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12-12刘泓男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栓子肠系膜栓塞

刘泓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据有关资料显示,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因未及时诊断,病死率高达70%~90%[1]。从1970年开始,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有助于降低此类疾病的病死率。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或者栓塞是造成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因素[2]。通过介入放射学方法,在进行血管造影时将栓子取出,再次打开动脉,有助于提高疾病治愈率[3]。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取介入取栓术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4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其中,有23例男患,17例女患;年龄60~83岁,平均(68.75±4.94)岁;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3 h~4 d,平均时间(1.26±0.25)d。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脂、脑梗死分别有7例、9例、6例、11例和7例;临床表现:腹膜炎、血便、肠鸣音减弱、发热、休克、呕吐恶心及腹胀分别有5例、9例、6例、4例、3例、5例和8例;实验室检查结果:经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程度存在差异,处于(11.0~23.5)×109/L;通过检查凝血功能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均出现延长;经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29例;腹部CT检查提示9例肠系膜浑浊;经腹部超声检查提示8例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4-5]:①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②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及心理障碍者。②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③缺乏完整临床资料者。

1.2 方法

1.2.1 血管造影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接受正侧位主动脉血管造影,通过该方法对肠系膜动脉开口部位血管栓塞及肾动脉栓塞情况进行观察。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严重程度和面积。

1.2.2 取栓操作 常规消毒手术部位,采用超滑导丝由动脉梗阻位置实施引导,造影管采用8F长动脉鞘管代替穿行在动脉内部,与动脉内导丝平行,然后由动脉梗阻位置穿过,而后进行导管扩张逐步退出。采用10 mL针管回抽,直至针筒内部进入鲜血,然后缓慢向血管中推注针筒中的血液,从而明确是否存在栓子,然后行二次动脉造影,全面了解血流状况。在此期间,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若以上操作重复开展,则可以确保血管内栓子全部取出。此外,针对局部细小动脉分支而言,因为动脉管径不同,所以,需以实际管径为依据对导管进行选择,但是抽取方法及原则未改变,判断栓子新鲜程度,然后对是否应用纤维蛋白溶酶进行判定。在取栓期间,予以静脉持续泵入肝素钠,将抗凝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静脉泵入速度调整至800 U/h,一旦在造影期间出现动脉痉挛,通过动脉导管为患者提供罂粟碱,目的是改善动脉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手术完成后随访,全面了解患者恢复状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6]:①腹部病症及疼痛全部消失,经相关检查结果提示,超过4周无阳性体征,表示痊愈。②腹部疼痛减轻,伴有部分腹膜刺激,需要向外科转入并治疗,表示有效。③临床病症未减轻,疼痛较重,需转入外科治疗,表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动脉栓塞包括回肠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肝动脉血栓栓塞、空肠动脉栓塞[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动脉栓塞状况 在40例患者中,回肠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肝动脉血栓栓塞、空肠动脉栓塞分别有1例(2.50)、34例(85.00)、2例(5.00)和3例(7.50)。

2.2 分析临床治疗状况 经介入取栓治疗40例患者中,1例无效,31例痊愈,8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是97.50%(39/40);在取栓成功后,3例慢性肠道缺血性疾病,立即采取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慢性肠道缺血性疾病急性发作者,肠系膜上动脉打通后,1例动脉开口部位出现狭窄严重。

3 讨论

尽管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率较低,但一旦诱发该病,大部分患者无法在短时间内诊断、治疗,病情则会进一步损伤肠道,严重时会出现大范围的缺血坏死,甚至造成死亡[8-9]。利用现代化影像学技术、介入操作等有助于疾病首次诊断准确率的提高[10]。现阶段,针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主,特别是利用导管向肠腔内部输入血管扩张药物和溶栓药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1-12]。本研究利用机械操作方法进行肠系膜上动脉,以此将血管栓子取出[13]。据有关资料显示,介入取栓的治疗效果明显,可防止长时间采取大剂量溶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14-15]。

在确诊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需立即行血管造影,以此准确判断疾病,尤其是需加强对病变闭塞动脉发病部位的重视[16]。同时,介入手术开展期间,手术操作人员需对患者身体状况及病变程度密切监测,确保动作操作熟练,有效保护动脉内壁[17-18]。如果在取栓期间产生动脉痉挛或者新鲜血栓,则需为患者提供罂粟碱,目的是改善血管平滑肌痉挛,同时利用人纤维蛋白溶酶,目的是溶解血栓,以此在短时间打开静脉通路,使机体血液灌注及早恢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如下问题[19]:如果机体肠道缺血时间在10 h以上,除及早恢复动脉血流灌注外,还需积极改善患者腹部疼痛病症,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实际发生情况,避免腹膜炎等疾病的发展,在确诊为此类疾病后,立即行开腹手术,以此确保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手术操作人员在进行取栓手术期间,应加强对以下内容的关注: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判定标准。目前,血管造影结果是判定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主要依据,在患者产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疑似病症时,建议患者立即行血管造影检查,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开展治疗,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在磁共振造影技术及CT血管造影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诊断效果方面,磁共振造影技术相比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无明显差异,所以,在疑似肠道缺血病症时,可通过磁共振造影技术或者CT血管造影技术等方法辅助判断[20]。②利用血管长鞘管进行取栓,该方法不仅开口明显,而且栓子取出效果明显。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过程中,介入取栓手术的应用,因鞘管做工柔软,导丝轴线可与扩张管轴线平行,可顺利通过病变闭塞血管,将保护血管内壁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从实际临床应用分析,该方法不仅操作有效、安全,而且经济、实惠,未对操作人员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由于动脉分支粗细不同,所以可通过不同腔镜鞘管进行取栓,以此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③早期血栓形成阶段,因为栓子相对新鲜,加之溶解难度小,所以,建议先开展溶栓治疗。但在此期间需注意的是,应加强对脱离心脏栓子的溶栓,防止栓子跟随动脉血流向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或者脑部动脉流动,导致病情加重。有研究发现,针对慢性缺血性肠道疾病患儿,在取栓治疗开展期间,支架的放置很容易实现保证动脉形态,最大限度的使复发风险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回肠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肝动脉血栓栓塞、空肠动脉栓塞分别有1例、34例、2例和3例,占比分别是2.50%、85.00%、5.00%和7.50%;经介入取栓治疗40例患者中,1例无效,31例痊愈,8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是97.50%;取栓成功后,3例慢性肠道缺血性疾病,立即采取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慢性肠道缺血性疾病急性发作者,肠系膜上动脉打通后,1例动脉开口部位出现狭窄严重。由此可见,通过开展介入取栓术除可以清楚了解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类型外,还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病症。根据造影数据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此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促进其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予以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介入取栓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栓子肠系膜栓塞
村骂
留守儿童栓子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蓝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