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及保障措施研究*

2022-12-1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陈柏林甘星

区域治理 2022年3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思政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陈柏林,甘星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智力高地,自然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构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刻不容缓,这对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的当代优秀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下必须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大课题。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正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科学有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聚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高职院校教育合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实践路径,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经济是一国发展的基础,军事是硬实力,文化则代表一国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可以无形中改变人的认知和价值观,使一些国家的人民丧失对本国文化、历史、制度的自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下,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纷繁复杂,缺乏定力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带节奏。高校面对严峻复杂的社会环境,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拥护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政治清醒。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在重要场合、重大会议中对“立德树人”作出了深刻阐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和凝心铸魂有机融合,引导当代大学生响应时代召唤,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破除培养“争权夺利”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家国情怀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中,积极应对新征程中的各种挑战、建功立业,做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核心使命

“三全育人”首要的是“育德”,根本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进行统筹谋划,“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效度上下功夫,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方面。

(二)“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三全育人”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大思政”理念,全面整合协同学院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一切育人要素,构建“人人、时时、处处”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支撑体系,通过“人员”、“时间”、“空间”有效路径的协同,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下的“高站位”“高素质”、“高质量”、“高标准”的“四高”德技并修卓越人才。

三、高职院校育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功能不足

高职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和前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重点将“育才”置于首位,着重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育人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将“教书”与“育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立德树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更多地与科研成果挂钩,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队伍出现“只教不育”的状况,高职院校教师的育人功能弱化明显。

(二)育人效果不佳

部分教职员工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对为何要践行课程思政,以及怎样践行课程思政思考不足,育人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硬融入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反感。不同思政主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缺乏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导致学生参与过多,疲于应付。校内实践育人形式比较单一,勤工俭学、志愿活动、文体活动等获得感低,难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于安全考虑或受合作企业资源限制,校外企业实践机会少,学生缺乏社会锻炼。学校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主要精力聚焦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课堂改革,缺乏执行监督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以上因素导致课程思政落地效果不佳。

(三)评价体系不全

“三全育人”评价体系的制定,最终目的是促使职业院校全员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全过程育人中来,但一些院校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打击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评价内容繁杂、评价方式简单,受评定人员主观因素影响等。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评价体系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专业竞赛成果为导向,这种评价体系严重淡化了教师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德育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测评时,普遍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考勤、活动参加频次和技能大赛成绩来进行评定,忽略了学生的品德、素养,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对学生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利。

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具体实现路径

“三全育人”综合教育改革是在原来育人工作基础上做加减法,突出优势、补充短板、破解难题,使各项工作形成加快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叠加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先要改在课堂,必须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政质量,增强课堂育人功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德功能都应被充分挖掘,加强专业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管理上,建立教案三级审查制度:课程负责人审查—专业负责人审查—学院审查,确保全院所有专业课程教案100%融入课程育人理念。建立专业审核和学院审核的教材二级审查制度,对审查不合格的教材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专业诊断与改进委员会,加大对专业教师课程育人课堂教学督导力度,将听课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且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

(二)以教师为主力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三全育人”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对综合改革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要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化教师的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使教师具有和学校共发展,同呼吸的意识,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另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认识,开展师德宣传活动,将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活动提升教师个人政治素养、师德素养,要将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中,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必备指标。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通过自己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加强教师实践锻炼,通过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工作践行社会责任,帮助教师更加直观感受国家改革发展成就、国家大政方针、行业企业发展、学生创业就业等情况,弥补高校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和“学历和能力倒挂”短板,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效果和信心。教师应将课程思政元素做通盘考虑,将其融入到授课课程之中,潜移默化,深度挖掘,将育人元素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育人。

(三)拓展育人新空间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生代学生特点,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拓展育人新空间。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利用创业讲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责任制教育,提高学生负责任的态度。通过举办“攀登大讲堂”、“灯塔学习会”、项目报告会、分享会、双创成果展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攀登计划”等创新创业项目之中,与第一课堂形成互为补充方式。二是拓展社会育人大舞台,将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和会实践之中,让学生真正的离开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增进与人民的情感,更好树立社会责任感。三是开辟网络育人空间。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网络育人可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效延伸,是时代发展所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乐学在线等多种宣传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和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线上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网络育人目标。

五、保障机制措施

(一)加强党建引领作用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由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各党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工作小组,全面统筹规划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起到把好方向、做好决策,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有机融合,避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加强党的领导,可以将各项工作推动更快,便于党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二)建立“大思政”工作体系

搭建“系统协同”的全过程育人体系。通过实施课程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和实践育人体系等十大育人体系,依托三教改革、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搭建起“系统协同”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融合,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过程失联问题。

构建“人人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以党政领导班子为主线,专任教师、辅导员、校外师傅、学生骨干为抓手构建“人人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为焦点,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人人有参与,人人有事做的局面,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育人的质量,推动学校思政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打造“德技并修”的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实施网络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体系等育人体系,改变“硬教育”为“软文化”方式,拓宽思政教育内容输出渠道,构建校园文化、网络新媒体、心理危机干预救助中心等育人工作新平台,与前七大体系一起形成由学校、学院、社团、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形成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及身心健康素养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教职员工考核评价机制,以推动落实“三全育人”重点工作内容。“三全育人”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主基调,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教职员工考核体系中,增强教职员工的重视程度。教职员工评价机制需与“三全育人”要求相适应,引导、激励教职员工积极投身于“三全育人”工作中。以育人贡献为导向,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坚持师德第一标准,作为改革评价机制的关键着眼点,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教职员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基础上,要承担其他育人工作,包括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指导教师等。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类教职员工岗位育人元素,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将育人责任、育人指标、育人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职责中,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明晰,教职员工做事有方向,做到事事有依据,事事有人管。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面、客观成长记录。学生可以随时查看成长“轨迹”和“画像”,及时纠正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大数据”分析结果为评价系统优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