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彝走廊”上的鱼通服饰考察

2022-12-12高椿霞

西部皮革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羊皮长衫腰带

高椿霞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藏羌彝走廊”上的鱼通贵琼藏族是大渡河峡谷的一支独特族群。吴吉远在《鱼通土司及衙门考略》一文提出: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尽管长期为吐蕃所属,但受其影响不大,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被周围藏族视为异族,称其为“鱼通”,藏语意为“缠头的人”。因为鱼通人中的中老男子和妇女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头上都喜欢缠上一盘又厚又重的盘头帕,故以其服饰命名。汉语又根据藏语将其音译为“鱼通”,把这些缠头的人们称为鱼通人,将鱼通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鱼通,这一称呼于元代始见于文献,沿袭至今[1]。据考察,鱼通人确有缠头帕习俗,在此地其他民族无此习俗,为鱼通人独有。鱼通贵琼在国家民族识别时被认定为藏族,但其语言却被语言学家们一致划分在羌语支内,这就是当地人说的“贵琼语”(即鱼通话)。鱼通一词最早可能是鱼通人的自称,后来在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使用藏语的族群逐渐对鱼通人有了接触、交流和认识,于是“鱼通”作为一个族群概念被借用到藏语中来,形成了藏语的“鱼通”概念。

鱼通作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服饰就成了没有文字的历史记载,成了认识这个民族的重要史料,更是了解鱼通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周边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穿在身上的史书,绣在身上的表情,成为民族标志,传统文化的象征。”[2]

鱼通服饰是“藏羌彝走廊”大渡河峡谷独具民族特色的一道风景,它是鱼通人民物质精神文化和大自然的结晶,是鱼通人性格、心理、精神、文化的有形表征,也是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的集中体现,鱼通服饰也成了此民族重要的民族识别符号,研究鱼通服饰也就有了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鱼通服饰中男装以黑色长衫为主,女装以蓝色长衫为主。过去男女服装皆黑蓝长衫子,内搭白色、黄色长袖衬衫。在整个山间、田埂都是穿着黑蓝长衫的鱼通男女劳作和嬉戏的场景,整个乡间犹如无数黑蓝小音符在演奏,演奏着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也展现出鱼通人稳重、质朴、耐劳的民族心理。

1 鱼通女子服饰

鱼通地区男女老少都保持着古老的装束。鱼通女子服饰的特点十分鲜明:绣花头帕、黑(蓝)布长衫,束花腰带,系绣花围腰,打绑腿。这种装扮与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女子的“三片”相似,但比丹巴女子服饰更为简洁、古朴。

1.1 绣花头帕

鱼通人称“哒哒帕”,为黑色方形绣花帕,布料分有“棉布头帕”“平绒头帕”。鱼通女子头戴方形黑色头帕,头帕长1 m(原来2 m),宽0.5 m,头帕一般可折成两折、三折等,搭于头顶与前额齐,既能遮阴,又能避寒,四季皆宜。热天女子会将头帕往前遮,以避阳光的照射;冬天头帕又能很好地起到头部保暖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

鱼通女子的头帕,绣以各种色彩斑斓的花样。头帕最前端用五色线锁边,锁的花边呈现出塔子样(当地人称为锯子口),整个前端就是两个高低错落直角三角形锁边,就像一串高低起伏的琴键,灵动自然。然后在锁边处搭配上鲜艳丝线绣成六瓣、八瓣等色彩各异的花朵(花朵是用纸剪的花样,人们根据花样用丝线绣成)。据当地老年人说绣帕上的花样是最常见的太阳花,人们根据花样着以斑斓的丝线绣在绣帕头边的锯子口处,这样色彩各异的花朵配塔子样的花边,真是相得益彰,灵动秀丽。

