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银行的理论探析
2022-12-12胡西武李静雯
■ 胡西武 黄 蕾 李静雯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引 言
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是青海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新使命。青海省提出了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地等“八个新高地”的重大部署。面对“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建设新要求,青海省需要从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从理论和实践探讨筹建三江源生态银行的可能性,并以此为抓手整合全省绿色金融发展资源,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一、文献综述
民族地区虽然具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资源价值转化,进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最先由Auty提出,指的是资源丰富地区往往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的现象,是一种“富饶的贫穷”,Auty认为自然资源开发会造成经济的扭曲。目前,国内学者运用多种模型和数据对中国的“资源诅咒”现象进行了检验。有学者认为,资源对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是“诅咒”,二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发现, 环境规制能够弥补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和商品贸易的挤出效应,实现“资源诅咒”向“资源福音”的转化。近年来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青海作为“资源大省”和“经济小省”,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经济绿色转型需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促使资金更多地流向低碳环保领域,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生态资源价值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讨论。从已有实践上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生态资产产权交易模式,如福建南平“生态银行”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化收储和规模化整治,转换成优质资产包,吸引企业投资,从而将资源转变成资产和资本;二是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注重挖掘生态资源和产品稀缺特有性,“以产定销”,实现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双赢;三是多元化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如浙江“丽水模式”通过“政府补偿+私人交易+公私合作+组织认证”的方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户、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多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四是生态补偿模式,如长江经济带浙江、安徽两省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鼓励上下游之间开展产业、资金、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补偿,将负外部性内部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的创新实践为生态资源价值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生态产品供给主体单一、价值核算不统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生态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亟需探索“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
(三)高质量发展理论
高质量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理论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08年以来,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坚持走“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有研究表明,绿色创新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创新性金融产品供给,促进生态资源整合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为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而推动青海省高质量发展。
(四)绿色转型发展理论
绿色转型发展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其核心在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青海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金融资金配置可以促进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和倒逼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型。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金融的内涵正在从单一绿色金融工具层面扩展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支持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金融生态系统方面,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二、青海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青海省已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征程,但依旧面临着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渠道不畅和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
学者有关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成果显示,1992~2016年期间青海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排名在28名以后。2019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13.95%;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69%,不及全国的1/3。此外,青海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当前仍然面临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湖泊萎缩、湿地缩小和自然灾害频繁、资源非法开采等严重威胁,以及统筹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价值实现的重大挑战。
(二)生态价值转化渠道不畅
据初步估算,青海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每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但是海量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渠道不畅。当前青海省的生态补偿渠道主要以政府为主,补偿形式主要为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政策主要有: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公益林补偿等。但生态补偿仍存在范围偏小、标准偏低,以及资金来源单一和缺乏持久稳定的经费来源等问题。同时生态价值市场化渠道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社会资本难以引进等原因,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三)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
自青海省打造“全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先行区”以来,全省绿色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体,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支撑的绿色金融体系。但绿色金融资源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品种较为单一,创新能力较弱,支撑服务能力受限。绿色公司债、绿色IPO等融资方式尚属空白,生态补偿碳交易机制不够完善,绿色信贷尚未采取系统的、有特色的融资模式,专业的绿色项目环境评估机制缺乏,容易出现融资回报率低、风险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三、国内外生态银行的建设实践
