不过综合国外经验及当下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结构,仍可梳理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疫情发展各阶段的可行模式。

5.1 在疫情发展初期的运用

疫情发展初期,除了及时救治确诊患者,精准高效地防止疫情扩散、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公众心理也极为重要。对此,社会工作者可发挥资源整合者、协调者、健康教育者、政策倡导者等角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专业服务:①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社区疫情防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对推动疫情防控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社工可利用专业优势于线上、线下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队伍、提供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②重点人群排摸。重点人群排摸可以有效减少疫情传播隐患,并梳理出居住在社区的老弱孤残幼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支持。③疫情防控物资调配。社工协助做好社区防控物资的申领登记与调配工作,避免出现因物资调配使用不合理而导致的矛盾纠纷及公众不良情绪。④疾病知识科普和政策宣传。疫情初期,个体对新冠疫情的了解较为有限,社工可撰写相关科普文与宣传稿件,发挥积极的舆论影响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社会恐慌。

5.2 在疫情发展后期的运用

进入疫情发展后期,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及社会支持断裂等问题凸显,影响社会稳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可发挥心理支持者、资源链接者、家庭辅导者、健康教育者等角色,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干预:①受疫情影响人群的心理支持。疫情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使部分人群出现较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在情绪、行为、社会关系上的适应不良。此外,防疫一线人员的心理压力、病亡者家属的哀伤情绪等亦需要及时介入。社工可协助专业心理卫生人员,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和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困难纾解、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线上或线下服务。②社会支持断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重回日常生活工作时或面临社会歧视。部分人群因生活困难、失业、丧亲等问题而家庭破裂、社会功能受损,甚至出现危机事件。社工可在生理、心理、社会的系统框架下干预,积极链接社区资源,建立友爱互助的社区氛围与社会支持网络,协助纾解服务对象实际问题和心理需求,重建正常化的日常生活。

5.3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的社会倡导

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时期,社会工作者可依托“三社联动”基层工作架构,发挥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教育者角色,持续提升群众防疫知识水平与技能,减轻认知不足所致的不良心态,减少社会歧视,并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另一方面,也可发挥政策倡导者角色,结合实践研究与调查,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梳理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盲点、厘清社会救助薄弱环节等,不断推进国家政策完善及结构性改革。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社会工作作为一支辅助性的专业力量参与到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同层面,尽管不是主要的和最重要的力量,但是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防控,在取得服务成效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即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尽管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未成体系、专业化程度也较低,但其对公共卫生及其他健康领域来说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专业价值,值得并亟待发展。疫情防控乃至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有赖于社会工作与公共卫生、心理学、社会政策等多学科各部门广泛、深入的专业合作。在健康领域如何具体实现跨专业团队协作、社会工作如何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定位自身功能并获得专业话语权,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社工公共卫生防控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