传统绣帕花样单一素朴,只在绣帕前端锁以花边;现代绣帕花样繁多,色彩缤纷,除了前端的花样之外,在整个正面的绣帕上绣以牡丹、芙蓉、菊花、飞鸟、蝴蝶等寓意美好的自然物象,花样图案皆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绣工精美,栩栩如生。绣帕色彩搭配通常是黑底上配以红、黄、绿、蓝等色调,色彩协调醒目,底色暗花色亮,花红柳绿、飞鸟虫鱼、相得益彰,搭配得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

鱼通女子头帕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轻女子的帕形较短,脑后部分只至颈部;中年老人的帕形较长,超过颈部,至肩部以下。鱼通头帕的刺绣、构图、花样等因年龄不同而各具特色。鱼通少女头帕用彩色丝线将花朵或自然物象绣在头帕锁边处和后面,整个刺绣色彩鲜艳、造型热烈、图案生动活泼,尽显青春之朝气活力;中年女子则头帕前端绣彩色丝线锁边和刺绣少许花样,后端不绣,给予人一种素朴端庄之美;老妇人头帕皆以彩色丝线锁边为主,整个绣帕除了彩色锁边之外,其他皆为本色(黑色),给予人沉稳慈祥之美。

鱼通绣花头帕与丹巴、小金的头帕又不一样。丹巴“少女头帕以彩线刺绣鲜艳花朵于帕子中间和四角,并在四角或前两端吊彩线、束五色彩边;少妇头帕只在四角绣角花,多为缠枝式,有五色彩边但不吊彩线,而老妇头帕只束五色彩边。”[3]鱼通绣帕后两角不绣花,也不吊彩线,以素朴、齐整在康巴藏族中是独一无二的头部装饰。

1.2 彩色头绳

头绳是鱼通女子的重要装饰品,也是鱼通女子用来固定头帕的工具。鱼通女子们需用头绳与发辫来缠绕头帕。头绳是三十多根1 m 长的红色、黑色或彩色的毛线、丝绒线做成一束,中间打结,类似的同样再做一束,一般情况下头绳都是两束。女子在梳辫时,将黑色、红色或彩色的丝绒线编织在辫子里,然后将辫子和头绳盘于头帕之上,既端庄又很好地固定了绣花头帕。

盘发辫也是有讲究的,将有头绳的两条辫子先交叉,然后一个辫子顺时针、一个辫子逆时针交叉缠绕头帕,一束压另一束,循环至最后固定,这样既美观又有型。鱼通少女多扎独辫,已婚后皆改为双辫。

当地女子更喜毛线的头绳,她们说毛线的更利于缠绕,不易滑落,而丝绒线的容易滑落,不利于生产劳作。鱼通年轻女子皆爱彩色的头绳,而中老年妇女更喜欢单色红色或黑色的头绳,但在节日时,都喜红色和鲜艳的头绳,代表着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1.3 青、蓝布长衫、长裤

鱼通长衫子的衣身造型轮廓为直筒造型,不收腰,腰间束腰带,衣长至脚踝附近。鱼通传统服装裁缝时有开缝、挑缝等针法。长衫的制作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长衫门襟的款式为平襟,领形为领坐高3 cm 左右的竖直式立领,领坐处会缝上与衣服不同颜色的花边,当地人称为“外排子”。袖长至臀围线上下,衣袖连裁;衣领、袖口和下摆处好用蓝色和浅绿色布条镶边装饰。过去的长衫主要是棉布、咔叽布的,现在也有了化纤布和混纺面料的长衫。穿着时,内穿白色或蓝色汗衫,腰间用腰带束腰。