目前,国内外生态银行建设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展以“赤道原则”为基准的、主营传统绿色信贷业务的“绿色银行”;另一类是如福建省南平市对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而实现价值转化和增值的“自然资本投资银行”。
(一)国内外生态银行实践概况
1.国外生态银行的建设。早期的生态银行指的是在银行系统内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是一种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一些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1988年,世界上第一家生态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2003年,美国花旗集团牵头制定“赤道原则”,要求具有高、中级别环境风险且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融资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应由独立的环境专家审查,并在贷款期间聘请独立的环境专家来核实项目监测信息。该原则已经成为国际上银行业进行绿色信贷业务实践的操作指南。北美银行专门成立了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可持续项目的投资,制定了银行内部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分析流程。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成为第一个加入“赤道原则”的中国银行。此后,我国的中国银行、贵州银行、湖州银行、江苏银行等14家银行也陆续加入“赤道原则”。
2.国内生态银行的建设。我国早期并未成立专门的生态银行,而是由相关政府部门倡导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率先提出“绿色信贷”发展理念;2015年明确了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相关内容;2018年明确了绿色金融建设的原则和具体措施。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2019年底,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截至2020年6月底,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二)生态银行典型案例
1.日本瑞穗实业银行的实践探索。日本是较早地进行绿色金融探索的国家之一,其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值得参考借鉴。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是亚洲第一家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是一家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开展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和研究五大核心业务。瑞穗银行在其项目财务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涉及“赤道原则”项目的实施。对于符合“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可持续发展办公室首先对融资项目进行筛选,根据项目潜在的环境及社会影响程度将项目划分为A(潜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且影响不可逆)、B(潜在环境和社会风险但影响有限且可逆)、C类(少或无环境社会风险)三类。其次,向客户提供“赤道原则”下需要满足的环境和社会要求的建议,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支持。接着进行行动计划草案(AP)、环境和社会契约(E&S契约)的谈判,经客户确认后将环境和社会契约列入贷款合同当中。在贷款期间银行需要对融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契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项目按原定计划执行。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生态银行模式侧重于对环保项目的投资,且有严格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流程与完善的监督体系,能够确保绿色资金的流向,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2.福建南平森林生态银行的实践探索。2017年底,南平市提出生态银行的理念,次年12月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正式运营。该银行借鉴传统金融机构“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把分散化资源规模化收储、整合、优化,再由政府搭台引入龙头企业,导入新产业、新项目,最终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其本质上是一个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的中介平台。生态银行的操作流程分为摸底确权、流转储备、整合提升、金融运作、开发经营和实施监督等六个具体步骤。在摸底确权方面,借助第四次森林资源区划调查,逐村逐户进行林业资源确权登记,探索构建全县资源“一张图”。村民以林业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入股,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流转。然后通过生态银行的中介机构将碎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优质资产包。以政府信用兜底,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和融资服务。经由南平市成立的国有林业资源运营公司对生态银行项目的策划包装、招商推介和投融资咨询等,不断发展投融资业务、提升产业运营能力。生态银行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资源碎片化、生态资产产权不明晰、生态产品变现难以及生态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三)国内外生态银行实践对青海的启示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绿色项目的投资周期长,资本需求量大,单一主体难以维持资金运转。因此,应在政府的引导下,调动社会各方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地规避企业环境问题带来的投资风险。
2.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不论是日本瑞穗银行的“项目筛查—环境和社会风险建议—AP和E&S契约谈判—执行监督”,还是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的“摸底确权—流转储备—整合提升—金融运作—开发经营—实施监督”,每一个成功实践案例的背后都有一套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有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3.完善自然资源的市场运作机制。生态银行的作用在于调配资金的绿色流向,纵观国内外两类生态银行的资金运作都是由企业经营主体负责专业化运营,绿色环保产业和生态产品的价值最终还是由市场交易实现的。
青海省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绿色金融模式,补齐绿色金融短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探索一条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
四、三江源生态银行组织构架及服务职能的设计
青海省既有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指引,又有国内外生态银行建设经验可借鉴,具有设立生态银行的优势基础。筹建三江源生态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整合全省绿色金融发展资源,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拓展生态资源市场价值转化渠道,可以为“一优两高”战略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一)青海省设立生态银行的优势基础
1.绿色产业有序转型。青海省从“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出发,以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为重大使命,以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方向,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了“一优两高”战略为引领、“四种经济”为路径、“四地”产业建设为中点、“五个示范省”为重点、“八个新高地”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整体框架,全面担当“国之大者”使命,取得了绿色发展转型的初步成效。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数字经济同比增长8.26%,占GDP的24.61%。
