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跨学科意识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以“沙特阿拉伯寻‘枣’记”为例

2022-12-12卫文菁

地理教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跨学科特征

卫文菁

(上海市罗阳中学, 上海 201104)

随着新中考改革的推进,《初中地理和生命科学学科中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上海市初中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终结性评价指南》中提出:“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应该具有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参与并解决简单的真实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素养的培育显然不应只局限在九年级中考前的复习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跨学科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1]如何基于学情,有效渗透跨学科意识,成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积极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背景说明

本课例是六年级地理第一学期“自主学习篇——沙特阿拉伯”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指导意见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本课例以椰枣为载体,以沙特寻“枣”为线索,开展了“识枣—寻枣—探究区域”的跨学科区域地理学习活动。

基于跨学科理念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阅读文本、地图、景观图等对生产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特性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同时学生经历“是什么”“怎么样”“在哪里”“为什么”的思维过程,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本课例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见图1)。

二、案例呈现

1.基于生活实践情境

本节课通常以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为导入,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对石油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层。因此,本课以当地富有特色的椰枣为载体,开展“识枣—寻枣—探究区域”的跨学科区域地理学习活动,拓展学生认知。通过品尝、观察导入,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品一品、看一看、辨一辨、写一写、画一画更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遥远的沙特阿拉伯椰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区域地理认知和跨学科意识的渗透。

片段一:慧眼识“枣”

师:同学们,老师在上海进博会上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枣”——椰枣,和中国盛产的大枣很相似,特邀大家品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尝一尝椰枣,并用2~3个关键词描述椰枣的口感。

生:口感特别甜、软、糯。吃起来和中国的大枣有点像但又不太一样。

师:我们共同观看一段视频和《中国植物志》对椰枣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椰枣,请同学们一起辨一辨椰枣的真真假假。

学习任务单如下。

真真假假:

椰枣是海枣的别名之一,椰枣是棕榈科枣椰树的果实。( )

椰枣的适应性强,喜阳光、喜干冷的气候。( )

【设计思考】以上海进博会上的进口食品——椰枣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基于学生年龄特征,通过观察、品尝,再辅以阅读、判断、推论,引导学生从口感特征和生长习性上初步认识椰枣,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基于问题冲突意识

在融入跨学科意识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选取的真实情境往往是复杂的。在初步了解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特征后,学生会疑惑这样一个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没有大江大河的国家如何成为世界主要的椰枣产地?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利用驱动式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特征和生物特性等多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片段二:沙特寻“枣”1

师:同学们刚才所品尝的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椰枣,该国的国徽上都印有椰枣树,说明椰枣是沙特阿拉伯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可见椰枣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同学们,为什么沙特阿拉伯盛产椰枣?请同学们完成活动单的寻“枣”见闻,让我们一起在“寻”的过程中发现沙特阿拉伯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特征(见表1)。

表1 学习任务单:寻“枣”见闻

分组讨论:可借助地理图册,根据寻“枣”见闻,找出沙特阿拉伯传统服饰、特色交通、传统建筑的特色及成因。

生1:在第一张图中,我看到当地男子穿着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在采摘椰枣,根据地理图册中沙特阿拉伯所处的位置,应该是热带和北温带。当地人穿着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可能是为了防止阳光灼伤皮肤,说明当地非常炎热。

生2:也有可能是当地的习俗,埃及也有这样的传统服饰。

生3:从第2张图来看,当地的特色交通工具是骆驼,骆驼耐干旱,是沙漠之舟。沙特阿拉伯可能沙漠较多。

生4:从第3张图来看,当地的房屋大多是平顶屋,可能当地不仅炎热而且少雨干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地的窗户那么小。

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活跃。通过这三张景观图、世界地图和沙特阿拉伯地形图,我们不难发现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被北回归线穿过,沙漠广布,大部分地区炎热干燥,是一个水比油贵的国家。因此,骆驼正是当地的特色交通工具;房屋大多是平顶屋,窗户小则是为了防风沙;白色的长袍和头巾是为了防止阳光灼伤皮肤,减少水分流失,同时这样的服饰也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国家沙漠广布和埃及很像,但埃及有尼罗河,可这个国家几乎没有河流,椰枣又是如何生长的呢?

师:这位同学的观察非常仔细,这个问题也问得非常好,你们有同样的困惑吗?(学生纷纷点头)那我们一起跟随卫星地图,去寻找答案(图略)。

随着卫星地图的不断放大,学生在广袤的沙漠中,惊喜地看到了大片的绿地,还有公路,城市建筑等。

生:老师,这是不是绿洲?是不是这里虽然河流少,但有地下水?