长裤与长衫同色,但穿着时,大部分被长衫遮挡,脚背以上未被长衫遮挡部分,用绑腿缠在里面。

为了更好地便于劳动,避免长衫下摆的磨损,人们在剪裁时都会考虑衣长的问题,长衫的衣长不会过长。人们在穿长衫时,腰间会系上一条长三尺多四尺左右黑或蓝色的腰带,在穿长衫时会将长衫向上提,将多余的收纳在腰间,然后用腰带系上,这样人们在劳作时就比较方便。当地人们也习惯在劳作时将前面下衣摆拉起斜系在腰间的腰带上,这种系法称为“一杆旗”,在休息时习惯将自己的后下衣摆用同种方法斜系在腰间,这种系法称为“马耳朵”。可见,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也决定了民族服饰的各种穿戴,服饰与劳动生活紧密相连。鱼通作为高山和半高山的农牧文化,其服饰的款式、剪裁、穿戴等都受到劳动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鱼通传统服饰都是裁缝裁剪的,裁缝也是本地人,为当地人裁剪衣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式藏装的引进,传统服装很少有人穿了,年轻人也已经改穿汉装和新式藏装,只有少数老年人穿本地服饰。因此,现在会裁剪本地服饰的人也已经很少了。

1.4 腰带

鱼通女子的蓝布长衫需要用腰带束腰,既能体现鱼通女子婀娜的身姿,又能让宽松的长衫更有形。

女子腰带有四种。

第一种是当地妇人自己手工编织而成的,她们用十几根彩色丝绒线分双八字或单八字编织,双八字编制成的腰带紧厚一点,单八字编制成的腰带薄一点。成品腰带,长约1.5 m,宽约10 cm。编织腰带,色泽鲜艳经久耐用。

第二种腰带是绣花腰带,即在已加工好的黑布(天蓝色布)带子上刺绣各种花样,可以整条都是黑布(天蓝色布),也可在黑布条上拼接绣花蓝布。这种腰带的图案更加丰富多样,颜色也更加鲜艳,民族特色非常鲜明。

第三种是鱼通人自己缝制的腰带。这种腰带一般是将长约近2 m,宽约30 cm 的布从中间裁成两半,然后将两片用针线缝合成筒形带子,鱼通人称之为“筒捎子”。“筒捎子”的两端是开放性的,鱼通人既用之束腰,也用它来装钱、装首饰,对出远门的鱼通男女来说都爱这个“筒捎子”腰带。

第四种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成品腰带。这种腰带由裁缝师傅裁剪而成的成品,有棉布、咔叽布、混纺布料等,颜色多蓝色、绿色、黑色。人们也可以根据喜好请裁缝师傅裁剪,这样既好看也能满足个人喜好。

鱼通女子用腰带束腰,既有装饰价值,也有生产、生活上的实用价值。从装饰角度看:首先,女子束腰能让宽松的长衫更有形,更能体现出鱼通女子婀娜的身姿;其二,女子腰带较宽,或织,或绣,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对腰部有极强的装饰性。从实用价值看:首先,所有长衫均都较大、较宽松,穿在身上既不贴身,也不便于生产劳动,使用腰带束紧后,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行动变得比较轻松、敏捷。其二,鱼通人的长衫都没有口袋,不方便携带一些随身之物。为了解决这一不便,鱼通人便发明了“筒捎子”腰带,平常将钱或贵重首饰装入“筒捎子”中,然后两端打结,将其固定,再系于腰上,这种随身携带钱物的方式十分便捷安全。

1.5 腰帕

腰帕又称围腰帕,鱼通话称其为“裢子”,是鱼通女子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按材质有棉布和平绒两种,多为黑色,梯形状,上窄下宽,上部两端各有一条布带,供系在腰部时使用。穿著时,先以腰带束腰,再系上围腰。

按裁剪制作工艺,鱼通女子的围腰帕有三种。

第一种是黑色围腰帕,用成品黑布制成,不包边、不绣花,围腰的带子或为同色布条,或是彩色丝线编制的彩色带子。这种腰帕更多是普通家居和劳动时系带,也颇受老年人的喜爱。

第二种以黑色棉布为主体,围腰帕左右边及下边用一宽约2寸的蓝色或浅绿色布条包边,带子也用同色布条或是彩色丝线编织带。这种围腰的立体梯形图案突出,更好地彰显了其腰帕的区域,与黑色或蓝色长衫搭配,更能凸显其配饰的美感和形状,深受鱼通女子们的喜爱。

