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2-12余世全黄美端马海琴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师职称师资队伍

余世全 黄美端 马海琴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海 536000;2.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海 536000)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压力逐年增大。工业机器人作为精端自动化设备,承担着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应用于产品生产、仓储、物流管理及智能车间等领域。国内已经涌现出了无人操作车间、无人工厂等,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生产劳动。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快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和转型。在新的工业发展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制造业的转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的培养模式也要尽快进行调整。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企业用工的数量需求,还要能够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需求。近年来,很多中高职院校开始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适应企业对中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有部分走在前面的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改革与探索。

1 加强工业机器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和紧迫性

国务院于2015 年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将机械化和智能制造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任务,其中工业机器人是主要突破领域。原中国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提出,在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制造装备中,机器人尤其是智能化的机器人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虽然市场及行业的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但在我国大力推行工业机器人技术及行业发展时,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应用型、技术型、能力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工业机器人行业对专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包括创新型研发型工程师、系统设计调校与应用工程师、设备操作及维护技术人员3 个层次,如图1 所示[1]。

对应工业机器人专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层次分布情况,人才的就业去向分为工业机器人的创新研发的生产企业、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和应用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的研发工程师主要分布于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企业和制造生产企业,有助于推动工业机器人专业行业的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和应用企业需要比较多的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技术人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动作的调试调整。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的设备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培训讲师及懂一定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

因此,对于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传统模式,必须要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大一学年通识课程的学习,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调整学时量,在保证满足教育部要求通识课程学时量的前提下,不能为满足通识课教师的课时要求而增加学时量;大二学的年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须达到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同时不能为了满足基础课、选修课教师的课时而增加学时;大二、大三学年以专业课程为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并充分结合实训设备有效合理地整合各个课程的专业知识,细化到企业工作岗位的内容,分系统分模块进行合理衔接。特别是课程之间的有效合理衔接,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板书结合图片视频等进行立体式的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做到校企零差距,学生毕业即可上岗[2]。

根据目前我国机械及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势头及前景,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市场在变,学校培养方向不变,最终会导致企业行业技术人才缺乏;市场在变,学校的培养方向及模式跟着调整,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高学校就业率,最终形成使学生工作满意、企业用工满意、学校就业率满意的良好局面。

2 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的问题及分析

2.1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缺乏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

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团队职称层次分布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级职称教师偏少。相关资料显示,部分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各职称占比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少于10%,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少于30%,初级职称教师占比高于60%。专业教师职称偏低造成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大部分年轻教师企业现场项目经验不足,缺乏资历的年轻教师很难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缺乏以科班出身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任教师。部分院校大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是由其他相似专业转岗过来。部分年轻教师是刚从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在一线生产企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相关联,不能充分展开知识点及能力应用的拓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2.2 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双师型教师即同时具备讲师职称、工程师职称或相对应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维修和程序开发的实践教学能力。依据这样的标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应占大多数。实际上,部分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有理论知识无实践经验,在学校任职几年后虽然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和评上相应的职称,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依然没能得到有效提升。从企业引进来的外聘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技术员等有很强的专业实操技能及相关技能证书的教师,往往没有教师资格证,导致双师型 教师的缺乏。

2.3 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不高

从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可以看出,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不高,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没有课题、项目的经验,同时缺乏专业的高职称高技术人才的带领,缺乏师资团队建设核心领军人物,科研能力严重不足[3]。

3 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3.1 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合理制定教师队伍的发展规划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引进分为吸引、引进、留住3 个阶段。要创新吸引人才渠道,努力扩展人才引进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专业人才。一是要赴自治区外招聘高职称高级人才。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以便充分了解所需人才分布,及时开展招聘会,引进专业急需的高职称人才。二是要项目吸引人才。通过国家级项目或自治区级项目吸引人才,同时提供独立工作室项目启动资金等。

想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要做好长期的发展规划,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例如,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和合作企业的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坚持每年以教师轮换方式参加国培计划和到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使专业教师掌握岗位能力要求,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4]。

3.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及科研能力

加强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应发展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结构。加大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以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全体教师团队的占比,同时借助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到生产企业与行业技术员沟通、探讨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到生产企业进行能力实践锻炼,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团队结合企业岗位的要求,按照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技术员共同讨论研究、整合课程内容及模块,细化调整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制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实践操作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具有实境性,对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验证作用。经过实用理论学习和实境动手操作的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后可以实现零差距上岗操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岗前培训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在项目支持下共同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与企业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的研发、参与企业技术交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5]。

4 结语

要稳步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加快我国工业技术智能化的发展。现如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规模机器人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人工集体劳动的用工模式。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团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有了高水的教师队伍,还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双师职称师资队伍
强化住培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住培质量——中医住培基地建设与管理经验分享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