师:这位同学的推断不无道理,我们看到的这片绿洲就是哈萨绿洲——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枣产地。

【设计思考】教学中以沙特寻“枣”为活动线索,紧扣“寻”字。通过观察沙特阿拉伯的传统服饰、传统交通工具和传统民居,配合地图册,了解该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生成资源中产生认知冲突,并提供卫星影像图帮助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体现了跨学科学习中对学生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的培养。

3.基于真实世界情境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然而要让学生理解,则需要基于真实情境,才能更好地阐释与创新。因此,本课引入了真实案例:哈萨绿洲——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枣产地,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发现椰枣产地的地理特征与椰枣生长习性之间的紧密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片段三:沙特寻“枣”2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同完成以下结构示意图,探究哈萨绿洲成为沙特阿拉伯最大椰枣产地的原因。

探访绿洲:哈萨绿洲位于沙特阿拉伯东部的哈萨历史区,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花园、运河、泉眼、水井、湖泊以及历史建筑、城市机构和考古遗址等组成。该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由沙漠包围的棕榈绿洲,也是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枣产地,种植着超过250万棵枣椰树。这里泉水清澈,流水潺潺,村落集市错落有致,拥有这一地区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请同学们分析哈萨绿洲成为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枣产地原因,完成结构示意图(见图2)。

师生小结:正是由于沙特阿拉伯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炎热干燥,许多植物不易存活,但绿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椰枣本身耐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椰枣,产量高、品质好、甜度高、香甜软糯。

【设计思考】教学中继续以沙特寻“枣”为活动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基于认知冲突,引入真实案例并提供学习工具“结构框图”。理解椰枣的生物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体现了SOLO评价中对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

4.基于探究学习模式

本课例以学生为中心,在三大活动“识枣—寻枣—探究区域”中均布置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开展交流评价。课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地图”、探究学习工具“结构框图”、可视化表达“文图转换”等,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融入跨学科意识的初中区域地理探究学习模式,渗透信息提取、问题分析与质疑、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片段四:绘图探“沙特”

师:刚才,我们一起通过识“枣”、寻“枣”活动,了解了椰枣的主要生长习性与沙特阿拉伯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根据本课所学,请阅读地图册P11沙特阿拉伯地形图及教科书P107,归纳总结沙特阿拉伯主要的地理特征(3~4个方面),并以图例、注记的方式填绘在该国的简图上(见图3),并交流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内容及地图册,梳理沙特阿拉伯鲜明的地理特征,同时用“文图转换”的方式,自行补充图例并填绘,通过投影展示交流。

【设计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将学生归纳的地理特征在沙特阿拉伯简图中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文图转换”,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地图符号表达地理事物,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运用、信息提取、设计、绘制和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等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同时,从学生的合作探究任务单中,亦可观察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针对性的后续教学。

1组学生经过本课学习已能初步掌握沙特阿拉伯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对于该国的主要资源——石油和典型农产品椰枣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椰枣产地的标注略有偏颇(见图4)。

2组学生在上一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补充了周边邻国、海域及输油管道及路线(见图5)。

3组学生对于沙特阿拉伯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一定认知,但其认知的全面性、文字描述准确性和在地图上转绘的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见图6)。

三、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发现现实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把握好真实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成性资源

由于真实的跨学科问题情境是复杂多样的。如果简单地将问题结构化,有时会约束学生的思维,而完全放开,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则五花八门,非常分散或偏离主题。因此,如何设计符合学情、能激发学生探究意愿且易理解的真实问题情境值得进一步思考。

2.注重探究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本堂课中,六年级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在课后任务单的反馈中发现,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完成度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特征归纳并以图例符号标注在地图上,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游离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如何设计有层次、更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能力的探究合作任务、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正参与进来,需要进一步改进。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握跨学科意识融入的程度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将跨学科意识融入教学,起初希望将“寻”字贯穿全课,通过“寻”字来挖掘椰枣和其产地之间的自然、人文关系。但受学情影响,“寻”字未能贯穿全程。对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的融入程度较难把控。因此,要梳理、研究学情,设计出一条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学习链,将跨学科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初中低年段的日常地理教学中。

随着新中考改革和新课标的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本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的真实世界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在日常六、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尝试融入跨学科的意识开展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情境去选择现实问题,让教学活动更具有生活性、思维含量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今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的学习作铺垫。

以上为笔者的一点积极尝试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讨论、收获指教。

猜你喜欢

沙特阿拉伯跨学科特征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剑指美国页岩油产业?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