第三种为绣花围腰帕。形制与前两种相同,但要在围腰最下端两角处绣花,现在更是在整副腰帕上绣花,以显腰帕的明艳和喜庆。刺绣花样以花朵为主,辅以绿叶,绣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刺绣,这种绣花围腰一般只在重大节日和喜宴上穿戴。

2 鱼通男子服饰

鱼通男子的服饰特色也十分鲜明。鱼通男子身穿青(黑)布长衫,外着羊皮褂子,头缠头帕。“鱼通”是藏语音译,意思就是“缠头的人”。鱼通男子大盘头、青布长衫、阔腰带、粗绑腿、羊皮褂子,出名的三道箍打扮配半肚子烟袋和裤刀,真是威武得很。

2.1 大盘头

鱼通男子服饰,康定人形象地称其为“三道箍”,即缠头帕、束腰带、打绑腿,好似在人身上打上了三道箍。第一道箍即为缠头帕。

缠头帕是鱼通男子服饰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鱼通人的族名而看出缠头帕在鱼通人服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鱼通人之所以被藏族人称为“鱼通”,就是因为他们的缠头帕习俗。

鱼通男子的头帕皆为黑色。传统的头帕,长约10 m,缠在头上后呈“大盘头”状,现在帕长4 m,缠头效果不及过去庞大。

鱼通男子缠头也有讲究,缠得不好,既影响美观,也易松散。一般是以头帕的一端为起点,由里向外缠头。缠头时,起点的一端要事行预留一小段不缠,然后再沿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紧紧缠在头上,每圈相互缠绕、挤压,直至缠完为止。缠完后,将预留的一小段系在已缠好的头帕上,对头帕起固定作用,防止头帕松散、脱落。

2.2 青(黑)、蓝布长衫、长裤

鱼通男子也穿长衫、长裤,中老年男子多穿青色,青年男子则比较偏好蓝色。式样与女子长衫基本相同,但男子长衫不包边,不装饰,为通体素色,十分简洁而古朴。

男子长衫也用腰带束腰。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因弯腰、下蹲时将下摆拖在地上,污染或磨损衣服,一般都要在系腰带时,从腰部将长衫向上提一些,将多余的收纳在腰间,然后再用腰带系紧。鱼通人在平时劳动或跳锅庄舞时,还习惯将前襟右下摆拉起系于腰带上,这种独特的造型称为“一杆旗”。在休息时,则习惯将后襟下摆中间部分提起系于腰带,这种服饰造型,鱼通人称为“马耳朵”。这种穿著习俗在鱼通男女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据考察,鱼通人的这种打扮与羌族人特别相似,羌族男子也有包黑色头帕、穿黑布长衫,系腰带的习俗;所不同的仅仅是羌族男子的领部、前襟和袖口上绣有图案。有趣的是羌族男子也有将前襟右下角掖在右侧腰间,或将前襟下摆中间部分提起,用腰带系在腰间的习俗。他们将前一种方式也义为“一杆旗”,后一种方式叫“一把伞”。

2.3 阔腰带

鱼通男子的黑(蓝)布长衫也是用腰带束腰,与女子们不一样的是男子的腰带皆为布制、素色,或黑色或蓝色,没有绣花。此外,男子腰带比女子腰带宽大,与男子高大体型更加吻合。男子外出,因而其腰带多为“筒捎子”,便于携带钱物。“筒捎子”自己缝制或直接在裁缝店购买。

2.4 粗绑腿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打绑腿的习俗。鱼通人无论男女,也打绑腿。男子绑腿为黑色,女子绑腿多为白色。

鱼通人打绑腿与其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相关。他们生活在高山和半高山,常上山打猎、挖药、捡菌子、砍柴、割草、放牛、放羊等,行走于山林、荆棘、茅草丛中。因而,打上绑腿既可以护腿,防止腿部被荆棘、树枝刺扎和被蛇、蚂蝗等咬伤,又可以防风、保暖。此外,打绑腿还有保护裤腿不被荆棘、树枝划破的功能。鱼通人的裤腿都较宽大,劳作时多有不便,用绑腿将裤腿收拢,扎于绑腿内,也可便于在山林、荆棘、茅草丛中行走。