2.绿色金融运行良好。从2008年开始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来,青海省积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于2010年和2016年两次专门出台关于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和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促使金融资源不断向绿色产业倾斜,评估和统计更加科学规范。
3.金融支持初显成效。青海省绿色项目涵盖绿色农业、绿色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重点支持的方向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工业“双百”项目,形成了“绿色果品贷”“有机循环贷”“绿色蔬菜贷款”“羚动时贷”“绿色旅游贷”等20多种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光伏贷”“绿色农家贷”等交叉型金融产品,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801.77亿元,绿色信贷覆盖率为27.21%。
(二)三江源生态银行的组织构架
三江源生态银行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体制为指导思想,服务青海“一优两高”战略和绿色发展大局,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金融为主线,整合金融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及政策平台,通过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农牧民等多元主体的分工合作,着力解决“绿色金融支持能力不足”和“生态资源转化不畅”问题,形成以绿色信贷中心、绿色金融研发中心、生态资产运营中心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图1)。三江源生态银行既能为青海省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又能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先行先试样板。
(三)三江源生态银行的服务职能
1.绿色信贷中心:以绿色信贷项目为依托,以金融合作合约为基础,联合其他金融机构,采取统一标准、协作执行的方式,提高绿色信贷项目评估能力和风险把控水平,提高全省绿色项目融资效率。一是协作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根据中国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规定,结合青海实际,在统一规范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审批流程的基础上,三江源生态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二是提升绿色信贷风险防控水平。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健全生态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绿色信贷项目评估能力和风险把控水平。三是持续完善绿色信贷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绿色信贷风险补偿、绿色信贷担保、税收减免优惠、贷款贴息等激励机制,完善绿色信贷绩效评价制度,整体提高青海绿色信贷服务效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2.绿色金融研发中心:围绕“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需求,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为依托,结合青海实际,着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和后期的风险管理,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开展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一是积极开展林(草)地承包权抵押融资试点。结合林(草)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动农牧民林(草)地承包权抵押融资试点。二是积极开展碳金融产品、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创新。进一步扩大农牧民生态补偿碳交易试点规模,完善碳交易补偿机制,巩固青海省碳金融发展成果,积极探索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的跨行政区域排污权交易、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和水权交易。三是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合作。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第三方市场合作,创新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产品。四是积极推动生态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从青海省生态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生态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创新,探索生态资产市场化的现实路径。
3.生态资产运营中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通过生态资源的资产化、生态资产的资本化、生态资本的产品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化, 实现生态资产价值的市场转化。一是前端实现生态资源收储。前端通过收购、租赁、托管等多种方式对有关自然资源进行流转和收储,把农牧民手中分散的生态资源转移到生态资产运营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为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创造条件。二是中端实现生态资产转化。中端通过集中经营模式,发展有机农牧、生态旅游、清洁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将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产业实体转化为有保值增值功能的生态资产。三是末端实现生态资金变现。末端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租赁出售、碳汇交易等形式,将生态资产进行市场价值转化,实现生态资本变现,从而最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 形成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最后转化。
(四)三江源生态银行的运行模式
三江源生态银行运行体系主要由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组成,其运行模式应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构建。
1.三江源生态银行的投资主体。借鉴福建省南平市生态银行的做法,可由青海省政府及市(州)政府通过出资代表(融资平台、产业基金等)投资入股,引导各金融机构、企业及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入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元投资结构。三江源生态银行可为混合所有制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一定公益性质。
2.三江源生态银行的运营主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中国银保监会的监管规定,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制定三江源生态银行章程,构建权责分明、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公开选聘方式,形成一支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开拓进取的专业经营团队。
3.三江源生态银行的服务平台。配套建设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重大问题决策咨询)、绿色金融研究院(相关理论研究)、绿色金融大数据中心(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生态资源收储)、生态资产评估中心(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和生态产业运营中心(生态产业运营),为三江源生态银行运营提供配套服务。
4.三江源生态银行的支撑体系。构建组织领导协调体系,负责三江源生态银行筹建的重大事项决策及金融资源协调等事项;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市场体系,为绿色金融产品交易提供基础的市场条件;优化绿色金融政务服务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完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咨询、评估等中介金融服务。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当前,青海正在积极创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筹建三江源生态银行,整合分散的绿色金融资源,挖掘绿色金融服务潜能,以金融创新推动青海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市场,探索一条生态资源市场价值的转化通道,可以为生态脆弱区打破“资源诅咒”、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青藏高原的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