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陈为青蒿之嫩者” 辨析

2022-12-12王中兴赵翠英河北省任丘市妇幼保健院06255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无毛茵陈

王中兴 赵翠英 河北省任丘市妇幼保健院 062550

“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出自中医名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原书“茵陈解”项下注云:“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1]”如此表明,张氏认为茵陈是青蒿的嫩苗,二者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在多个版本中医教材《方剂学》[2-3]中被引用,影响深远,引起中医界争议:茵陈和青蒿究竟是否同一药用植物[4]?医疗实践中,笔者认为茵陈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药用植物,二者虽有一定的相似性,却是不同物种,不能相互混淆,辨析如下。

1 植物来源

茵陈来源于菊科艾属植物茵陈蒿Arterial Spillane Thumb或滨蒿Arterial laparoscopy Wald st.ET Kit[5]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因陈根而生,故名茵陈。我国最早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茵陈为白蒿,列为上品[6]。

青蒿来源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rial annual L.[7]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早春种子萌芽,秋季采割药用。《神农本草经》称青蒿为草蒿,列为下品[6]。

从植物来源上看,茵陈和青蒿属于同科不同属植物,一个多年生草本,一个一年生草本。

2 植物形态

茵陈(以茵陈蒿为例)[5]:半灌木状草本。茎直立,高50~100c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披覆白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下部叶1~3回羽头深裂,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个,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个,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青蒿(以黄花蒿为例)[7]: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茎直立,具纵条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幼时基生叶绿色无毛,茎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短细,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具粉末状腺状纹点;叶轴两侧具窄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细小,呈条形。头状花序细小,球形,径约2mm,具细软短梗,多数组成圆锥状;总苞小,花管状,黄色,外围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生于旷野、路边、河岸等处,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二者比较,幼苗时期茵陈(茵陈蒿)全株披覆白色绒毛,呈现灰白色,青蒿(黄花蒿)光滑无毛,呈现青绿色,区别明显。长大后茎叶颜色、花形花色、果实种子皆相似,但茵陈气味较淡,青蒿气味浓郁,气香各异。

3 药材性状

茵陈药材采自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rial Spillane Thumb或滨蒿Arterial laparoscopy Wald st.ET Kit的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采收,习称“绵茵陈”。其性状为: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5]。

青蒿药材源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rial annual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药用。药材性状为: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苦[7]。

二者比较,无论外观、气味,均有一定差别。

4 药材功效

茵陈,《神农本草经》云:味苦,性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草正义》云: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本草经疏》云: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8]谓茵陈性味苦、辛,微寒,主入脾、胃、肝、胆经,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茵陈含有绿原酸、水杨酸、茵陈黄酮、挥发油等成分,有利胆、保肝、抗炎、解热、利尿、扩冠等作用[9]。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曾提到的茵陈蒿汤,茵陈作为主药,对于治疗各种肝胆疾患具有较好的作用,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茵陈蒿汤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等功效[10]。

青蒿,《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性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疟疾寒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中医认为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肾经。功效:清热,凉血;解暑,截疟。可治疗疟疾寒热、阴虚发热、外感暑热、湿热黄疸、风疹瘙痒、恶疮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青蒿含有:青蒿素(Qingdao.antinuclear)、氢化青蒿素(QingdaoⅢ,disheartening)、青蒿酸(armistice acid)、青蒿内脂(arteriosclerosis)、左旋—樟脑(camphor)乙酸乙脑酯(Born acetate),异龙脑(stillborn),A-OK松油醇(Proserpina),龙脑(boar-neon)等化学成分[11]。我国屠呦呦教授首先研制成功的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抗疟的药物,对人类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茵陈与青蒿二者功效比较:两者均气味芳香,能解湿热,故均能治湿热黄疸、湿温、暑湿之证。但茵陈主入脾胃,利湿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药;又能发陈致新,祛风止痒,适用于湿疮湿疹等皮肤疾病。青蒿主入肝胆,善于清退虚热,凉血除蒸,善解阴虚潮热;又能泄暑温之火,为外感暑热所常用。

5 讨论

中药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的,中药的命名受历史文化、地域方言、个人感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药多名、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12]。例如茵陈,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我国最早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茵陈为白蒿, 《吴普本草》称因尘,《雷公炮炙论》称茵陈蒿,《本经逢原》称绵茵陈,《广西中兽医药植》称绒蒿、细叶青蒿,《江苏植药志》称臭蒿、安吕草、《山东中药》称为婆婆蒿、《湖南药物志》称为野兰蒿等。又如青蒿,《神农本草经》有草蒿、方溃等称谓。到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又增加了香蒿、豘蒿等称谓,到了近代《中华本草》又有臭青蒿、香青蒿、苦青蒿、黄花蒿……多达十几种别名。

茵陈、青蒿两种药用植物,都于早春出现,随着生长,茵陈幼苗白色柔毛逐渐褪去,二者外形越来越相似,再加上二者功效上也有相似之处,古人很易混淆,民间传说华佗三试青蒿草就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13]”的记载 。 一药多名、同物异名现象的长期存在以及二者外形的相似性,可能是导致张锡纯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苗”的原因。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三药三方”的良好疗效,让中医中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走向世界。中药命名规范化、科学化,力求一药一名,一名一药,尤显重要。

茵陈与青蒿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品种, 把茵陈和青蒿区分开来,分别归类,独立研究,深入挖掘其药用价值,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守正创新,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无毛茵陈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基因编辑帮助无毛小鼠长出头发
不负春天
湿热黄疸有茵陈
系4. 心叶翠雀花系 Ser. Calthifolia
贵州杜鹃花科植物黔中杜鹃的补充描述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二月茵陈最为鲜
绵茵陈养肝祛湿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