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障碍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22-12-12张金峰
孙 璞 冯 勇 王 冉 张金峰
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天津市 300140
嗅觉是人类原始的重要的感知功能之一,在哺乳动物中嗅觉其可以辨别气味、影响食欲、调节情绪、识别伴侣,还起着预警危险作用(如食物变质、煤气泄漏等)。最新研究发现我国人群的嗅觉障碍发生率为2.4%,且嗅觉障碍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对嗅觉障碍治疗的迫切需求也越来越高[1-2]。嗅觉障碍属于耳鼻咽喉科难治性疾病,目前治疗方式方法尚无统一指南,缺乏满意的治疗手段,西医常见的方法是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全身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及相关的手术治疗,其效果也因人而异,疗效亦不十分明确。
嗅觉障碍属中医学“失嗅”范畴,失嗅症古时称之“鼻聋”“鼻魑”“鼻中风”等。《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而鼻居面中,又称明堂、中岳、神庐等,是清阳交会之处,血脉汇聚之所,气体出入之门户,为肺之官窍。《难经·四十难》曰:“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此为鼻与心肺息息相通。又有《素问·五脏别论》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张氏医通·卷八》提出“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说明鼻与心、肺、脾、胃等人体多种脏器息息相关。中医药治疗嗅觉障碍恰恰是从人的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内外兼治,效果明显,现对中医药治疗嗅觉障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促进中医药治法的发展。
1 中药内治
中药内治法是用口服中医药进行治疗,郭强中等[3]将失嗅症主要分为四型,具体为:心肺两虚邪滞经脉型,可用八珍汤加减;心火偏盛肺肾阴虚型,治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型,治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血瘀脉络失畅型,若为肝郁气滞,用通气散加减,若属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均能取得良好疗效。沈志龙等[4]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方治疗嗅觉障碍有显著的疗效,其主要由黄芪、党参、防风、白茯苓、白术、苍耳子、辛夷、当归、川芎、丹参、柴胡、白芍、黄芩、川贝母、薄荷、金樱子、诃子等数十种中药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12周,其对嗅觉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达91.1%。有研究表明[5],张重华教授自拟中药验方“促嗅汤”(黄芪、生白芍、山萸肉、葛根、桑叶、路路通、薄荷、干荷叶等)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3个月,亦取得显著疗效。中药内治通过药物配方以益气活血、清肺通窍、化痰通窍、升清降浊等为治疗原则,调理患者心、肺、脾、胃的功能协调、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穴位刺激
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点,其多数分布于血管和神经周围,具有渗透性和辐射作用,经络穴位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一种复合物,能有效地“渗透”到人体最小的细胞单元。因穴位刺激治疗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抗拒口服药物的患者,同时可减少口服药物不良反应,易于被患者接受。何克强等[6]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针刺翼腭神经节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6.8%,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5.7%(P<0.05),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促进嗅觉功能的恢复。巩政等[7]通过建立兔鼻炎模型,了解鼻内针刺对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蛋白表达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发现,通过鼻内针刺治疗可明显降低鼻黏膜感觉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升交感神经兴奋性,通过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免疫应答,进而改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缓解鼻部症状,为人类嗅觉功能恢复提供了生物模型的基础。同时,牛文民等[8]提出的嗅三针穴位电刺激治疗嗅觉功能障碍100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6%,阐明迎香穴是治疗嗅觉的有效穴位,穴位电刺激在鼻部相关穴位进行治疗,通过血管、神经途径能够增强对嗅觉的刺激作用。左滢竹等[9]研究表明,艾烟灸法对快速老化小鼠模型嗅球形态和嗅球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的产生影响,一定浓度的艾烟灸法治疗,可以改善模型嗅球内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达到调节嗅觉通路的神经投射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改善氧化应激,从而对嗅觉功能的恢复有一定裨益。临床疾病发生常与经络气血不调相关,调和经络气血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穴位刺激包括针刺、推拿、灸法、穴位电刺激等方法,通过作用于特定的穴位,提高经络传导效率,以起到预防或治疗疾患的目的。
3 嗅觉训练
嗅觉训练是指使用一定浓度的嗅质对患者鼻腔嗅觉感受器进行反复刺激,随后激发嗅神经的再生,增加嗅球的体积,从而改善嗅觉功能的治疗方法。 目前嗅质主要从中药提取某些成分,比如使用苯乙醇(玫瑰花[10],具有行气解郁、疏肝理气、活血散瘀等多种功效)、桉叶醇(桉树[11],具有顺气化痰、祛风除湿等作用)、香茅醛(柠檬[12]有疏风通络、和胃通气、醒脑等功效)、丁香酚(丁香[13]有抑菌、抗氧化作用)。周金慧等[14]研究表明,建立嗅觉障碍小鼠模型,31只雄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A组)10只,嗅觉障碍组(B组)10只,嗅觉障碍+嗅觉训练组(C组)11只,通过嗅觉训练后,B组小鼠嗅上皮厚度较A组及C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嗅觉训练可促进恢复3-MI诱导的嗅觉障碍小鼠的嗅觉功能。肇越等[15]对36例嗅觉障碍患者,用上述药物进行嗅觉训练,训练后总有效率为55.56%(20/36),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73.68%(14/19),外伤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35.29%(6/17),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提示嗅觉训练方案具有简便易行、患者负担轻、依从度高的特点,对嗅觉障碍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嗅觉训练应该受到临床重视。目前认为嗅觉训练治疗与嗅觉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相关,嗅觉信号由传导通路到达嗅觉皮层密切相关的大脑区域, 如下丘脑、嗅前核、杏仁核等结构、参与记忆、辨别及神经内分泌的相应反应, 最终促成对气味的感知[16-17]。 虽然嗅觉训练治疗嗅觉障碍的研究时间尚短,但通过不同嗅质对患者反复刺激,嗅觉训练可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嗅觉障碍均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且早期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4 中药熏蒸
中药熏洗法是将煮沸的中药所产生的气雾方式作用于机体,进行鼻部或皮肤熏蒸,在温热作用下,使药物对局部经络进行刺激,促进药物经皮肤、穴位等进入经脉血络,药物的热气使局部血管扩张,促使中药有效的成分渗透至皮肤黏膜而发挥药理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古代就有中药先熏后喝之法,水煎先熏即吸药物气雾法而后饮之,正是吴师机“搐鼻法”治疗上焦之病的“第一捷法”。罗继珍等[18]对患者进行中药熏洗治疗,其有效率达到80%,患者满意度为100%。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了患者的精神痛苦和压力,纠正病态心理,利于患者心理健康。中药熏洗过程中使用特制熏洗用具,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能够舒适完成治疗,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表明[19],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配合中药鼻部熏药治疗,治疗疗程2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P<0.05)。提示,中药熏洗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方便可行,尤其是对因各种原因不能口服或者外治的患者也是一种治疗手段的补充。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更多是临床实践研究,以现代生命科学方法机理进行深度研究并且发表相关论文相对较少,比如中药中最主要起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经络穴位机制等还需深入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理论证据。对于嗅觉障碍这种难治性疾病,多种方法治疗对患者也是一种福音。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亦不言而喻,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辨证论治,内外治联合应用,为不能接受西医治疗,或者机体不能满足西医治疗的患者,提供相关更加完善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多例医案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嗅觉障碍疗效显著,对患者来说,药物为植物提取物更易接受,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同时,今后要以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研究发展祖国传统医学,探索发现中医药中更多有价值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