鱼通人的传统绑腿都是自己编织的黑麻绑腿。过去,许多人家都会在自家田地边上种些苎麻,将苎麻剥皮、搓晒等加工手段,提取苎麻纤维,然后再用苎麻纤维纺线并编织成绑腿。有的村庄或人家,如果没有种植苎麻,则向其他村庄或人家换购苎麻纤维后,拿回家中自己纺织。鱼通女子手巧,爱美,会用白线在绑腿上绣出一些装饰图案,并在绑腿一端缝上自己织的带子,作固定和装饰绑腿使用。

鱼通人的打绑腿的方法是从下往上,由里向外,一圈一圈往上缠。缠完后,用带子系紧即可。劳动中,如果绑腿某处被荆棘、树枝划破或被石头磨坏,可将绑腿解开,并将绑腿错位重打一次,即可将破损之处遮住,既不影响使用效果也不影响美观。

2.5 羊皮褂子

鱼通男子在天冷或劳动时,喜在长衫外加穿一件羊皮褂子,也叫坎肩、皮褂褂。羊皮褂子无领、无袖、内留羊毛、外皮光洁,皮褂子边缘的羊毛会显露在外,穿着时套在服装的最外面。皮褂子正反面皆可穿,既能驱寒保暖又能防晒防雨,既能防山林荆棘和湿气又是很好护肩护背的工具,还是劳动休息时的坐垫和困倦时的被褥。羊皮褂子用途广泛,是鱼通男女必备的衣着,更是鱼通人最重要的表征。

羊皮褂子是过去鱼通男女标配的服饰,它是鱼通高山和半高山人们生活最好的见证。鱼通人生活在大渡河两岸高山和半高山,依山而居、交通不便,货物皆以人背马驮,更多人家是靠人背货物出山换货、换货背回。鱼通人背负东西不用肩而是用额头出力,背东西时,不管物品的轻重,都是用一根加工的皮条将所背之物套牢,然后留出多余的皮条,将所背之物放于背部,然后将皮条置于额头或额头稍后处。这种背物方式,当地人称为“勒”,是鱼通人特有的背物方式。

羊皮褂子对于鱼通人来说,就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首先,鱼通人有自己的畜牧业,羊皮的获得既容易,也经济。其二,羊皮的防风、防雨,保暖效果很好,是普通棉布所不能比拟的。其三,羊皮的耐磨性能较好,在高山丛林中打猎、捡菌子、挖药、放牧时,可保护衣服不被荆棘、树枝划破;在背负粮食、柴、草、肥料等重物时,既可防止背篼、背夹子对衣服的磨损,也可减轻背篼、背夹子对身体的磨损程度,起到护肩、护背的作用。因而,羊皮褂子成为鱼通男女必备的衣着,简直就是一件功能齐备的户外冲锋衣。

鱼通人的羊皮褂子多用3 张生山羊皮、岩羊皮制作而成,也有一些野牛皮、山驴子等动物生皮缝制。过去鱼通人家都喂养牛、羊,对他们来说,这些牛、羊皮的获取更为方便和经济。

羊皮褂子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其制作过程:首先需要将晒干的生羊皮用冷水浸泡三、四天,然后捞出脱水,用木棒打磨脱水,用小刀削刮去脂,再经手搓、脚蹬的方式将生皮逐渐揉软,此过程称着揉皮。在揉捏过程中需要加一些动物油,将皮揉软。当皮质干燥、柔软时就便可进行剪裁和缝合。缝制工具有皮筋线、粗针、锥子、剪刀、木锤、尺子等。皮筋线一般是用牛皮或其他动物皮割成的皮线条,比羊皮更结实。为了让皮质更加柔软,穿着更加舒适,一般在缝制好后,还会继续揉皮一段时间;有的还边穿边揉,使之不断软化。

