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思茅红头咬鹃繁殖记录
2022-12-12李智宏徐崇华
王 宁 李智宏 徐崇华
(1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云南思茅 665000)
咬鹃目(Trogoniformes)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该目仅包含1科,即咬鹃科(Trogonidae),43种。其中美洲28种,非洲3种,亚洲12种[1-2]。我国有3种[3-4],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咬鹃是森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咬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洲的物种,而对非洲和亚洲的咬鹃研究很少[5]。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咬鹃[3-4],但对于该物种的繁殖状况,国内记载很少。2021年,在云南太阳河自然保护区发现2个红头咬鹃的巢,对其繁殖状况进行了初步观测。
1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境内,北纬 22°30′~22°38′,东经 101°15′~101°27′,面积 14 892 hm2,主要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2021年,在保护区日常巡护中发现了2个红头咬鹃的巢(分别标记为2021-1号巢和2021-2号巢),并在2个巢对面约1 m处与巢高度相同的位置分别安放了1台红外相机,记录亲鸟的行为。红外相机设置为拍照模式,相机再次启动的时间间隔设为0 s。只有2021-1号巢的红外相机记录了部分孵卵和育雏过程,2021-2号巢因红外相机故障未能记录。用电子卡尺测量卵的长径和短径。雏鸟孵出后,用电子天平称量雏鸟的重量。繁殖结束后,测量巢址特征。统计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 研究结果
2.1 巢址 2个红头咬鹃的巢分别位于山坡和山脊上,均位于常绿阔叶林的林下层,海拔分别为1 602 m和1 556 m。均位于枯树干侧面的洞内,洞口距地面的高度分别为1.3 m和3 m,洞口大小分别为30 cm×10 cm和18 cm×15 cm,洞口距洞的后壁分别为11 cm和17 cm。2个巢均位于洞底的凹坑内,深度分别为12 cm和15 cm,除碎木屑外,无其他巢材。
2.2 卵和雏鸟 2个巢分别被发现于2021年5月11日(2021-1号巢)和2021年6月24日(2021-2号巢),发现时巢中分别有3枚卵和2枚卵。卵色为浅黄白色带有很少的细小褐色斑点(图1)。卵长径(29.77±0.49)mm(28.93~30.81 mm,n=5),短径(24.63±0.26)mm(24.28~25.43 mm,n=5)。2021年5月11日发现的一个巢内3枚卵,5月23日早上发现孵出3雏,雏鸟全身裸露,眼睛未睁开(图2),当日测量雏鸟的体重为(5.81±0.15)g(5.69~5.93 g,n=3)。
2.3 孵卵和育雏 红外相机对2021-1号巢的监测记录显示:5月17日—25日,雄鸟和雌鸟均参与孵卵和育雏。5月17日—22日期间,雄鸟白天孵卵[图3、图4,图4红头咬鹃雄鸟在巢孵卵(红外相机拍摄),图4见封面],9∶50~12∶31进巢孵卵,13∶42~18∶51离巢,其间离巢 0~3次,每日在巢总时间为(422.8±89.4)min(292~524 min,n=6),每次在巢时间为(202.7±194.9)min(17~524 min,n=12),每次离巢时间为(11.0±5.7)min(4~20 min,n=6)。雌鸟从下午至次日上午孵卵(图3、图5),13∶50~18∶53进巢,次日9∶49~12∶21离巢,其间不离巢,每次在巢时间为(970.0±60.3)min(918~1 048 min,n=5),每日在巢时间为(892±212.3)min(329~1 137 min,n=6)。孵卵期间,2只亲鸟每次轮换的时间间隔为(4.5±3.1)min(0~10 min,n=11)。
5月22 日下午,雄鸟离巢后,雌鸟叼着食物进巢,之后,雄鸟3次叼着食物送给巢中的雌鸟(图6),这种行为在之前的孵卵过程中未见到,推测5月22日下午雏鸟孵出,亲鸟进入育雏阶段。孵化第2天,即5月23日,雄鸟白天只有上午短时间在巢中暖雏,在巢时间明显减少,雌鸟白天在巢中暖雏的时间明显增加(图7)。据5月23日的监测记录,雄鸟从6∶33~19∶34共给巢中雌鸟送食物14次,雄鸟独自进巢喂雏2次,雌鸟独自进巢喂雏2次,亲鸟全天每次育雏的间隔时间为(45.9±30.6)min(3~130 min,n=18)。在能辨别出食物类群的11次育雏中,鳞翅目幼虫9次、竹节虫2次。
2.4 繁殖结果 红外相机对2021-1号巢的监测记录显示:雏鸟孵出第3天,即5月24日早上,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将巢中雏鸟全部捕食(图8)。6月26日给2021-2号巢安装红外相机时,巢内尚有2卵,6月30日发现巢内既无卵也无雏鸟。2个红头咬鹃的巢均未繁殖成功。
3 讨论
以往对于亚洲咬鹃的研究记录很少,Steward和Pierce(2011)[5]对泰国红头咬鹃的繁殖进行过研究。在泰国发现的49个红头咬鹃巢,均位于枯树干侧面的洞中,距地面0.7~4.2 m。云南思茅2个红头咬鹃的巢址,与泰国的一致,距地高度也在上述范围之内。云南思茅与泰国红头咬鹃的窝卵数也均为2~3枚。未能记录云南思茅红头咬鹃的整个繁殖过程,无法推测其孵卵期和育雏期。云南思茅红头咬鹃的孵卵节律、双亲轮换孵卵行为、雄鸟将食物送给在巢中暖雏的雌鸟等行为与泰国的研究一致,而暖雏行为与泰国存在差异,但由于只有1个巢2 d的监测记录,尚不能确定是否与泰国的红头咬鹃在暖雏行为上存在差异。
致谢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冯利民、鲍蕾提供红外相机,董路提供测量工具。感谢云南太阳河自然保护区护林员杨开云、杨敏、刘乔忠协助进行野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