羊皮褂子的制作是一件高强度的体力活,是苦活累活,因而均由男子承担。近年来,穿羊皮褂子的人也越来越少,河坝地区几乎不见,会做羊皮褂的人也越来越少。高山上一些放牧的中老年人虽然还对羊皮褂子情有独钟,但他们也是到服饰店购买,很少自己加工制作。现在商店里的皮褂多为绵羊皮和人造皮,并在皮面上缝制纯色布料、彩色绸缎等材质的外套,外套与皮面可缝制在一起,也可拆卸式缝制,现在多拆卸式缝制,便于更好地洗涤和清理。在衣服左、右前下方设计有衣兜,方便携带钥匙、钱物等。其既沿用多年的老样式,又增加其美观性和功能性,这种新型实用的坎肩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的羊皮褂子,现在基本只能在鱼通重大节庆活动和文艺表演中才能看见了。

2.6 “半肚子烟袋”和裤刀

鱼通男子配饰中的“半肚子烟袋”和“裤刀”是极具民族地方特性的配饰。

“半肚子烟袋”是传统鱼通男子的标配。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要在腰上系一个“半肚子烟袋”。因其形状为半椭圆形,主要是用来装烟草、烟花、打火石或火柴等烟具,且吊在肚子前面,故称“半肚子”或“半肚子烟袋”。劳动休息或在家闲聊时,总会抽几口叶子烟,并满足地吐几口烟圈,显出满意的神态。

“半肚子烟袋”用动物皮或布制作,一般都是动物皮的,主要还是羊皮。鱼通男子多野外劳作或上山狩猎,“半肚子烟袋”能很好地防水和防潮。

“半肚子烟袋”一般分三层,根据需要也可多层,以第一层最大,后几层依次缩小。除了用于携带烟具外,男人们也常装一些钱物和小型物品,相当于男人们的一个随身小包,也是一个鱼通男人的百宝箱。

传统的鱼通男子的腰间也配戴一把小刀。刀长近33 cm,刀宽约3.33 cm,单边有刃,尖形,鱼通人称为“裤刀”。裤刀刀把同镰刀、弯刀一样,直接是铁打弯曲而成。生产劳动、做家务活时,可随时使用。在上山打猎、挖药等劳动时,更是披荆斩棘,猎物剥皮、割肉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鱼通少数人也使用“加把刀”,这也是一种佩戴的刀,鱼通人称其为“加把刀”。其形状和裤刀完全不同,刀长约25 cm,刀宽13 cm,单边有刃,刀的下半部呈长形,刀尖和上半部稍往后仰,有一定的弧度,刀把用牛角或鹿角打磨成两片,用铁钉铆在刀把两边,也是鱼通男子喜欢的刀饰。

鱼通男子缠头帕、穿长衫、羊皮褂子、束腰带,打绑腿,身前吊一个“半肚子”,身后别一把裤刀,虽然古朴,但也英武、雄壮,将鱼通人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结语

鱼通女子和男子们的服饰装扮,既能看出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彰显鱼通人的勤劳智慧。在女子的绣帕上能看出鱼通女子心灵手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一针一线中绣出她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对自然的热爱,并在家庭中以家庭劳作为主。而鱼通男子缠着大盘头、穿着青布长衫羊皮褂子、束着阔腰带、绑着粗绑腿、出名的三道箍打扮配半肚子烟袋,忙碌于田间地头、山林野外,彰显男子的责任和担当,鱼通男女内外协作,可谓和谐之至。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之一的民族服饰文化理应受到大家的重视和保护。我们有责任记录这些民族服饰文化,并有意识地研究,使这些活态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同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即保护继承,又开发与利用,推动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对鱼通服饰进行研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鱼通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探索,是保护鱼通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羊皮长衫腰带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巧断羊皮案
我帮妈妈系腰带
披着羊皮的狼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羊皮换相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
长衫悠悠数风流
多彩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